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對台灰色地帶戰的不對稱回應初探

賴怡忠
1.8K 人閱讀

中國八月圍台軍演改變了什麼現狀

在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離開後,中國宣布從八月四日展開軍演,到了八月九日結束後,之後又以有其他國會議員或州長來台為由,宣布新一波軍演。並在八月九日第一波軍演結束後,發布對台白皮書,類似給其對台軍演一個政治解釋。

這次軍演出現幾個特點。第一次有中國飛彈飛越台灣上空,雖然技術上沒有飛進台灣領空。第一次軍機在軍演穿越台海中線。第一次軍演有中國軍艦在鄰接區出現。第一次出現經濟制裁、網路攻擊與軍演的聯合行動。第一次軍演中國飛彈直接打進日本專屬經濟區。第一次對外島密集使用無人機並實施可能的火箭攻擊。中國也宣稱這次軍演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要在台海建立軍事新常態,包括抹消台海中線,軍艦與軍機進行更抵近台灣的軍事活動。現在的狀況是,在中國展開圍台軍演後,中國持續派遣大量的飛機與船艦進入台灣周邊海空域。八月四日以後天天都有中國軍機越過台海中線,也恆常有五艘以上中國軍艦在台灣周邊活動,金馬等外島更是每天都與中國無人機出現近距離接觸。

圍台軍演顯示了什麼不對稱防衛的問題

此次圍台軍演固然沒有軍事入侵台灣的危險,因為沒看到相應的大規模軍事動員,但八月上旬圍台軍演使得國際航班被取消,國際船舶被改道的狀況。如果中國軍演是波波相連且延續長時間的話,國際觀察家認為中國是有可能透過這些連續不斷的軍演形成對台灣「類隔離」或是「類封鎖」的效果(當然前提是中國機艦十分耐操,或是不耐操但數量極多)。

美國學者易斯安(Ian Easton)在2019年曾發表文章,提到中國2015軍改顯示攻打台灣是最主要任務(不是主要任務之一而已),如何有效進攻台灣是推動解放軍軍改的核心思考。他的研究也發現解放軍將演練集中在五種想定,包括「大型島嶼聯合火力突擊作戰」、「大型島嶼聯合封鎖作戰」、「大型島嶼聯合進攻作戰」、「聯合反空襲作戰」、「邊境地區聯合作戰」。這五大演練前四種都與台灣有關,包括較低強度的軍事武力應用,中低強度的封鎖戰、高強度與高成本的奪島作戰,反制美軍助台的反介入/區域禁止行動等。最後一種則包括可能的中印衝突、中越衝突等。

此次軍演發現中國採取對台隔離行動/封鎖戰是有可能性的。過去多認為中國在對台作戰上會傾向採取大規模高強度但時間短的斬首突擊行動,在短時間以高強度軍事攻擊,希望在美國還沒來得及反應前就消滅台灣領導中心並奪下台灣,造成美國無法逆轉的既成事實。而封鎖戰不太可能在短時間達到屈服台灣的效果,且可能也會引發美國的反應,因此多被認為不太可能會被解放軍使用。但此次軍演似乎顯示中國出現了不同的估計。

事實上根據易思安的研究,中國解放軍在針對大型島嶼的戰爭上(攻台奪島作戰),是有在演練封鎖戰能力的。而此次軍演似乎是將中國原先已經排定的挑釁行動,以報復裴洛西訪台為名而提早發動。由於提早啟動的作業不可能臨時演練新東西,一定會是演練過去已經有且是比較熟悉的項目,這就意味著解放軍是將封鎖戰列入對台軍事訓演之常態標的。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發展,這就與台灣原先的判斷出現差距。

這樣的轉折是否代表中國從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得到了兩個教訓。第一是俄羅斯一開始強襲基輔遇到諸多不順,但之後在第二階段改採長程火力投射並避免軍隊的實際接觸,就在亞速鋼鐵廠,以及其他於烏東的戰鬥獲得成果,這是否代表中國因此更重視不會直接派軍隊上岸的封鎖戰,以避免大規模傷亡呢?

