除了3+11以及疫苗陰謀論,還有更多重要的事

陳方隅
1.1K 人閱讀

行政院日前公布了「3+11」調查報告,引起不少討論,這幾天立法院開議,在野黨持續地要求政府必須要為疫情爆發而道歉,並堅持3+11就是引起社區傳染的破口。

這樣的論述大致上就是自從今年五月份台灣進入Covid-19社區感染階段以來,許多討論所呈現出來的論調,很多人直接把航空業的3+11規定(隔離三天、自主管理11天)以及四月底確診的違規機師當成病毒傳入台灣的罪魁禍首,然後再把整件事情歸咎在先前幫機師工會陳情希望放寬隔離檢疫規定的立委范雲身上。這樣的論點再搭配上「政府刻意阻擋疫苗」,就成了這段期間以來兩大最常見的、同時也都是不正確的陳述。我認為,這些討論虛耗掉太多的討論能量,並且把真正該討論的事情都延誤了。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沒有破口這件事

首先我們來討論所謂的3+11。事實上,不管是3+11、5+9、7+7(隔離+自主管理天數),都不曾是也不會是所謂的疫情「破口」。去年(2020)絕大多數時間,我們對於航空業的規定都是3+11。為什麼要讓航空業可以縮短隔離期,是因為他們的工作特性,必須不斷在國境內外出入,而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高度依賴外貿,不可能完全封鎖國境。其實,隔離檢疫的規定不管變嚴或變鬆之間,都不可能100%防堵病毒,天數的變化就是在「防疫」和「勞權」之間的一個取捨。

其實,這個席捲全球的Covid-19,本來就很難要去完全地防堵,維持「零感染」從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角度來看,都是不可能達到的任務。為什麼說不可能完全防堵病毒,是因為病毒有潛伏期,就算隔離期滿篩檢陰性,也不代表就能確定沒有傳染的可能。況且,有時候,病毒的傳播就是自然而然傳進來的,不只是人,貨物也有可能是傳染途徑。重點在於現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實在很難把國境封起來,尤其對台灣來說,貿易一直都是我們的經濟命脈,更是不可能為了防疫而關閉邊境,因此只能夠權衡強制隔離的天數到底該長或短。

回到台灣五月份開始的社區傳染,其實該位違規機師是在返台第11天(4月29日)違規外出,違規外出的行為,不管是3+11、5+9、7+7規定,都沒有辦法防止。更重要的是,今年四月份病毒剛要進入社區傳播的時候,時序上是「早於」所謂3+11的那位違規機師。根據台北市政府的病例通報,最早的發病者是在四月底(正好就是4月29那一週),不可能是被四月底才外出的機師感染,而是在至少兩週之前,病毒就已經在社區裡了。不管怎麼看,3+11根本都不會是所謂破口。

若真的要追究病毒傳入的破口,應該要說是來自於沒有遵守規定的人(天數不到就跑出門),以及沒有做好完整的防疫措施(例如隔離旅館的隔離與清消程序沒做好,造成旅館的群聚感染),再加上經過一年的疫情緊繃,大家對防疫規定其實已經疲勞了,例如在當時已經愈來愈少人外出時會戴口罩,各個辦公場所或者人潮聚集的地方也沒有強制佩戴口罩,因此才會造成五月份的大傳染。

疫情下的勞動權益令人擔憂

這段時間以來,航空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以及工作條件等各方面都是很令人擔憂的。有少數的人違反防疫規定是一件事,但是,我們更該關注的是另外幾件事:第一,航空業者能否因為相關防疫規定而把員工解僱?過去的這些解約案例都有符合勞動權益的保障嗎?第二,航空從業人員在出勤勞動與無止盡的隔離之間,航空公司內部的資源有辦法顧好員工的身心健康嗎?

我們的媒體與政客們一直不斷將少數的違規人員放大到所有航空從業人員,並且以獵巫的方式來處理,甚至,還有在野黨政客用造謠的方式,在政論節目上面講說空服員們全都不隔離就到處購物、開心趴趴走。

更神奇的事情是,除了航空業員工被當成箭靶,更有個別的立委被炒作成要為所有疫情負責,尤其是范雲。事實上,代議士幫勞工陳情、爭取勞動權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同利益團體都會爭取自己想要的權益,這也是天經地義。在空服員的居家隔離條件方面,的確是有許多立委接受相關團體陳情,希望能夠將規定改成像去年一樣的3+11。

但事後卻有好多位立委翻臉不認帳,從行政院報告內容來看,甚至還有代議士一面幫勞團陳情說要放寬規定,一面罵政府防疫不力。還有一位以勞權為名的立委,一面接受陳情,事後又說自己是要把規定「加嚴格」,還揚言要提告報導的記者。我認為,這完全是在砸自己的勞權招牌,實在萬分可惜。

我們可以冷靜一點想想看,就算真的退一萬步來說,我們把疫情帶來的不便,所有過錯都怪在少數幾個違規機師的身上,或者怪罪在立委幫忙協調隔離的規定上面,那接下來可以推導出什麼結論,是主張要關閉空運,然後台灣出口貿易直接歸零這樣嗎?

