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武統台灣的幾個討論爭點

賴怡忠
2.8K 人閱讀

最近有關中國意圖武統台灣的憂慮在美歐日等國甚囂塵上。

首先是前川普時代的國安顧問麥瑪斯特中將,在三月三日於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說中國可能在2022之後對台灣發動攻擊。六天之後,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上將(Phil Davidson)同樣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指出,他認為中國在六年內有可能會(以武力完成)控制台灣。在三月二十四日也是在參院軍委會的另一場聽證會上,即將接任印太司令的印太艦隊司令約翰阿基里諾(John Aquilino)上將更說,時間可能比(六年)大家想得更接近

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前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克里斯潘恩(Chris Paine)在四月十二日接受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授予榮譽學位的演講中提到,中國可能會在幾年內強制以武力統一台灣,澳大利亞可能有需要面對現任澳大利亞國防部長杜騰(Dutton)講得相對含蓄,但同意中國攻打台灣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更不要提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四月二十四日於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上,也提到台海可能會爆發軍事衝突

雖然美國有親民主黨/拜登政府的智庫學者主張,這些多是誇大其辭的憂慮,更可能反而因此導致原本還不至於發生衝突的狀態急轉直下,反而使衝突提早發生。但相信正是對中國可能對台灣動手的憂慮,才會使包括美日二加二聲明以及美日峰會會將台海的和平與穩定放入公開聲明以及共同宣言中,以及澳洲會同意在美澳的戰略討論中討論台海議題與2004年當美國提出類似要求時澳洲強烈拒斥之反應相比,現在澳大利亞的態度極為不同,坎培拉似乎也認為台海現在處於戰雲密布,高度緊張的狀態。

習近平正在逐步解消鄧小平時代的政策共識

一般來說,在現代發動軍事攻擊不是小事。以中國雖然意圖要渡海攻打台灣,其多年來的軍事準備也是以進攻台灣為主要目的,但一方面中國在過去不具備對台海的海空優勢,同時冷戰時代也有北方的蘇聯威脅,以及位於其南方的印度與越南需要兼顧。雖然印度與越南不至於進攻中國,但中國在冷戰時代可是與印度、越南、蘇聯都有過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這些因素使得中國,即便在冷戰後期已經與美國聯盟抗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也解約,但中國在這段期間並未採取武力威脅對台,相反的,為了取得美國的信任,鄧小平開始宣稱要「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毛澤東時代「血洗台灣」的口號也不再使用。

冷戰結束後出現種種變化,對中國而言,冷戰結束前出現天安門事件,北京政府怪罪西方國家意圖內部顛覆中國,冷戰結束的種種民主必勝的歷史終結論,更讓中國警覺西方對共產主義的敵意。加上缺乏蘇聯作為共同敵人,與美國的關係漸趨對立。但是鄧小平當年決定「韜光養晦」,之後更利用全球化作為中國的戰略機遇,積極發展經濟,利用西方世界冷戰結束開始偃旗息鼓降低軍備的空檔,本身積極擴軍,連續近二十年軍費以兩位數的比例增加,終於在2003年宣布中國「和平崛起」,並隨著在2003-2007年一系列快速增長使其經濟超英趕德越過日本,在2008金融海嘯前中國已經取得世界第二經濟體的地位。而2008金融海嘯與美國深陷反恐及對伊戰爭泥沼的現實,對中國更成為預測未來美中關係是中漲美消的關鍵判斷。

從2008金融海嘯後中國對國際事務以及美中實力的評比,基本上不脫中漲美消的本質認定,差別只在於幅度的大小以及出現黃金交叉時間的遠近。習近平基本上是繼承這個認定上台,開始強調要避免美國擔心中國會威脅美國「霸權」而發動預防性戰爭以阻絕中國崛起,因此一再提到要避免守成強權預先發動先制戰爭以抑制崛起強權的「修習底德陷阱」,並在這個基礎下希望與美國建構「新型中美大國關係」。

坊間以為以「修習底德陷阱」描述美中關係的起始者是哈佛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但首先大量使用這個詞彙的政治領袖是習近平。

