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踞王室婚禮上空的魅影

劉燕玉
193 人閱讀

對許多原本對王室缺乏認同者來說,這場哈利─梅根的王室婚禮卻也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期待。圖片來源:英國皇室FB

英國作曲家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改編自 20 世紀初法國偵探小說家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作品的同名音樂劇《歌劇魅影》中,神出鬼沒、製造事端的魅影身份終於揭曉:他是一生下來就因臉部扭曲殘缺而遭母親遺棄,像動物般被關進「人類動物園」牢籠,當做怪獸供人觀賞獵奇的天才,某天在大街上供人參觀時,因不堪長期飽受凌辱而掙出牢籠逃跑,從此隱遁在歌劇院無人發現的某處。故事近尾聲時,既是暗中指導女主角的音樂天使,也是恐怖暴君的鬼魅發出痛徹心扉的尖銳控訴:

「你問我,為何自囚在這陰冷絕望的無光所在?」

「我被眾人追打,被眾人仇視;沒有人施與任何善意,沒有一處能尋得任何溫情。為!什!麼!」

「並非我犯下滔天大罪,只因這張生來就奇醜無比,令人憎惡的臉。」

最後,女主角克莉絲汀深情的一吻,終於化解了魅影心中積怨多年的仇恨,讓所有人自由,也讓自己獲得救贖。這故事所要表達的,是唯有愛才能化解仇恨,戰勝一切險阻。

「人類動物園」(Human Zoo)是 19 世紀末,帝國殖民主義高峰時期風行於歐美各大都市的獵奇秀,將各種歐美人認為外型奇怪,與牲畜無異的「他者」,特別是亞、非殖民地的物種與人類綁架運回倫敦、巴黎、柏林、紐約等各大都市,關在牢籠柵欄裡,像動物般展示給社會大眾觀賞,並成為各大都市國際商展、博覽會重要的一景,目的在於對世人展示殖民地的原始、野蠻、未開化,以鞏固其殖民統治正當性。「人類動物園」正是歐美殖民主義與種族主義慘無人道的終極象徵。

菲律賓小女孩在美國柯尼島被當動物展示。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百年後,這場「人類動物園」卻在帝國中心上演。英國王室的哈利王子近來在一次呼籲社會正視心理健康議題的專訪中,首度公開談論自己幼年喪母的傷痛,同樣沈痛地控訴了自己成為當代版「人類動物園」奇觀的殘酷遭遇。飽受英國人愛戴的黛安娜王妃因媒體狗仔隊跟蹤追撞,終至車禍慘死後,兩名未成年的兒子在喪禮中被安排與祖父、父親、舅舅同在母親棺木之後站成一排護送靈柩。兩位小王子強忍悲傷,卻不敢抬頭正視母親靈柩的無助畫面令人心碎:「我看著身邊成千上萬夾道致哀的民眾,心裡想著,『有這麼多人居然為了一個他們根本不認識的女人落淚哭泣,而我,她的親生兒子卻不能哭,因為周圍成千上萬的人,還有全世界更多電視機前的人都正盯著我看,』沒有任何一個小孩子應該被這樣對待;這種事情絕不可能發生在現在這個時代。」

當時正值 1997 年夏末;數週前英國甫失去僅存的海外殖民地香港,「大英帝國」(the British Empire)正式宣告落幕。

黛安娜王妃車禍慘死後,兩名未成年的兒子在喪禮中被安排與祖父、父親、舅舅同在母親棺木之後站成一排護送靈柩。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哈利王子即是日前英國王室婚禮的主角。不同於其兄長威廉王子的婚禮,這場婚禮對溫莎王朝的延續並無重大影響,卻吸引了更多人關注與津津樂道,特別對擁戴王室的廣大英國民眾來說,黛妃的婚變與早逝,重創了人們對「王子與公主」美麗童話故事的期待。往後 20 年來,透過媒體報導,眼看著哈利王子在年幼喪母後,成長過程中一路渾渾噩噩、跌跌撞撞,後來從軍上阿富汗戰地前線磨練之後,終於找到摯愛安定下來,從此以從事公益、改變世界為人生目標。經歷 20 年的懸疑與跌宕,這段童話故事終於以「番外篇」的方式劃下完美的句點;不僅是婚禮主角哈利王子,曾深受黛妃悲劇衝擊的廣大民眾,都從新人「歲月靜好」的幸福笑容與輕吻中獲得片刻救贖:唯有愛才能化解仇恨,戰勝一切險阻。

