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生育時間表:不能太早、不能太晚、更不能自己一個人

蕭育和
1.1K 人閱讀

早在千禧年前後,就有台灣人在擔心生育率逐年下降的問題。低落的生育率並不全然是一件壞事,因為這通常在國家現代化、社會民主化、預期壽命增加、教育普及、人民所得提高之後發生。然而一旦低落到某個程度,不免有些人就會擔憂長程來看,社會福利是否會因為人口老化、出生替代率不足而崩潰。換句話說,這些人擔心自己的下一代與下下一代可能必須奉養過多的老人。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台灣生育率在九〇年代之後陡降,可能成因很多無法一一詳列,更不適合進行單一的歸因。目前為止,明顯能夠找到與生育率降低確實具有統計關連的大概只有「初婚年齡大幅提昇」與「不婚人口增加」。但,說這有統計關連,不表示具有因果關係,當然也不適合像某位政治人物那樣,斷言「結婚就會生了啦」。

統計數據是一種對人類社會的有趣觀察,就像在遙遠的山丘上眺望萬家燈火,看見此明彼暗,此起彼落,但大多數時候你並不知道那戶人家裡事實上發生了什麼。就像,確實生育下一代的男女雙方彼此通常是對方的配偶,但這表示成為配偶就想要生小孩嗎?還是,實情是許多台灣人「為了生小孩」而「刻意讓彼此成為法定配偶」呢?

半新半舊的社會

雖然台灣與鄰近國家相比,性別不平等的狀況沒那麼嚴重,但從各種「獎勵生育」的政策和宣傳手冊都只鎖定三十歲上下已婚女性而且印製成粉紅色來看,主流意見似乎依然認為生不生是取決於「(異性戀)妻子」一人。這樣的想法切割掉了許多部分,它排除了異性戀丈夫的主動性,也排除了同志族群透過醫療技術孕育下一代的可能性,更糟的是,它假設未婚女性不適合生養子女。

確實,在2021年的台灣社會,女性的薪資平均依然較低,未婚女性如果要養育小孩,就經濟層面來說並不具有優勢。不過,就愛的給予來說,並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單親家庭的小孩人格發展有任何劣於雙親家庭的地方。真正出問題的,反倒是社會的眼光。社會假設沒有配備「一父一母」的家庭,就是不圓滿的家庭,只能發生在極端不幸的狀況,譬如配偶一方早逝、感情不睦離婚,而不能是出於母親個人的選擇,選擇不要配偶的支持,「不然對小孩就太不公平了」。

台灣似乎是個半新半舊的社會,一方面已經開明到可以接受部分兩性平等的觀念,也越來越能「容忍」同志配偶的存在,但卻沒有開明到可以接受單身者生養小孩。如果一對男女發生性行為懷孕,而不打算中止妊娠,社會就會期待他們結婚,「給小孩一個完整的家」。像是北歐國家那樣,生育和結婚未必綁定,情侶通常不會只因為懷孕就結婚的狀況,對台灣人來說是不可思議且不道德的。

其實,生育下一代的驅力始終存在於人類的基因裡,而想要愛護小孩的心情也是很常見的,許多台灣女性只是剛好沒有找到適合結婚的對象,而不是真的完全不想生育。如果單身男性想要親自撫養孩子,也應該得到請人代孕的機會。可惜,這個半新半舊的社會,對於人「在什麼階段」「做什麼事」「跟誰一起做」管得太多。明明戶口名簿只是用來方便政府管理的文件,卻一定要說什麼「父不詳太可憐了」。到底是誰比較可憐?是父親名字沒登記上去的人,還是遭到有登記的父親冷落、虐待的人?

半新半舊的人

按照台灣社會的期許,最「道德」的生小孩程序,一是好好接受教育,至少讀完大學,二是出社會找份像樣的工作,三是跟同樣完成前二個步驟的異性結婚,接著才能執行最後一個步驟,生小孩。不過因為近年出生率太低,三跟四顛倒也勉強可以接受。不過「奉子成婚」聽起來還是有幾分倉卒跟不光彩,許多孩子的爸媽發現懷孕後如此慌慌張張的結婚,就是為了避免階段三跟四的不正確順序「日後讓小孩感到丟臉」。

雖然無法理解,到底父母的「感情好不好」、「是否彼此有婚姻關係」、「有沒有按照計畫生你」跟孩子的顏面有何關連,難道不是每個最終誕生在世界上的生命都值得敬重跟讚美,而不用管是怎麼誕生的,但內心半新半舊的台灣育齡男女,卻總遵循著這類的道德流程圖。落在道德流程圖之外的人,那些不小心懷孕在廁所產子的小媽媽,懷孕卻不結婚的人,結婚卻不懷孕的人,都被當成社會問題對待。

更糟糕的是,部分育齡台灣男女更愛在網路上說一句話:「養不起不要生。」其實仔細想想這也跟流程有關,也就是沒有成功完成一跟二步驟的人,那些「低學歷」、「爛工作」的「廢物」,沒有資格養小孩。在嘴邊掛著「養不起不要生/小孩被你生到有夠可憐」一族眼裡,只有有房有車、男主人有體面工作的家庭,才會重視小孩的教育,才會創造更有價值的新一代國民,才不會「之後跟我的小孩一起上小學拖累他/她」。

「不要拖累我的小孩」這種變形的生存焦慮也反映在對少子化的冷嘲熱諷之上,有些人開始說出「你們這種不生的自私鬼以後還不是要靠我的小孩養」這類光是聽了就很令人同情的蠢話,彷彿現在他與他的小孩享用的社會福利不是「不生的自私鬼」一起貢獻的一樣。自認有按照流程圖走完的人,特別容易說出這種意見,他們似乎認為從小那套父母教誨的道理為真:「只要好好念書就會考上好大學,只要上了好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只要找到好工作,就會有好的另一半,然後就會有小孩,然後花很多錢養育小孩,接著就能放心退休。」如今有許多人不吃流程圖這套,讓信仰流程圖的人深感不滿。

於是,他們說著「小孩太可憐了」。在道德流程圖的信仰者眼裡,小孩很容易「變得可憐」,媽媽十九歲時意外生下他而沒有選擇拿掉,太可憐;媽媽超過四十歲才生他,太可憐;父母沒有上好學校,也沒有好工作,太可憐;媽媽沒有親自養育前三個月「建立依附關係」,太可憐;小孩是獨生子女,父母沒有生第二胎,太可憐;爸媽離婚了,太可憐;有兩個爸爸而沒有媽媽,太可憐;有兩個媽媽而沒有爸爸,太可憐;沒有讓小孩從幼兒時期就接觸英文,太可憐;小孩沒有學任何一種才藝,太可憐;小孩沒有錢出國遊學,太可憐;小孩以後會變成少子化的受害者,太可憐。

因為無論如何,只要不按照他們的那套玩法,小孩都會變得「可憐」,所以就不會有更多的小孩誕生在這個世界上,這卻是崇拜道德流程圖的社會完全沒想到的下場。他們真的早該想到的。

留言評論
蕭育和
Latest posts by 蕭育和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