也是習近平上台後一系列作為使得外界懷疑80年代鄧小平建立的政治默契與對外共識好像被逆轉,而從習近平在種種場合刻意不提鄧小平的貢獻,也使西方外交圈多有「習近平無意遵守鄧小平路線」的認知,在明知對香港金融能量的影響下,依舊在2020對香港一國兩制體制採取快速摧毀的作為,則讓西方分析家更進一步懷疑,如果連當年近乎神聖不可碰的香港都可以無視,則武統台灣的可能性就更不能排除。因此對習近平2019年把九二共識等同於一國兩制的作為,以及拒絕承諾不使用武力的強調,就更為重視。

台灣人民生活在中國武力威脅的陰影很久,對這些威脅司空見慣,因此可能會對西方國家擔心中國武力犯台的憂心感覺奇怪。但如果放在西方情報界與研析界的角度來看,會認為去年下半年中國與外界接觸的學者就一再放出聲音說中國會期待不一樣的美中關係、未來除非中國同意,否則美國不可能期待可以維持現狀、統一台灣的方法與時程不會「只看」台灣民意,甚至說台灣民意只是眾多參考之一。加上中國似乎認為相對於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應付疫情疲於奔命,北京可以控制武漢肺炎疫情證明了其社會主義體制有「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一方面證明民主體制的非優越性,也證明民主體制甚至可能劣於中國的政治體制。

去年底的中共五中全會上,北京提出以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經濟發展略,在今年兩會時習近平更提出全世界出現「東升西降」,中國要平視世界的主張。這些言論與作為給外界感覺,中國似乎在武漢肺炎後未因其對經濟的衝擊而有所退縮,反而認為這是對美國彎道超車的戰略機會,帶著爆表的自信,對印太區域與全球事務更要有所作為。因此習近平面對解放軍說要全軍備戰,這個警示意義就更不能小覷了。

固然西方分析家不一定都同意以這個角度分析中國的能力,及其所支撐的意圖,也有人認為中國國力根本沒到這個程度,與美國差距仍大,一切都是對內交代的膨風而已,因此要大家不用擔心。也有人同意中國的確崛起而不可忽視,但北京依舊想與國際合作,無意挑戰甚至改變既有的國際秩序,因為畢竟中國崛起就是受惠於這個既定秩序。但與五年前不同,這些看法已經不是美國及主要西方民主國家的主流思想了。

但不管對中國國力的估計,對其如何看待與西方國家的關係,以及其意圖為何,我們不能因此得到中國會在幾年內積極攻打台灣的結論。但從三月初的系列聽證會,我們看到強調中國幾年內會真的要攻打台灣多是來自國防體系,不是外交界的人。很可能美國及其盟邦的國防體系從一月至今可能是看到了什麼,才會口徑一致的得出攻台結論。

例如一月底傳出在美國航母羅斯福號從巴士海峽準備向南海航行時,中國對其發動攻擊演練,當時擾台的多架軍機與其先前的遙攻航母演練有關之後在412出現25架中國軍機擾台時,也發生同樣狀況)。是否戴維森將軍的可能六年攻台說,與類似這些演練的遭遇有關,我們不得而知。

但三一八美中外交官在安克拉治大吵一架,楊潔篪說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後,即將接任美國印太司令的阿基里諾上將在聽證會上將其前任將軍的攻台時間向前調整。日本媒體傳出美國安會印太總監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美日峰會前特地秘密前往日本,強調峰會聲明必須放入台海穩定一節,並建議日本考慮成立日版台灣關係法。這些發展似乎環環相扣,都必須給予關注。

中國必須設定美軍會介入護台,但會因此不進攻台灣嗎

台灣本來在2006前於台海還掌有優勢,如果當年特別軍購沒問題,2006提出的F-16C/D軍購也如數下來,今天台灣面對問題的嚴重性就會較為減輕。但是中國的計算不是只針對台灣,其攻台作戰也會計算美國的介入。1996年台海危機後北京得到的教訓是,其攻台作業必須假設美國會介入。根據這個邏輯,攻勢方往往會傾向採取先發制人,以飽和攻擊快速取得對台優勢,在美軍介入前就把台灣拿下來。如果按照中國的軍事術語來說,就是「阻(美)援打點」。

沿著這個論點,有一種說法就認為,既然攻台必須假定美軍介入,而且「收復」台灣是這麼重要的歷史任務,一旦失敗幾乎導致政權不保,因此中國攻打台灣就不太可能是隨興所為,而會遵循一定的邏輯,事前也會有相當多的徵兆。因此所謂以轉移對內、外執政缺失的注意力而發動對台戰爭,就不太可能出現。此外,既然事前會有諸多軍事動員的徵兆,也不可能會因擦槍走火而貿然出現戰爭。

