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的疫情,計畫常趕不上變化

林應然
1.2K 人閱讀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疫情突然暴衝,每日已上萬例,遍地可見烽火,確診加隔離更是到處可見。學童停課,大人停班,整個社會已經逼近無法運作,瀕臨崩盤。為此,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也同意,「為了維持社會機能正常運作,只要是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可的機構與事業單位,都必須要有人力備援計畫,如果人力備援計畫啟動後,仍影響運作,就可以向衛生單位申請,經同意後可以召回被隔離的工作人員,並且提前返回工作的接觸者每2天都要快篩1次,到接觸最後一名確診者10天為止。」顯然在此疫情高漲之下,過去為了防堵疫情擴散的嚴格管控隔離措施已經不管用了,在感染人數暴增之下,管控也要屈服於現實。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以篩代隔,紓解人力

雖然99.7%的感染者是無症狀與輕症患者,但感染與確診真的到處都是,筆者近日幾乎每天都會以發出的快篩試劑診斷出新冠肺炎患者,顯然新冠肺炎疫情已經等同過去流感流行期的狀況了。有些地方政府捉襟見肘,醫療量能不足,迫於現實,已經開始實施以篩代隔,為了確保醫療、防疫人力,第一類維持醫療量能之醫事人力;第二類維持防疫量能之政府防疫人員;第三類,高接觸風險疫一線工作人員(如防疫旅館、防疫車隊人員);第五類,維持機構及社福照護系統運作人員;第七類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學校教師與教職員除外),適用新法令,這些人員若已經打滿三劑疫苗,只要是快篩陰性,就可以上班,但若確診,則以確診者處理。

將來是否會進一步進展到如英國或北歐國家一樣,連確診後也都不用隔離,確診者可自行依身體狀況選擇在家休息或工作,徹底以流感化處理,這可能台灣又需要一段適應與觀察時間,畢竟台灣要達到英國或北歐國家的境界還缺乏三個條件,一是自然染疫的人口太少(英國或北歐國家常大於30%),二是一般人口,特別是老年人口的兩劑與三劑疫苗施打率不夠高(英國或北歐國家常大於90%),三是用來預防輕症轉為重症的口服莫努匹拉韋(Molnupiravir)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及注射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量尚不足。

快篩陽性應該視同確診,紓解醫療檢驗量能

醫護哀鳴,醫院急診已經瀕臨崩潰,部分醫療人員也因染疫被隔離,人力吃緊,在此疫情已經升溫幾近高熱的時候,偽陽性的可能性已經減少很多了,快篩陽性應該被視同確診,過去流感流行期間,也是以快篩就確定診斷了。據統計,有相關症狀又快篩陽性者,核酸PCR檢測也是陽性已經接近100%,至於無症狀又快篩陽性者則是近90%,如果怕快篩有偽陽性及假造的問題存在,可以在醫院或篩檢站當場用第二次快篩取代核酸PCR就應該可以快速解決問題。

否則就會發生該馬上隔離的確診者還移動往返醫院群聚,只為了再證實一次確診,何況PCR檢測至少要延至隔天才發報告,而病人可能在這一段時間又散播病毒出去了。核酸PCR反而應該保留給快篩陰性但需要排除新冠肺炎確診的病患,這樣才能紓解醫療檢驗量能,保留醫療量能去治療其他病患,否則一旦醫療量能崩盤,染疫的死亡率勢必增加。

擴大疫苗接種

台灣的老年人口疫苗施打率一直停留在80%左右,進展有限,這些人應該有不少是擔心疫苗副作用因此拒(懼)打,這部分應該透過施打蛋白質次單位疫苗(高端、諾瓦克Novavax)來解決。據聞指揮中心已經透過COVAX採購Novavax疫苗,數量約200萬劑,應該近期會到貨。至於6-11歲疫苗也已經開始推行了,6-11歲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構成群體免疫之一環,不但可減少感染後發生重症與死亡的發生,並且可以減少疫情傳播至家人或其他年齡層民眾的機會。

許多家長擔心可能造成心肌炎副作用而不敢同意,但事實上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具安全性和有效性,兒童接種疫苗產生心肌炎之機率低於青少年,在大規模施打的國家顯示極為罕見,且明顯低於青少年的發生率。此外,美國的資料顯示,5-11歲男性幼童感染COVID-19後出現心臟方面症狀之風險,為接種疫苗者之4.4倍;美國、英國及澳洲兒童染疫後死亡人數,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通報心肌炎人數之2-10倍。

顯示在目前處於社區流行時期,接種疫苗益處大於染疫後的風險。特別是有潛在慢性疾病的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演變為重症或產生併發症的風險較高,應儘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並完成建議的接種劑次。有潛在疾病者更應儘早接種,並且兒童莫德納與BNT疫苗並無絕對優劣,由發表的試驗結果看來,前者產生的抗體濃度略高,輕中度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略高,但並無很大的差異,因此並不建議要特別選擇那一種廠牌的疫苗。」來自學術單位的明確建議應該可以被接受才對。以目前的疫情狀況,若不趕快接種,兒童很可能在等待期間就已經確診了。

輕病居家照護,重症送院照顧

針對確診者分級分流治療,由衛生局在尊重病人意願下統一分派一位家庭醫師幫忙照顧居家照護病患,讓醫院專注於治療確診重症病患,健保也要擴大放寬通訊診療,特別是針對慢性穩定的複診病患,更應該暫時避免醫療人員與病家之間的接觸,由醫師以通訊診療方式看診,大家共同度過這個難關,期待清朗的春天來臨。

留言評論
林應然
Latest posts by 林應然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