大家其實可以想想看,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不可能關閉邊境,不可能關閉空運,尤其台灣是高度依賴貿易的海島國家。我們不能一面大喊台積電是護國神山,一面說空服員不爽不要做,機師不爽不要開。難道我們的出口貨品能夠自己飛到國外?

這段時間以來的討論,反應出大家還沒有學會跟這個傳播力超強的病毒共處。前陣子新北市傳出的幼稚園群聚案例也是,首長第一時間就發言影射桃園的機師帶來病毒,直到檢驗結果出來、斷絕這個關係,但相關的獵巫行為已經進行好幾天。想想看,我們把「一個」來源找出來之後,除了情緒發洩效果外,能夠有助於防堵後續的傳染嗎?Covid-19的疫情都已經全世界大爆發一年半了,我們早就應該要接受事實,知道說這個病毒就是這樣子傳染力很強,並且要學習與之共存。

將病例清零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因應策略,因為背後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各方面的嚴格管控。反過來說,如果不想要生活各層面都被嚴格管制,那麼全民就應該要一起為那些高傳染可能性的行業們分擔一些風險才是。

政府阻擋疫苗:政治疫情嚴重

另外一個更誇張的討論方向,則是關於「政府阻擋疫苗」。這件事情基本上就是把完全不是事實的事情講成真的。事實上疫苗不足是「到貨量」的問題,並不是「買不夠」的問題,但各方輿論卻把討論方向塑造成政府刻意阻擋疫苗。但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我們拿到疫苗進貨的時候,最先跳出來批評那個進貨疫苗的人們(例如講說那個疫苗很危險),通常也都是同一群人。

美國在六月份宣布捐贈疫苗給台灣,當時白宮發言人薩琪(Jan Psaki)以及許多報導(例如路透社)都指出,美國的考量點之一,就是台灣的「政治疫情」太嚴重。的確如此,一直到現在,每次看到報章雜誌以及政論節目的討論,甚至是在立院裡面的各種杯葛行動和政治辯論,只要跟Covid-19有關,就一定會出現各種「非事實」的說法。

這一串的討論其實反映出了一件對接下來防疫很不利的事情:人們無法忍受任何傳染的發生,「零確診」變成至高無上的目標。只要一開始有社區感染,那就非得找出源頭、並且一定要向政府追究責任。

我並不是說不能追究政府的防疫政策責任,而是認為,這些「追究」的方向似乎是搞錯了。在全球疫情繼續大爆發、確診數持續居高不下、而且各種變種病毒層出不窮的狀況下,我們該問的事情不應該是如何把病毒阻隔境外(因為,我們根本不可能關閉邊境),而是如何因應病毒的傳染狀況。

真正該討論的事情還有很多

除了最基本的疫苗覆蓋率這樣的問題之外,還有很多該持續檢討的事,而這些重要的事情是會直接關係到我們能否應付下一波可能的大傳染,以及疫情下的家庭關係與社會關係。

例如,如果我們有需要限制各行各業的營業以及人們的活動,那些限制人民行動的法制完備了嗎?各種法律、行政命令、政策的位階,是否足夠明確?先前很長一段時間,拒發外籍配偶簽證的根據在哪裡呢(這個政策最近才檢討修正,但似乎應該是早就該檢討的政策)?現在的篩檢量真的夠了嗎?有沒有需要再擴大篩檢的能量?疫苗施打順序的決策過程是否該再清楚一點?配合施打疫苗的診所們,有足夠的補助嗎?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整個醫療體系裡面的人力配置方式,真的是可以的嗎?足夠應付接下來未知的疫情嗎?

在防堵疫情以及應對疫情方面,除了3+11到底幾天,以及疫苗到底到貨了沒這兩大問題之外,其實還是有非常多需討論的政策。對於想要監督政府的人來說,或者說對於在野黨來說,這些題目只要隨意發揮一下,明明應該是很容易累積政治威望才對,但是很可惜,這一陣子以來似乎並沒有太多的關注,反而有許多人都把時間精力拿去放在3+11以及政府刻意阻擋疫苗這些謠言或者完全不是重點的事情上面。只不過,即使常常被模糊焦點,但我們的行政院、CDC指揮中心等相關單位,實在是有必要好好地討論這些問題,並且向社會大眾進行說明。

只能說,台灣有時間吵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可能代表著疫情真的很不嚴重(不管從平均感染數、致死數目、嚴格限制人們活動的天數等指標來看都是如此),想想看,其實台灣也真夠幸福的了。

留言評論
陳方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