但如果中國從2012-2013對於黃岩島與2012之後對釣魚台的作為,可以發現中國往往是以較低強度的軍事威脅,透過中國龐大的物資力量將對手累垮,迫使其逐步退讓,起碼使對手無法掌控全局(如對日本在釣魚台議題),或到最後全盤皆輸而黯然退出(例如對菲律賓在黃岩島)。

中國從2016年以機、艦繞台/擾台逐步拉高對台灣的軍事壓力,在台灣必須承受第一擊以握有道德制高點的考量下,只要中國不先開火,台灣反而要承受更多壓力。分隔台灣本島與東沙的西南空域,現在已經變成中國常態的軍機訓練區。如果中國採取類似黃岩島作為,以對內侵蝕與對外擴充的方式逐步拉大訓練空域,中方優勢就會更為凸顯。

屆時台灣面對的可能是中方以低於軍事戰爭動員的方式步步進逼,以大象走路的方式壓縮台灣的迴旋空間,直到無路可退為止。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低於戰爭狀態,每一步都賭台灣不敢有激烈反應(因怕導致擦槍走火),但是依然達到效果,或是為之後的戰爭塑造更簡易的環境與更大優勢。

更有甚者,如果中國看到西方國家面對疫情的左支右絀,已經訂出東升西降,實力大不如前的結論後,在自信爆棚的情形下,會像過去般的自我克制嗎?而中國要打台灣也不必然只會在北京認為其實力將超越美歐的情形下出現,如果中國也認定自身的實力在這幾年已經到頂,其經濟與社會力在未來只會持續下墜,會不會使北京認為與其等到未來,要在實力更弱有更高難度下攻台,還不如掌握這幾年還存在的機會之窗,趁早發動攻擊呢?

當需要攻打台灣必是沒有軟實力,屆時中國是處於強勢嗎?

當中國打算以武力方式完成對台統一,可以肯定這表示中國已經沒招了。近幾年武統論在中國智庫圈甚囂塵上,其理由多與這些人(或其後的單位)認為,頑固的台灣民心使得統一在台灣毫無市場,無法期待台灣人民心悅誠服的願與中國統一。這幾年中國官方已不再提「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智庫學者開始提「台灣民意只是參考用」,甚至更廣大十三億的中國民意才是真正的基礎。

凡此顯示連中國自己都知道其對台灣人民已經不具軟實力。特別是中國引以為豪的對台經濟吸力,這幾年因台灣降低對中依賴後經濟反而再起,國際地位也更大幅提升,使得其經濟誘引能力大打折扣,這更使不少中國學者認為中國已經不具對台灣的吸引力,開始高唱和平統一無望論。

很反諷的是,在中國對外表現出自信爆棚,要平視世界,認為實力對比出現東(中)升西(美)降,但過去十年被貶得一文不值,認為光靠本身是無法發展的台灣,現在卻國際地位陡升,還坐擁矽金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科技提供者而為各國所需要,並因此獲得更多的國際支持。使得中國對台灣的吸引力直線下墜,北京認為的「中升美降」趨勢是伴隨著「台升中降」的發展。這種組合往往更容易引發中國對台採取冒進策略。但也因中國不是處於強勢,或不是那麼強勢,即是在美國介入有限的情形下,光憑中方單方面要贏台灣,付出的代價也會很大。

中國的反介入能力還是台灣的抵抗意志,哪者更令美軍擔心?

中國「阻援打點」的對台武統要成功,必須要有效阻止馳援美軍,以及能快速摧毀台灣人民的抵抗能力與抵抗意志。中國過去二十年花了相當多資源建構「反介入與區域禁制」能力以對抗可能馳援的美軍,華府對此也多有發布評估,但美國可能更擔心的是台灣的抵抗能力與抵抗意志的問題,特別是後者。

無獨有偶的是,台灣的親中學者與泛紅勢力過去也多對此議題發言,不論是積極性的說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台灣人是中國人、兩岸一家親 、國軍與共軍都是中國軍 、甚至呼籲台灣軍人在中國軍隊開戰時就要「陣前起義」等 ,或是比較消極地指出台灣年輕人好逸惡勞不喜歡當兵 ,青年世代無意為台一戰等 ,都在刻意強調台灣人民缺乏抵抗意志。除了帶來台灣到底能抵抗多久的問題外,還會衍生出「台灣人期待美國人會流血為台灣打仗」的天真無知(或無情冷血)印象 。

