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4天,台電跳機二次,於5月13日造成全台大規模分區輪流限電,5月17日雖只是小幅度限電,但台電前後不一的資訊與自相矛盾的說法,卻足以讓人民再度對台電失去信心,不僅可能影響8月28日二個與能源政策有關公投結果,甚至再度重挫執政黨明年選舉的選情。
兩次停電原因之差異
5月13日下午的無預警全台大限電,官方原本說是因為高雄路竹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共4部機組跳機,並非備轉容量不足或發電廠故障所致。蔡總統第一時間也貼圖卡稱目前備轉容量率有10.1%,分區輪流停電原因出自輸配電網,而非電廠問題。隔天經濟部與台電調查後,再度說明是出於人為疏失,按錯隔離開關,才導致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
5月17日中午則是興達電廠1號機因鍋爐燃燒器控制系統故障導致跳機,下午興達電廠原本表示尚未接獲停電通知,但到了晚上8點10分左右,台電已發出國家警報,表示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8時50分開始執行分區輪流停電。後來台電又增加說法加上麥寮電廠機組啟動不順、核三廠1號機組,前者為台塑集團否認,後者台電說詞矛盾。總之,這次的停電非常明顯即是發電廠本身問題,而非輸配電網與人為因素了。
但4天前,台電與經濟部還告訴總統與國人說目前可供及時調度的電力備轉容量率高達10.01%,換算約有365萬瓩的電力,怎麼短短才4天功夫,只損失1部裝置容量為50萬瓩的機組,即會出現「供電能力不足」的情形?5月13日的說法有無欺騙國人與總統?抑或經濟部與台電過往備轉容量率的定義,已不足因應氣候風險下的電力調度需求?經濟部與台電必須好好向社會大眾詳細解釋才行!
這二次停電原因事由雖然不同,也都是可以客觀問責與要求檢討改善,但可悲的是,台灣社會經常讓立場、私心蒙蔽了事實與理性。
可悲之處,在於擁核者立即趁機一再造謠都是因為缺電,重彈續建核四老調;也在於某些自諛為台派人士,藉此大大污衊都是環團阻擋電廠與第三、四、五座天然氣接收站興建惹的禍;更在於位居行政院政務委員高官的張景森也急著跟風藉故消費台北人,說什麼只有這一刻,台北人才知道南部鄉親一直為我們在用肺發電,承受空汚的代價,並試圖帶興建三接與大潭電廠(其實僅是指8、9號複循環燃氣機組而已)一刻都不能延的風向。
政務官不該誤導民眾
一般民眾可以分不清楚停電問題出在發電端或輸配電端的差異,但負責督導經濟部與台電的張景森政委不可以。5月13日的大規模輪流分區限電,無論是單純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本身直接故障也好,或出於人為疏失按錯隔離開關間接導致故障也罷,使興達電廠燃煤與燃氣各二部機組共220萬瓩電力無法輸出因而跳機,造成系統頻率驟降,台電不得不立即啟動電網保護機制,緊急低頻卸載並採取分區輪流限電。也就是說,這次的大規模輪流分區限電,與2017年8月15日全台大停電的情況類似,都與發電端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輸配電端韌性不足以及人員輕率疏失有待嚴格加強訓練有關。
2017年8月15日全臺發生大規模無預警停電事件,依行政院同年9月7日公布之《815停電事故行政調查專案小組總結報告》,原因是出自中油委外廠商維修人員更換天然氣計量站電源供應器時操作不當,使控制器之電源中斷21秒,造成電動閥關閉,讓供氣完全中斷,導致當時大潭發電廠6部機組全部跳機,為避免輸配電系統全面崩潰不得不啟動保護措施所致。
二次人為疏失導致大規模停電事故,擁核幫趁機造謠情緒勒索,固然不值一哂,但張景森政委難道也完全忘記此份報告內容?快速興建三接與大潭電廠8、9號機組真能解決人為疏失或有電卻送不出去的問題?還是該份總結報告早已隨林全前院長的去職而束之高閣?
