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我一生一世都是台灣人,我不在台灣出生,我未來會葬在台灣,我燒成灰都是台灣人,我要捍衛台灣的利益……」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馬英九在台中舉行的321選前之夜以國台語夾雜慷慨陳詞,當時他身旁的妻子周美青聞言紅了眼眶。
祖籍湖南、香港出生的馬英九競選首任總統時,把台灣意識炒作到最高潮。在他的第一屆總統任內,力挺行政院長劉兆玄任用台聯黨出身的賴幸媛為陸委會主委,以示「彰顯台灣主體性」,並有為馬政府親中政策把關的意味。
化獨漸統已是馬英九職志
現在,身為享有優遇的卸任元首,滿手民脂民膏、一身國家機密,馬英九要以祭祖為名訪中國,嚴重損害台灣利益。他在總統任內標舉「不統、不獨、不武」,現在的是要「化獨漸統」。
除了馬英九基金會人員、馬英九舊部,馬英九隨行人員還包括包括他的三個姊妹、30多名青年學子。一方面是馬英九家族尋根之旅,宣示自我認同為中國人;一方面是聲勢壯大的馬英九率青年團朝拜之旅,向三連任國家主席、倒行逆施的習近平予以外交掩護。旅程名為祭祖,長達12天,預計訪問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城市,參觀多個抗戰遺址,彰顯反日。
以馬英九好名的個性,他至少要能見到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才會首肯赴中。這趟旅程具有高度政治性,時間和空間的幅度使中共統戰宣傳得到廣闊操作空間。
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宣稱,「中華文化講究慎終追遠,基於為人子孫孝道,考量馬英九年過七十,此時赴中國祭祖實屬必要」。當各界認為馬英九赴中祭祖無可厚非時,別忘了1949年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外省第一代,至1987年政府解嚴並開放探親,將近半世紀無法赴中從事馬英九方面所謂「實屬必要」的祭祖,甚且留在中國的家人斷絕音訊往來。
赴中國祭祖未必理所當然
在國民黨戒嚴時代,情治單位以經由書信檢查、監聽、線民舉報監控民眾,阻止民眾與在中國親人聯絡或是赴中探視,不聽勸導者以限制出境懲罰,有匪諜嫌疑者約談或移送法辦。國民黨的高壓手段造成大量「背海的人」(借小說家王文興書名),整個世代的人割離親情,和過去徹底決裂。其中也有人是懷抱家恨國仇,不願與「萬惡的共匪」有所牽扯,自願地棄絕過往。對照兩岸交流的今日,共諜案層出不窮、親共政治勢力不容小覷,當年外省第一代斷絕與中國來往,對「反共堡壘」的安全確實有貢獻,對台灣主體性、獨特性的形成有助益。馬英九貴為前總統、國民黨前主席,卻標榜思鄉之情,愧對被犧牲或自願犧牲的外省第一代。
在中國人認同比率只有3.6%的現在(政大選舉研究中心2022年調查),對外省第一代而言,就像中國古典小說《醒世恆言》所說,「受恩深處便為家」。出生在台灣的外省第二代、第三代,自然是認台灣為家。祖先崇拜是儒家提倡的德行,也是華人的類宗教信仰,信者舉行儀式誠心祭拜足矣,誰說必須回到祖籍地祭祖?如果馬英九成為榜樣,有多少人要赴中祭祖?
馬英九選擇前現代的血統論
現代人的彼此認同,大多出於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生活方式,血緣的因素不是最優先的。我們和摯友的情感,很容易超過我們和兄弟姊妹的情感。打破了血緣的先天決定因素,是人們自由意志的體現。國與國之間也是以共同價值觀為交往基礎。馬英九相信血緣決定論,缺乏現代性。血緣也是中共當局統戰操作的重點,在共機擾台不斷的今日,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譚克非3月16日以「解放軍開展有關軍事行動」恐嚇民進黨政府的同時,又喊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骨肉相親」,格外虛偽。馬英九以祭祖為名訪中,呼應了這個統戰話語。
馬英九一向以權貴視野看中國,2015年的馬習會只求創下了兩岸領導人會面歷史紀錄,並不反省其效應。可想而知,他也自豪這次中國行將首開台灣卸任總統訪中紀錄。馬習會互稱「先生」,中華民國被消失,馬英九當時提出五點主張,其中鞏固「就一中原則達成的九二共識」,在國內存有重大爭議;「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論述,則完全無視國人國族認同的嚴重分歧。馬習會虛有其表,也未能挽救國民黨在2016年大選失去政權。
岸田文雄與烏克蘭站一起,馬英九卻與獨裁者習近平同步
馬英九這次訪中,要打交道的是更加獨裁的中共政權,由更加反西方的習近平所領導。習近平3月20日訪俄,會見了國際刑事法庭的戰爭罪通緝犯:俄羅斯總統普丁,雙方互稱「親愛的朋友」,聯合聲明表示「俄中關係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則在3月21閃電式訪問烏克蘭,以示堅定地站在自由民主陣營這邊,和習近平分庭抗禮。馬英九受過西方教育,是哈佛大學司法學博士、紐約大學法學碩士,他留學期間在美國生活了七年,並曾經持有美國綠卡。一個受了那麼多西方教育、仰慕美國生活的人,並不選擇岸田文雄所體現的自由民主陣營價值觀,而是圖謀博取紅統陣營肯定和中共當局嘉許,令人覺得顛倒錯亂。
至於馬英九訪中對2024大選的效應,或謂國民黨高層有苦難言。馬英九的價值觀異於民主自由社會的常人,他可能自認訪中之旅是「兩岸融冰」、「和平之旅」而有助於國民黨選情。
隨馬英九訪中的青年是可以開開眼界,對中國作表面上認識。至於增進兩岸青年相互理解,就不必抱太多期望了。在馬英九方面管控台方、中方官員監視中方之下,兩岸青年只能做形式上的交流,說些場面話,沒有自由而真誠的交流,達不到有效溝通。
2014年3月,馬英九強推兩岸服貿協議,引發反親中的太陽花學運。九年後,馬英九沒有什麼長進,當年我在現場看到的標語,今天依然適用:「把台灣還給我,把馬卡茸還給中國」「馬英九踹共」。中共的「一中原則」是鐵板一塊,馬英九思維守舊,服從權威,難以期待他在中國對兩岸交流達成什麼重大突破。預料馬英九在訪中期間的談話,不出這個幾個範圍:以九二共識為包裝的一國兩制;以和平主義為包裝的投降主機;以「兩岸同源」為包裝的「兩岸一中」主張。
作者為文學作家、資深媒體人,喜歡登山、賞鳥、攝影。
- 台灣藍鵲:自然的青鳥,才能感動人心 - 2024 年 5 月 27 日
- 馬英九背棄民主陣營、擁抱中國價值 - 2023 年 3 月 24 日
- 我走過的那些公廁 - 2022 年 9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