第二,普丁至今依舊牢牢控制俄羅斯,並沒有因為半年來對烏戰爭的不順利而危及其統治權威。這是否代表習近平也因此比較不那麼擔憂對台戰事出現久攻不下的後果呢?

如果以上是中國得到的結論,台灣準備護國衛台戰爭時就需要思考,不僅一開始要守住台灣使中國無法快速獲勝,還須在戰爭長期化後(意即台灣防衛策略成功後),面對中國可能採用的封鎖戰(或是中國一開始就採用封鎖戰),台灣也能夠防止北京得逞。而原先認定透過中國久攻不下耗盡領導者政治資本的假設可能也會有必要調整。而一旦進入持久戰與封鎖戰時,台灣必須要能在這個階段產生某些戰場勝利以爭取談判優勢,或是具備主動反封鎖能力使對方無法竟其功。這代表我們不能認為只要能守住不讓對方進入台灣,就是獲勝。

沿著這個邏輯,目前在台美之間有關防衛策略的討論,特別將防衛重點放在反登陸作戰,並以這個任務需求提出台灣應發展不對稱防衛能力時,就更會被質疑其有效性。因為關於封鎖、隔離等類似的「灰色地帶作戰」,必須是台灣先有行動美國才能有所應對。而既有不對稱防衛能力建構之提議,包括標槍飛彈、刺針飛彈等,這些對於反登陸有用的武器,對於反封鎖、反隔離行動卻可能用處有限,偏偏反封鎖與反隔離等行動,還必須由台灣先發動,這使得在反封鎖/反隔離任務是有用的某些武器,在因為其是載台下,會因不符合拜登政府現在提出的「不對稱」定義,而就被否決了。

不對稱作戰不是物質概念,而是操作概念

這兩年不對稱防衛概念被拿出來積極討論,與發現中國對台用武的決心及時間都較過去估計來得強,也來得更近等有關。在擔心可能時不我予以及資源有限下,對於反登陸防止中國成功侵台的不對稱能力建構,就成為討論的重中之重。但沿著烏克蘭防衛戰事的進展,以及日前中國圍台軍演後,越來越多人認為台海防衛就不能只針對單一的反登陸狀況。尤其是美國雖開始逐漸向戰略清晰化的方向進行,但「戰略模糊」還是被牢牢抓住。對於軍事準備來說,只要出現模糊,台灣就必須認定這一塊是台灣必須要因應的,也因此也會需要建構完成這個任務所需要的能力。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因此如希望台灣可以專守單一任務目標(例如反登陸),那麼美國是否對於台灣可能因此必須暫時放手的空海防問題,就要有明確的協防承諾呢?「不對稱防衛策略」與「戰略模糊政策」無法同時並立,但有人一方面宣示其戰略模糊政策必須維持不變,但另一方面又期待台灣必須立即向不對稱前進,即使這意味著放棄某些能力建構/提升/甚至是維持等。這些具有內在矛盾的主張,對台美針對不對稱防衛的討論帶來不少混淆

在2009-2011年擔任美國防部助理部長的美陸戰隊退役中將葛瑞森將軍(Chip Gregson),當時就建議馬政府必須發展不對稱防衛的策略與能力。針對這兩年台美有關不對稱防衛的爭論,葛瑞森將軍認為不對稱始終是個作戰概念,不是物質概念。關鍵在於你如何在明瞭戰力與對手差距甚大下,透過靈活運用各式資源以達成任務目標,而不是根據物質本身進行分門別類,認為某些東西是對稱或不對稱。也有美國退役將軍擔心現在的討論似乎出現某種氛圍,好像一抬出「不對稱」後,討論就停止了。

如果放在反封鎖/反隔離等任務時,目前一般的認知是展開這些任務還是需要傳統載台以執行,因此無法使用「不對稱武器」來達到目標。但如果問題變成在知道資源差距甚大的情形下,是否存在用其他方式完成任務?或是對於要去執行任務的「傳統載台」有不一樣的使用方式以達到目標等?這樣有關不對稱與反封鎖/反隔離的任務需求,就會有對焦空間。