穩定發電端之外,輸配電與人員素質更重要
該報告中所提應立即改進與中長期改善事項,包括「強化員工專業訓練及妥善編配人力;大量發電機組跳機之預防措施、低頻卸載及分區輪流停電操作模式等應再精進,以儘量減少受影響用戶數,縮短停限電時間;公共運輸、維安或維生系統,應逐步建置獨立供電回路,降低交通事故或使用系統之衝擊;強化供電供氣系統耐災韌性或應變能力、積極趲趕興建中之電廠更新擴建(改建)計畫工進,俾提升備轉容量率,充沛供電能力。」其中有關積極趲趕興建中之電廠更新擴建(改建)計畫工進,固然是因為當時全台發電機組的備用容量率僅3.17%,但事故本身則與發電端無關。
稍早之前,同年7月29日,因納莎颱風帶來的強風豪雨,導致和平電廠輸電塔倒塌,使其電力無法外送,台電發電能量頓失132萬瓩,當時的備用容量率已不足5%,讓台灣陷入為期兩周的限電危機,行政院除了下令所有公務機關從13時到15時禁開冷氣,並指示台電在需量競價上加碼,才免強度過難關。
再更早之前,1999年7月29日,台電在左鎮區編號第326的輸電鐵塔,因連日下雨導致地基土壤流失,中北部各發電廠因啟動保護機制而跳機,導致全台5分之4以上電廠因輸電系統低壓震盪跳機,引發全台大停電。同年921大地震,震損全台622座高壓電塔及17處變電所,其中作為中南部電力及調度傳輸核心的南投中寮超高壓開閉所遭震毀,位於電網南北輸送樞紐的中寮-龍潭線203號高壓電塔也同時倒塌毀損,南北電力系統瞬間中斷,造成彰化以北全部停電,直到10月10日始解除全台限電。另根據台電資料,2000年迄今至少有17座高壓電塔倒塌。以上都是因為輸電端的電塔所造成停電的情況,而且大部分又與氣候、環境以及人為因素有關,因為變電所、電塔選址、施工不佳,沒有確實維修保固,造成倒塌、鏽蝕或絕緣礙子老舊損壞,都能造成電廠跳機。
梳耙這些事故,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楚:發電端有足夠的裝置容量固然重要,但輸配電端的變電所、電塔、其他控制閥、開關等,也需要有足夠的韌性,再加上第一線操作人員有嚴格的教育訓練與專業敬業謹慎的工作態度,加總起來才能撐起基本的穩定供電需求。
要逐漸發展分散式小型多元能源模式
隨著再生能源的普及,全球能源系統趨勢,已快速從大型電廠集中供電模式,轉型為分散式小型多元能源模式。反觀台灣,儘管從921大地震後雖已意識到長期以來過度仰賴集中式大型能源系統的重大風險,但台電花了數千億元增建了第三迴路超高壓輸電線路與雙核心主控電力調度中心後,相當程度穩定了供電(但其實仍未脫集中式大型能源系統思維),加上後來沒再出現重大天然災害事件,可能開始輕忽懈怠,於是短短四年,又因人為疏失而歷經了2017年「815大停電」與日前「513大停電」,與設備故障(也許也出自設備維護疏失)的「517限電」3次事故。
5月17日傍晚台電端出的官方說法是,原預估當日尖峰負載約3700萬瓩,但到了中午實際負載已超過3744萬瓩,再次刷新歷年5月尖峰負載紀錄,才導致供電能力不足,但更有趣的是,有媒體報導又有所謂的行政院人士出來否認不是因為缺電。但無論如何,由此已可預警,面對日益極端而且致災方式經常超出人類已知生活經驗的氣候危機,沒有氣候風險意識,已無安排妥適的電力調度模式,也無法撐起基本的穩定供電需求。
以台灣去年夏季至今為例,沒有颱風沒有雨,讓全台普遍缺水,但防疫需要,政府必須鼓勵民眾勤洗手,回家後勤洗澡,現在疫情與氣溫都快速飆高(兩者沒有關聯),才5月中高溫已達38度,不僅會更加快速消耗已將枯竭水資源,用電量也將一直攀出歷史高點,偏偏過往雖然佔比不多卻能穩定供電的水力發電卻因缺水難以發電,接下來還會不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複合性災害呢?
此外,經濟部能源局日前公布2019至2020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除了預估2021年~2027年未來七年的用電需求年均成長2.5%,尖峰負載年均成長2.3%外,更估計尖峰負載時段將逐漸拉長改變,且預估於2024年將由日間轉為夜間,又超出一般人認知的常識,因此,原本台電行之有年的需量反應時段,即必須隨之重新檢討。
所以,在氣候危機下,對於如何穩定供電?絕不是僅僅從興建大型發電機組單向思考,更必須從強化輸配電端的韌性、納入氣候風險的電力調度模式做更積極的規劃:
第一,配合能源轉型中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政策,政府應加緊腳步建置分散式獨立智慧電網,或鼓勵再生能源發電廠商建置直供購電戶的獨立電網,以降低對大型電廠與集中式輸配電系統的過度倚賴,減少偶發事故影響層面。
第二,分區分流大量建置大型儲能系統,以因應能源系統偶發事故或再生能源較高的變動性,穩定地區供電,舒緩台電集中式電網負載壓力。
第三,有別於早期以成本考量,近年則改以空污減量為優先的電力調度模式,現今必須再將氣候風險因子納入台電歲修安排與電力調度的規劃策略之中,區分燃煤、燃氣等不同類型、不同地區電廠、備轉反應時間(水力發電最快,約20-30分鐘;其次燃氣,啟動約60分,到滿載發電共約需160分鐘;燃煤啟動則需180分鐘,到滿載約需480分鐘;核電機組併聯約需15小時,滿載則約需2天,顯然最不符遇偶發事件時調度所需的備轉能力)等,依預估的氣候風險類型與試算的風險大小,重新檢討安排各廠歲修時段、期程與工法,以增加調度彈性與備轉能力。
- 原來柯文哲的新政治是選舉發大財 - 2024 年 8 月 28 日
- 民眾黨在農曆七月舉行的一場掠交替記者會 - 2024 年 8 月 14 日
- 政治口水猛於凱米颱風 - 2024 年 7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