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劭華驟逝與AZ疫苗:政治「議題設定」的極致惡意操作

吳學展
677 人閱讀

日前藝人龍劭華驟逝,引起觀眾與影視從業人員唏噓。在看到新聞的當下,我也十分震驚,並將此新聞傳給友人。友人第一時間的反應讓我很訝異,他說,「我猜某些記者應該忙著找他打了什麼疫苗」,當下我心裡還懷疑,特定媒體針對疫苗的政治操作真的會「沒格」到這種程度嗎?沒想到,才相隔一小時,就看到 TVBS 用極其誇張的新聞標題寫下「7月曾打AZ 藝人龍劭華昏倒不治 享年68歲」,並且在上方記者姓名旁用極小的字體標註「尚未證實與疫苗相關」。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這樣的下標加上註記方式,是TVBS光明正大地把全台灣的閱聽眾當白痴耍。明知道尚未證實與疫苗相關(而且是兩個月前打的疫苗),卻硬要用看似有因果關係的方式,將龍劭華的死亡與疫苗扯上關係,再狡猾(但愚蠢)地將「警語」寫在一旁。

從今年五月台灣疫情爆發、三級警戒以來,靠著國人的配合、醫護人員與衛生機關的疫調,讓疫情逐漸趨緩;大家也認知到,「疫苗普及」才是與武漢肺炎病毒共存的最終解方,世界上與台灣友好的國家,將一批又一批、以萬(或十萬)計的疫苗不斷送來台灣。但與此同時,國內的部分政黨和媒體不斷在阻礙疫苗施打政策的進行。

當疫情還沒爆發的時候,大眾警覺心不夠,買了疫苗沒人打就會過期,所以無法「囤貨」;

當疫苗還沒來的時候,就吵「為何不極力採購疫苗」;

當A款疫苗來之後,就吵「為何沒有B款疫苗」;

當A、B款疫苗陸續到貨時,就吵「為何數量這麼少」;

當政府決定通過國產疫苗EUA、提升疫苗數量後,就吵「執政黨是不是有人在炒股」;

當大家開始陸續施打疫苗後,就吵「打A有這風險、打B有那副作用」;

到了現在,連一名藝人驟逝的消息,都能被硬生生地與疫苗議題扯上關聯。

這是政治炒作常見的手法:提出一個「理論上」成立的問題,但其假設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甚至該假設根本是無法被證明或證偽的,然後將社會輿論引導至討論這個「錯的問題」。

上述舉例的那一串對疫苗政策的「質疑」,都是理論上成立,但實務上的困難早有簡單的解釋(例如國際疫苗缺貨,不是今天下單明天就能到貨等等)。然而,部分政治人物卻硬要抓著該假議題「往死裡打」,這樣的現象或可用傳播學的「議題設定」概念來解釋。

所謂「議題設定」指的是,這個議題在社會上獲得支持或反對僅是次要,只要當大家開始關心、討論這個議題,那拋出這個議題的人就贏了。類似的例子,也發生在幾年前執政黨要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過程,例如當時便有這種「質疑」:蔡英文因為自己是女同志,所以才要推動同性婚姻;蔡英文是為了愛滋病藥物的龐大利益,所以才要推動同性婚姻。這類「訴諸動機」的懷疑,從根本上就無法證明或證偽,但只要有人開始討論「那蔡英文到底是不是女同志」,拋出這個「論點」的人就贏了。

再舉一個生活化的例子:當你周邊的幾位友人沒來由地接連問你「你男朋友有沒有劈腿啊?」即使另一半毫無任何出軌跡象、且你原本對伴侶毫無懷疑,無論真相是有或沒有劈腿,也會讓你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著另一半思考起這個問題。這就是議題設定。

這樣的操作手法,套到最近這一連串的疫苗新聞也是一樣。一則又一則「某地七旬老翁打完AZ當晚床上昏迷不治」類似標題的新聞,不管疫苗與死亡之間的因果關係究竟為何,只要大家開始過度討論「AZ的副作用是不是真的很可怕」,就成功破壞了疫苗政策與執政黨的正當性。

面對這類「理論上成立」的提問,直覺上當然會稍微「順著想下去」。畢竟不可能禁止提出「你的另一半有沒有劈腿」這種問題,且大眾對於一款疫苗認真評估其效力與副作用的風險也是理性的行為,但特定政黨與媒體一而再、再而三地拋出「假議題」來做議題設定的時候,只要先冷靜三秒,反問自己「為什麼這件事是朝這個方向(議題)解釋」,就不會被這些「理所當然」的說法帶風向。這些帶風向的效果能夠多成功,就看閱聽大眾對惡意資訊的「抗體」有多強了。

留言評論
吳學展
Latest posts by 吳學展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