欲回復軍演前之現狀,須有接受犧牲與衝突升級之準備

現在比較緊迫的問題在於,台灣要如何處理中國意圖建立的新常態。畢竟新常態如果被建立後,不論在中國攻台的準備時間上,以及台灣的預警能力都會大幅縮短。這不僅讓台灣的防衛壓力遽增,也會讓台灣處於更不利的處境。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戰略社區對於是否要規復軍演前台海現狀存在分歧。以中國通為主的戰略家們,多認為這次中國圍台軍演不是攻台想定的演練,而只是對台展現其軍事能力,是政治意圖高於軍事演練的要求。意即這個演習主要是發出政治訊號,並展現中國能力恫嚇台灣,警告台灣與美國不要越過中方紅線。這些人也多認為習近平還是希望和平統一,無意對台發動戰爭。之中不少人也很不認同先前在美國出現的2027前攻台論,主張中國發動軍事攻台的決定主要是來自內部政治因素,認為習近平也不太可能給自己設下攻台時間表,因為這會讓自己陷入缺乏彈性與失去主動的境地。

對於是否要規復軍演前現狀,這些人多主張中國具有地緣優勢,美軍更不可能天天待在台海,即使美國有辦法使中國短期無法維持新常態,但台灣更無能力靠自身維持圍台軍演前的現狀。加上以習近平的個性不可能對於規復行動不回應,這反而會推升台海緊張。因此不建議在中國圍台軍演後,台美發動規復現狀的作業。對他/她們來說,一動不如一靜。之後它們之中還有人主張,台海中線只是政治意義高於軍事意義的人為創造。本身不具軍事意義,是中國抵近台灣的軍事存在比較是個需要處理的威脅。

另一批人則從軍演改變現狀的事實出發,認為中國的挑釁必須予以回應,一方面因為中國的圍台軍演具備實際軍事意義,不是單純的政治訊號釋放。此外,如果讓中國食髓知味,就會使中國更相信施壓有效,會更進一步對台灣施壓。屆時防衛台灣會變得更困難。而美國的不回應,也會使美國的區域信用蕩然無存,盟邦會更懷疑美國的安全承諾,中國也不會重視美國發出的訊號。

而當美國沒反應使台灣面臨要單獨需處理中國的當面威脅後,在威脅持續攀升,台灣會只剩下兩個選擇,要嘛對中國全面反擊,或是放棄抵抗向中國全面靠攏。任何一種方式都會讓美國陷入困難的決策,但後者肯定比前者更糟。

但如意圖規復中國八月圍台軍演前的台海現狀,因為預期中國一定會對規復行動有反應,台灣就必須要有對這個行動付出代價的覺悟,以及對危機升級的準備。但這個危機升級的過程,比較不會是軍事擦槍走火的結果,而會是中國最上層決策者求取升級的主動選擇。因為以中國對槍桿子從上而下的嚴格控制,所謂來自幾位戰狼軍官的單獨行動的可能性實在不高,一旦出現軍事回應的升級,一定與習近平的親自授意有直接關係。

因此過去幾年出現過台海中線的行為、中國軍機對加拿大與澳洲所採取危險攔截的行動等,習近平是一定知情的。這也代表習近平在明知他所發動的行動是具高度挑釁下依舊為之。

當已經知道行動本身的高風險性但執意行之時,就顯示習近平是個有意對台灣發動軍事攻擊的領導者,「和平統一」只是可欲的手段之一,對台灣的完全統一/併吞才是習近平的主要目標,是否用和平方式達成統一,就是手段的選擇而已。

不對稱回應包括擴大空間範圍,並包含政經文化與外交等場域

此外,「規復中國八月圍台軍演前現狀」應是台灣回應的一部分,而且不該是唯一的回應。回應方式也要讓中國知道這是因為中國的作為所致,亦即中國的作為必然會出現其不樂見的後果,回應的方法也可思考以「不對稱」方式行之。

