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惟罷免數字後的故事

王宏恩
1.9K 人閱讀

上周末(23日)的台中第二選區立委陳柏惟的罷免案,許多人藉著比較陳柏惟或蔡英文當選的票數與這次罷免票數之間的差異,來試著歸納出罷免案失敗的原因。但我認為比較好的比較指標,其實應該是2020年的不分區立委各黨得票狀況。在不分區選舉中,所有選民都可以自由選擇任何政黨、尤其有機會投給小黨,較缺乏策略投票的動機,因此理論上這更可以忠實反映各地政黨實際的死忠支持者人數。

下圖為使用中選會2020年選舉資料統計出這次罷免案的沙鹿、龍井、大肚、烏日、霧峰五個區,在2020年各次選舉以及這次2021年出來投下「不同意」的人數。這一次的罷免案中,民進黨的明星們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協助,因此可以藉此觀察這次罷免案的動員力。圖中五種選票從左到右分別為2020年民進黨不分區得票、2020年民進黨+基進黨不分區得票、2020年蔡英文得票、2020年陳柏惟得票、以及2021年這次罷免案的不同意票。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這一次罷免案在五個區的不同意票的票數,都略高於民進黨一年前的不分區得票數,略低於民進黨加上基進黨的不分區得票數。假如說政黨在不分區的得票數就是死忠支持者的人數的話,那這一次的罷免案,其實民進黨跟基進黨能夠動員出來的人數已經差不多了。就算真的動員出跟2020年不分區相同的人,總共也才8萬票,略高於同意票的人數。

光從這個結果來看,我認為這對於民進黨跟基進黨都不是太好的消息。對於民進黨來說,就算總統已經間接放話支持、而且一些明星如鄭文燦、林佳龍都出面或發聲,但是這些行為並沒有動員到那些在2020年投給蔡英文、陳柏惟卻沒有投給民進黨或基進黨的人。這些人是誰呢?一些是其他偏綠小黨的支持者、一些是擔憂韓國瑜當選的負面投票者、一些是肯定蔡英文個人表現的看人投票者。通常這些人仍沒有強烈的政黨認同,因此可能看狀況或議題投票,通常是年輕人比較多。

實際上,假如我們攤開2020年的數字,可以發現在2020年選舉中,蔡英文與民進黨的得票差距,基本上跟年輕人在各區的比例有非常高的關係。例如下圖中,X軸是五個區的30歲或40歲以下的選民佔全體選民的比例,而Y軸是蔡英文催票率(得票數除以全體選民數)與民進黨不分區催票率之間的差異。我們發現年輕人越多的地方,蔡英文跟民進黨間的得票差異越大,與上述假設相同(雖然這顯然資料數過少,無法進行統計檢定或任何因果關係的推論)。

但假如上述的假設為真,這些投蔡英文卻不投民進黨或基進黨的選民們,僅從總統選舉後過了20個月而已。假如他們在這次的罷免案中沒辦法被動員出來,是否也代表它們在之後的公投案中可能也無法被民進黨明星們給說服呢?(別忘了,無黨派的林昶佐也是有加入反罷免的行列,所以「理論上」應該要再額外吸到一些反罷免票)

同樣地,這個結果對基進黨來說也是一個警訊。假如這次罷免案動員出來的人數,比民進黨加上基進黨20個月前的不分區得票數少的話,那基進黨是否有透過這20個月新拓出全新的票源或支持者,就成為一個疑問,以及這些新的支持者來源是跟民進黨本來重疊與否,就成為兩大疑問。

雖然說基進黨在統獨光譜上,本來就是要彰顯獨派旗幟,搶最極端的獨派票源,讓民進黨看起來比較溫和,但在獲得單一選區的選區情況下,理論上應該要盡力培養出在地穩固的票源,畢竟單一選區制在台灣以及美國落實的結果就是現任者常常可以不斷連任、選民喜歡選區代表的程度遠大與喜歡整個立法院,這在學術上稱之為Fenno’s paradox。

例如觀察顏家過去幾次在這個選區的票,顏家的得票數都是比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得票數還要更高,代表顏家有能力吸引到國民黨票以外其他支持者的票。假如單純從結果論來看,基進黨未來要邁向大黨的話,地方選區的經營以及同時兼顧地方及全國的議題導向,是需要發展的方向。

留言評論
王宏恩
Latest posts by 王宏恩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