不管是來自國民黨的宣傳,還是擔憂老共對台灣的認知戰,現在美國最憂心的,實際上就是台灣人民的抵抗意志。後備軍制度對美方而言不僅是準備好投入實戰的預備兵力,還是社會動員與社會教育的機制,也是抵抗決心的意志展現。對市街戰與城市戰的演練,也是確保台灣人不會一看到解放軍就自動感覺大勢已去就立即投降,而是另一波持久抵抗的先端。唯有願意透過一切犧牲抵抗老共到底,美軍馳援才會有效,也才能讓北京體會到攻下台灣所需付出的高昂代價而願意收手。

中國的新型軍事力量多未經驗證,我們無需過度慌張

最後,台海雖然戰雲較過去密布許多,中國的軍事作為更形囂張,在中國不斷挑釁下,現狀已經嚴重改變了。但是我們無須過度慌張。

首先,中國過去五到七年陸續推出許多先進的戰機與船艦,但這些機、艦多沒經過戰場洗禮,甚至連真正的實作都還沒有完備。新型武器從推出到可實作需要一段時間。而從中國近日演練的戰法來看,俄羅斯專家會說其水準還停留在七十年代初期。就算不要這麼低估中國的軍事實力,但缺乏實作檢證其武器性能確是中國的主要弱點。這些武器是否這麼厲害,以及是否有足夠的人手以有效發揮這些武器的性能,以及適應這些犯台的作戰準則與教範等,都是未知數。換句話說,中國可能會因為現在具備這些過去沒有的玩具而更願意冒險,但這不代表中國的冒險就會成功。

其次,現在更需注意低強度軍事衝突的灰色地帶作戰。這似乎成為中國改變現狀,醞釀有利戰鬥環境,創造政治與戰場先機的主要模式。面對不願出現衝突的國家,中國此舉幾乎無往不利,但當面對有意抗擊到底的國家,如越南與印度等,中國的成果就有限。如何抑止中國軟土深掘,使台灣陷入「米洛斯對話」情境,這是重大工程。現在美日澳印等友盟對此已經開始有所警覺。畢竟如果能在這個階段有效遏止中國的進逼,就更有可能遏止未來的戰爭。

第三,即便中國發動對台攻擊,表示的不是中國很強,而是中國缺乏對自身軟實力的信心。這往往伴隨著那時中國經濟與社會會有不小問題。雖然這不必然代表中國是意圖轉移注意力才發動對台戰爭,但中國發動對台戰爭時的自身狀態,其實力絕對不是處於峰值。更可能是落日的餘暉。

第四,現在的詭異之處是隨著台灣表現越好,民主體制越堅韌、越受世界肯定,中國越是感到如鯁在喉,越想拿下台灣,但也增加其拿下台灣的難度。但當台灣一心倚賴中國,在國際無人理睬時,中國卻傾向好整以暇的無意動武,因為那時「買台灣比打台灣便宜」。基本上只要中國共產黨持續執政,這個結構就會持續存在。

第五,台灣的抵抗意志是中國能否有效攻台,以及美國能否有效援台的關鍵。而這個抵抗意志的強化來自於國家認同。即便不去說台灣獨立,但會被多數人民認同,以及最有共識的,絕對不是號稱有一百一十年的中華民國,而是這個被台灣救活,在台灣生根茁壯,有七十多年歷史的中華民國台灣。

現在老共都現出底牌,主張中華民國在1949已經滅亡說後,持續不加區別主張一百一十年中華民國,不僅不再有安撫北京政府的作用,對內更容易持續帶來認同的混淆,進而對抵抗意志帶來耗損。

有人說習近平的說法證明其還是主張和平統一,且一旦打仗,立即會失去台灣民心。但現在的習近平可能對台灣民意無視,因此與其要維持一個習近平可以和統台灣的幻影,但我們永遠無法確認習近平要維持這個幻影的標準為何,還不如建立一個習近平無法成功武統台灣的政治、軍事與外交的環境。現在台海處於兩次金門戰事後更接近戰爭的時刻,說短期內不會看到戰爭的說法,不會緩解社會潛藏的不確定感,大家希望有明確的方向。這是現在諸種有關中國武統議題的討論關鍵。

留言評論
賴怡忠
Latest posts by 賴怡忠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