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律師?其實相當主流,也相當正常

楊添圍
2.2K 人閱讀

韓劇興盛與民主化息息相關

2014年,以《大長今》促進了韓流盛世的演員李英愛,接受香港《明報》採訪時說到,今天韓國的文化繁榮,便是以昔日的民主抗爭為基石。李英愛又指出,掌權者想收緊言論、加強審查,而民間則渴望表達,想要爆發。後來民主化運動應運而生,抗爭多年最終衝破禁錮,民間那些被壓抑多年的文化、藝術表達需求,便一下子噴發而出,衍生出多樣性的文化。

實際上,金大中總統執政後,廢除了審查制度,並且制定「文化立國」政策,透過立法來推動文化內容產業的發展,也讓本土的百濟文化與新羅文化都受到承認,同時也開放日本文化產品,讓影視業從日本和歐美文化得到養分。更值得一提的是,各大學紛紛開設「文藝創作系」,大量培育劇本創作人才。韓國影視業裡,編劇的重要性和報酬,常常超越主角和演員,也因此成為優良戲劇與電影的火車頭,這是習慣好萊塢文化的我們,難以想像的情境。

數十年發展豐沃的文化產業,吸納了好萊塢快捷緊湊的影劇手法,並且完成韓國影劇製造業的現代化,而嗅覺敏銳的編劇在察覺群眾喜好之餘,也勇於帶領風潮,試探禁忌或社會矛盾。政治民主化歷程是常見主題,至於校園霸凌、同性伴侶、家族矛盾、財閥鬥爭與階級世襲等等也多有著墨,其主題內涵,甚至比多元化的台灣更為豐富。韓流電影或影集,不管是在藝術價值著稱或觀眾票房著稱的影展都屢獲大獎,也可以算是韓國民主化的成果。

禹英禑其實是主流價值的代表

《非常律師禹英禑》,除了討喜的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女主角之外,不折不扣是一部彰顯主流價值時尚偶像劇。女主角學力優異,智商164,以首爾大學法律系第一名之姿畢業,律師考試1500高分取得。莫忘了,首爾、高麗和延世大學,合稱SKY,也就是韓劇《天空之城》所指的三院校。法律學系,又以首爾大學之不可一世著稱,在韓劇《祕密森林》中,地方檢察署的派系,自傲於首爾大學法律系出身更是蔑視其他學校出身同樣考試及格的檢察官。

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圖片來源:翻攝自IMDb

所謂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其實完美掩護了女主角是人生勝利組的經歷!當然,我們也不會去深究為何辯護律師,還具有偵探的洞察力,可以查出案件另有真相,更不會去計較,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居然以更深層的同理心,可以深入委託人或被告的內心隱情。因為韓劇成熟的優質美妝與服飾,還有美麗現代的都會場景,奢華摩登的辦公廳堂,似乎也滿足了觀賞者內在的渴望或者視聽的飽和度。這時候,我們似乎忘了,《請回答1988》,如何在時空、場景與人物鋪陳上,企圖要回到那段韓國庶民努力奮鬥,孕育民主化與開放的社會氛圍。

戲劇本來就不應該只有文以載道,畢竟,那是封建威權時代的產物,足以讓張藝謀這位當初拍攝《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的坎城得獎名導,最後只能拍出《滿城盡帶黃金甲》、《長城》這等製作華麗,教忠教孝卻言之無物、極度貧血的電影。

但是,回頭一看,2019年韓國男星勝利夜店事件,揭露了在韓流橫掃世界的現代化過程同時,內部男尊女卑而且厭女的主流文化,不只沒有改變,甚至更為惡化。文在寅政府在2017年8月創立的「青瓦台國民請願留言板」,號稱政府與民眾的直接溝通途徑,卻也暴露了人民原始的法律感情,超過20萬民眾對於「精神障礙者犯罪,應加重處罰」的請願附議。2022年的總統大選,成為所謂「反對女性主義霸權」的大集合。

國民力量候選人尹錫悅,一反之前企圖拉攏女性的策略,在兩位輔選女將退出後,對於長期以來維護女性權益的女性家族部,竟然提出政見將予以廢除,也確實逆轉了原本落後的選情,吸引了年輕又號稱政治中立的厭女族群,以些微差距贏得大選。選舉結果,似乎象徵著N號房事件,只是一件偶發、船過水無痕的犯罪行為。對照某個男團在歐美屢獲大獎,成為韓國文化代表,對反亞裔和種族衝突發表公開演講,但是對於韓國境內的議題,卻未置一詞,真的令人質疑,這是否是民主化的反挫?

處理政治正確的議題並不易

對於精神障礙、心智缺損,或是特殊族群的關懷,是個政治正確但是不容易收尾的素材。描繪過於理想化,甚至於美化偏離事實,就容易遭致筆者這種好事之徒鳴鼓攻之。也是因為這些議題,總是充斥者許多無解的社會矛盾,或是短期間難以克服各種障礙,快樂圓滿的結局總讓人感到不安,擔心消解了批判的力道,另一方面,過於苦難的終曲,又很怕觀眾無法承受。

生活與現實其實就是好與壞混雜一起,更有的是一些灰色地帶。把某些心智缺損或精神障礙理想化,就是忽略或抹殺了照顧者或是服務提供者的辛苦與努力。更糟的是,美化不只是忽視真正的問題,更會扭曲現實。

筆者不否認韓劇在編劇與影劇製造業的細緻與努力,但是十分擔憂韓劇已經失去當初民主化勇敢於挖掘和探討禁忌的前進力道,聰明的編劇使用小小的政治正確,包裝著背後的主流價值,而且還讓人們誤解,以為這就是對於心智缺損或精神障礙的去汙名化。

理想化和過度貶抑,都是個人心理的原始狀態。社會問題當然不可能因為一兩齣戲劇就迎刃而解,不過,一次次的努力,總可以讓我們觀看的方法,逐漸有所不同。人人當然都可以追劇,但是觀看的方法,戲劇展現的方法,不時傳達著,編劇與觀眾間,與人明說和未曾言明的思想交流。

身為一位精神醫療工作,當然也會追劇,也不可能每天用嚴肅或批判的心情去觀看戲劇,畢竟這樣未必有益於身心健康。但是,如果想要了解精神疾病,心智障礙,了解和同理他們的家人與照顧者,我們手邊,其實已經有相當不錯的材料可以觀賞,台灣製造的《我們與惡的距離》,HBO的《他是我兄弟》,一定值得更多的關注和掌聲。

留言評論
楊添圍
Latest posts by 楊添圍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