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參政下一步:政黨應肩負青年參政改革的責任

沈有忠
411 人閱讀

日前,《台灣智庫》公布了一份相當完整的青年政策民意調查。其中對於鼓勵青年參政的議題,大致上而言呈現了共識較低的結果,甚至在政黨支持者之間存在顯著的分歧。這和一年前的修憲過程、公投結果來看大致吻合。去年提案修憲,完善公民權下修投票年齡至18歲,各政黨在立法院全數支持,但真正進入公投階段,有些政黨基於政黨利益轉向冷處理,以至於公投結果功敗垂成。此間,總統大選將近,各政黨、各主要候選人莫不再次的異口同聲說要支持青年政策的改革,但是否又會像2022年一樣,雷聲大、雨點小,甚至對青年參政的立場呈現言行不一的矛盾,必然又會引起社會的關注。

圖片來源: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絕大多數民主國家投票年齡降、少保證金

關於青年參政的議題而言,先就制度限制來看,台灣是極少數民主國家仍將投票權訂在20歲的高年齡門檻。這和民法、刑法將成年的門檻訂在18歲呈現矛盾。此外,像是參選需繳交高額的保證金制度,也不利於青年朋友投身政治的實務工作。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民主國家,不僅參政權訂在18歲甚至更低,參選的保證金制度也相當友善,甚至沒有此一門檻限制。

之所以不設下太嚴格的門檻限制青年參政,背後的原因其實很多。例如,希望透過青年參政,刺激民主政治的活化;希望透過青年參政,讓民主社會更加多元;希望透過青年參政,讓世代價值更有對話和尋求共識的空間;希望透過青年參政,讓青年朋友在享受民主權利的同時,也提早肩負支持民主的責任。無論就世界各國的經驗,以及學理的討論來看,鼓勵青年參政對於刺激民主深化而言,都是利大於弊,也是普世的民主價值。

回到台灣經驗來看,2022年3月,立法院在沒有任何一票反對,跨黨派壓倒性的多數下,以109票比0票通過了投票權下修至18歲的憲法修正案。半年後公民複決的結果,同意票52.96%,不同意票47.04%,但因同意票未達選舉人數總額的二分之一,最終沒有通過修正案。這場被視為完善公民權、鼓勵青年參政的政治改革與修憲,宣告失敗。

十八歲公投案未過和政黨立場有關

眾所周知,台灣公民投票向來為政黨對決與動員的工具,因此政黨立場與其支持度幾乎完全反應在公投結果。從2018年10項公投,以及2021年四大公投的經驗皆可看出此一特性。也就是說,公民投票的結果仍視政黨的立場是贊成或反對而定。然而,2022年的修憲案例,以立法院的提案,到最後公民投票的結果來看,透過公民權下修18歲來鼓勵青年參政的議題,在台灣呈現了政黨立場高度一致,但社會輿論卻高度分歧的弔詭現象。

因此在修憲案失敗的檢討中,對於特定政黨「打假球」,未能真正動員選民提高投票率,被視為公投失敗的主因之一。是否有特定政黨沒有真心動員支持者,在青年參政的議題上打假球,我們不得而知,但從近期公布的青年政策問卷結果來看,社會上對於透過修憲來鼓勵青年參政的議題,確實出現巨大的政黨以及年齡層的分歧。

《台灣智庫》在今年三月底公布了一份青年政策民意調查的結果,這份青年政策的民調相當完整的涵蓋了多項關於青年政策改革的議題,包括了婚生養、居住與交通、青貧與低薪、學用與國際訓練、青年創業、兵役與民防,以及本文所欲探討的青年參政的相關議題。在這份《台灣智庫》所設計的問卷中,也調查了受訪者2022年公投修憲下修投票年齡的贊成或反對,以及未來對於是否藉由修法改革,來鼓勵青年參政權的迫切程度的認知。民調結果顯示,以10分為滿分來說,政府制訂政策應對各項青年議題,迫切性大約都是7分以上,甚至8分,顯見對於青年政策的改革有其跨黨派、跨年齡層、跨地緣性的社會共識。然而,各項議題中對青年參政改革的部分,例如降低被選舉年齡、鼓勵青年參選的迫切程度僅達5.8分,是所有議題中共識較低的一題。

對青年參政議題藍白綠差異極大

我們再交叉比對《台灣智庫》公布的民調細項,發現青年參政的分歧,確實存在政黨支持者的差異。認為政府應該針對青年政策改革,鼓勵青年參政的迫切性在5分以下的受訪者中,中國國民黨、時代力量、台灣民眾黨均超過50%。其中中國國民黨認為鼓勵青年參政的迫切性在6分以上者只有38.8%,是所有政黨支持者中最低的。相反的,認為政府進行青年政策改革,鼓勵青年參政迫切性在5分以下的,民進黨只有27.7%、台灣基進則是13.1%。迫切性在6分以上,也就是比較支持政府應改革青年政策、鼓勵青年參政的,民進黨則有72.2%、基進更高達87%。顯而易見的,中國國民黨、時代力量、台灣民眾黨的支持者,對於鼓勵青年參政的議題較為冷淡,而民進黨、基進則是支持政府對於鼓勵青年參政的改革較為強烈。

這樣的結果也反應在2022年針對完善公民權,下修投票年齡至18歲的修憲結果。《台灣智庫》的民調顯示,2022年支持修憲者,67.4%的政黨傾向是認同民進黨,89.4%是基進。相反的,認同國民黨的支持者,有51.4%在2022年是投下反對票,僅有16.%的國民黨支持者同意修憲,而台灣民眾黨則是43.1%投下反對,只有24%是同意。交叉比對的結果顯示,針對青年參政的議題而言,社會的民意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這個分歧和政黨認同有高度相關。泛綠傾向於支持修憲下修公民投票權,並認為政府透過政策改革以鼓勵青年參政有較高的迫切性;泛藍和民眾黨則是反對修憲下修公民權,並認為政府透過政策改革以鼓勵青年參政沒有較高的急迫性。

回到2022年的修憲提案來看,當時在立法院是109票贊成修憲提案,沒有任何一位委員、任何一個政黨反對。但公投結果不如預期,顯見有部分政黨在這個議題上沒有盡力說服支持者,以至於公投功敗垂成。在正常的情況下,如果各政黨在提案時都表示同意,民眾的公民投票,無論同意或不同意,也應該呈現跨黨派的分布。然而,按照《台灣智庫》的民調,在公投過程中表示同意和不同意的群眾,卻存在顯著的政黨認同差異。非常顯而易見的,政黨立場和支持群眾出現巨大落差的,就是中國國民黨和台灣民眾黨。也就是有較多的中國國民黨和台灣民眾黨的支持者,反對了中國國民黨和台灣民眾黨立法委員的提案,以至於台灣在2022年錯過了修憲來鼓勵青年參政的機會之窗。

2024年總統與立法院大選將至,我們希望各黨、各候選人對於鼓勵青年參政的議題能更確實的表達態度,尤其應該負責任的向支持者說明立場。切莫再重蹈2022年的覆轍,像中國國民黨、台灣民眾黨一樣,提案、喊口號都表態支持,但政治動員卻冷處理,甚至反動員,使得支持者成為阻礙改革的障礙。即便反對,也應該誠實的表達對青年參政的疑慮,讓社會繼續凝聚共識;如果贊成,就應該負責任的呼籲支持者一起支持政府對於鼓勵青年參政的改革,一起降低社會的分歧,讓鼓勵青年參政,壯大與深化台灣民主的改革能夠早日落實。

作者為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留言評論
沈有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