另一方面,對許多原本對王室缺乏認同者來說,這場王室婚禮卻也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期待:原為好萊塢明星的新娘梅根打破了種種英國王室傳統 —— 美國人、曾離婚、獨立有主見、熱衷公共事務的女性主義者,以及毫不掩飾的黑白混血身份。美國黑人的歷史與文化元素,特別是來自美國的基督教聖公會主教柯瑞(Bishop Michael Curry)與獻唱的黑人福音唱詩班曲目,也成為這場舉世矚目的王室婚禮中最突出的話題焦點。

在王室婚禮上佈道的柯瑞主教是美國首位黑人聖公會主教,長期為移民與性少數(LGBQ)人權發聲;英國王室婚禮後不到一週,他便加入其他美國宗教領袖,率領千位會眾聚集在白宮外舉行燭光守夜展開「贖回耶穌」(Reclaim Jesus)運動,並譴責政治人物透過謊言,將移民和難民轉嫁為文化和政治攻擊目標。

柯瑞主教在英國王室婚禮中的佈道,不僅因生動熱情的表達方式一反英國王室嚴肅拘謹的傳統,甚至使部分王室成員當場大驚失色而令人眼睛一亮,他多次引述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常言的「愛的力量」、「愛的救贖力量」,並提及宗教的大愛在蓄奴的歷史中帶給黑奴的撫慰力量,不僅適切地作為婚禮祝福,更明顯指涉著政治、社會層次,足以打破種族、階級界限,癒合傷口、化解仇恨、改變世界的大愛。此外,黑人福音唱詩班在婚禮上獻唱的兩首歌曲,”Stand by Me “與 “This Little Light of Mine”,也同樣既是貼切的婚禮祝福,更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最知名的運動歌曲,藉此輕巧地提點,今年適逢金恩博士遇刺身亡 50 週年。

柯瑞主教與福音唱詩班意味深長的婚禮祝福,召喚出數百年殖民、蓄奴與種族歧視歷史的鬼魅。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不過五、六代以前,婚禮主角雙方的家庭,一方是世界最大殖民帝國的帝王,另一方則是美國南方棉花田裡的黑奴。哈利與梅根的結褵讓世人見證了愛的力量足以打破國界、階級、種族的藩籬。然而,使這場數十年前仍無法想像的婚禮成為可能的,卻不僅是兩人的愛情,而是數百年來前仆後繼的反殖民與種族、階級、性別平權運動的庇蔭;並非二位新人的愛情改變了世界,是無數人的大愛改變了世界,才成就了兩人的愛情。

柯瑞主教與福音唱詩班意味深長的婚禮祝福,召喚出數百年殖民、蓄奴與種族歧視歷史的鬼魅,首度在帝國中心、殖民史之源、神的殿堂發出質問與控訴:「我們不都一樣是神的子民嗎?」並強迫這龐大的財富與權力正是建立在殖民歷史的帝王之家聆聽與承認這段殘酷、傷痛的壓迫史。如同《歌劇魅影》般,這段黑暗醜陋的殖民與蓄奴史既是驚嚇王室成員的婚禮魅影,也同時是為婚禮帶來美麗的天籟與祝福的音樂天使。唯有將它召喚出來,聆聽與承認他的控訴,傷口才可能真正癒合,婚禮結束的那一記公開親吻才可能帶來真正的救贖與自由。

作者為自由譯者、哲學星期五@高雄策劃人

留言評論
劉燕玉
Latest posts by 劉燕玉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