台海中線被突破以及中國持續採取抵近軍事行動的狀況,台灣可就此與美國討論,以協調彼此的回應,使得這個空間會被台美的軍事存在被較長期的佔有,甚至也可以請美方協調其他盟邦,讓台海中線出現頻繁的友盟軍事存在,實質塞滿中方在此地展開軍事操作的時間與空間。

因中國戮力要抹除台海中線讓台海內海化,台海中線的軍事意義就更應該國際化而非兩岸化。既然中方破壞中線默契且屢次以戰機越界挑釁,台灣自然也沒有義務遵守這個默契,我們也可思考戰機飛降金馬,越中線訓練等,就不該是問題了。

當然敵我資源懸殊,要能完全將中國趕回中線以西會十分困難,但我們還是要透過主動作為,避免讓中國擁有不會被挑戰的台海中線區域。如果實在無法完全規復台海中線,起碼也要讓中國在這個區域的存在會被挑戰,無法高枕無憂的掌握這個區域。

再者,台灣也可以與美國及盟邦將回應方式與範圍擴大,在軍事、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場域有所回應,發動台灣版的不對稱對應。

舉例來說,中國現在軍機屢越中線對台灣進行緊逼壓迫,軍艦屢屢在鄰接區活動,且在高雄與基隆等港口的外海窺伺,美國戰機何不乾脆就直接進降台灣基地,並藉機與台灣空軍演練兩邊空軍的戰術協作,包括雷根號航母在內的美國軍艦也可以駛入高雄港停泊。當中國軍事挑釁進一步升級,華府何不乾脆公布部分在台美軍狀況,並加派美國「軍事人員」進駐台灣,並針對台海情勢,正式展開台美高層的外交與軍事對話(台美2+2對話)、展開美日同盟與台灣的正式安保對話、邀請台灣參加美國主導的雙邊、三邊或多邊軍演等。

在經濟上,何不就直接展開台美FTA談判,或是讓台灣成為美加墨自由貿易協議的外部夥伴(USMCA+)。在外交上,從索羅門群島拒絕美艦到訪一事可看出,中國挖台灣邦交國不僅是要封殺台灣,還著眼於限制與遲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能力與行動自由。今天是索羅門拒絕美艦,明天會不會連離夏威夷更近的吉里巴斯,或是澳大利亞北鄰的巴布亞紐幾內亞也採取類似立場?既然中國挖掉台灣邦交的制美、礙美戰略目的明顯,協助台灣奪取邦交也就不只是兩岸關係問題,也是美中國際競爭大棋盤的一環,此舉還能向世界顯示中國並非所向無敵,中國模式並非被大家都接受與認同。

印度有戰略家建議當台海有事時,印度可以主動在中印邊界增兵牽制中國,一方面協助台海安全的維持,同時讓中國認知到其作為更需要思考整體連動後果。印度學者的提議指出一個事實,意即中國本身體量固然很大,面對周邊每一個國家似乎都佔優勢,但這些周邊國家一旦聯合起來(而且不需要每一個國家都聯合起來),中國就會變得疲於奔命容易顧此失彼。

事實上,中國的外交策略一直是避免在同一時間出現與兩個以上大國的對立。例如當川普政府於2018年三月開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後,中國在驚慌失措之餘,立即改變先前對日本與印度的不理政策,積極拉攏日本希望離間美日同盟,更一甩2017年八月在洞朗危機與印度對立的作為,主動向印度提議於武漢舉行中印非正式峰會,意圖拉印度使其遠離美國。這也是為何中國對於「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會這麼骨鯁在喉。

如果印度戰略家的建議可行,事實上這就是另類的不對稱回應,盱衡全局在中國的弱點處給予重擊。但這也意味著台灣更需要在其他領域要更具主動性與靈活性,才能設定對台灣有利的戰場以取得戰果。台灣的不對稱防衛不一定是鎖定在國防場域,其他領域的作為也是必要。過去幾年面對中國改變現狀,台灣往往隱忍自持,固然台灣因此累積許多國際同情與支持,但也讓中國出現其對台挑釁動作可無需承擔後果的認知。現在我們需要以不同方式,讓中國認知到無法持續類似作為了。

留言評論
賴怡忠
Latest posts by 賴怡忠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