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足賽轉播爭議:OTT 產業不能只有「內容為王」

吳學展
280 人閱讀

本屆世足賽中,在台灣唯一完全轉播64場賽事的愛爾達(ELTA)頻道,卻在世足賽開幕當晚(14日)出了大包。當天稍早,時代力量苗栗黨部的粉絲頁分享了盜版網路連結後,遭知名球評「左盃」石明謹在臉書上痛罵,石並呼籲大家使用正版來源。然而,隔不到幾個小時、就在世足賽正要開幕之際,ELTA的OTT網站全面當機,導致已經付費(一個月188元)購買ELTA會員的消費者完全無法順利觀賞比賽。

這件事情並非只能從消費者的角度批評「ELTA好爛」而已,也是台灣OTT產業(over-the-top,通常是指建構在基礎電信服務之上的內容或服務,因此不需要網路業者額外的支援)發展的一個「里程碑」。美國的Netflix與中國的《愛奇藝》在2016年陸續登台,該年被稱為台灣的OTT元年。兩年多來,包括電信業者在內,台灣已有多個OTT品牌,至今仍在持續競爭。以下就從三個角度評論此次ELTA當機事件。

內容為王:實務上「獨播權」更重要

從商業邏輯猜測,ELTA 再次搶下世足賽轉播權,並表示本屆的權利金比往年漲了五成,此次權利金數字未公開,至少應破億。圖片來源:愛爾達體育家族官方粉絲專頁

在媒體產業中,很流行「內容為王」這句精神口號,指的是媒體只要能提供好內容,就不需擔心缺少讀者。近幾個月來,愛爾達不斷以「全台唯一64場全賽事轉播」作為廣告的核心訴求。作為一個付費的OTT平台,愛爾達透過搶下世足賽獨播權,打算靠這四年一次的全球盛事,吸引更多台灣使用者的註冊與付費,這是OTT產業很常見的商業策略。

同樣是今年的世足賽,中國慣例都是由中央電視台(CCTV)獨家轉播,今年同樣禁止其他網路電視提供直播或重播的服務,雖然阿里巴巴旗下的OTT優酷成為央視的合作夥伴後,觀眾便可在優酷的 mobile app 上看到比賽直播(按:mobile app 和網路電視不一樣,後者在台灣即是MOD一類的服務),但這段過程顯示的仍是「獨播權」的經濟價值,白話來說就是收視率、廣告費或付費會員數量。

同樣的策略,目前付費用戶數量超過6000萬、中國三大OTT之一的《愛奇藝》,在2016年也曾經使用過。《愛奇藝》當時買下韓劇《太陽的後裔》的獨播權,付費會員人數在兩個月增加了500萬人。ELTA 原本應該也是打著同樣的商業算盤。

然而,這次 ELTA 打的如意算盤,卻成為品牌的公關災難。具體來說,問題不是出在無法承受「多人同時觀賞」的流量壓力,而是無法承受「多人同時登入」驗證壓力,讓這群人在開幕當晚只能在ELTA官網不斷按下F5重新整理(或是乾脆到PTT跪求大大提供盜版訊號源)。ELTA 的應對方式是,將賽事的觀看權限全面開放,讓未付費的一般使用者也能免費看球。但這種做法,就讓在世足賽開打前夕付費的會員們覺得自己被當「盤子」。

內容為王只是右手,還需「技術為王」當左手

本次出包完全是技術問題。在PTT上,有自稱是前中華電信客服人員的網友指出,這個問題已經存在超過12年。我在世足賽開賽前一週購買ELTA會員後,一位資深球迷朋友便提醒我,「ELTA OTT 四年前的體驗真的很差。」我原本以為隨著台灣OTT的發展,這類技術問題應該已被克服。在本土OTT品牌中較知名的LiTV,其董事長錢大衛就曾在受訪時強調,在OTT的競爭中,除了內容要在地化,另一項競爭基礎就是「技術」。

一般將影音OTT根據內容性質分為兩類。較常見的是「隨選」(on demand),意指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隨意選擇觀賞OTT平台上的影視內容,例如知名的Netflix。另一種則是如本次出包的ELTA,雖然也提供了部分隨選內容,但在內容比重上,較多觀眾是為了收看比賽「直播」才使用此平台的。兩種OTT在商業策略上並不一樣,Netflix 的內容主管 Sarandos 在2016年就曾說,「公司目前對體育賽事直播不感興趣。」兩者需要滿足的技術需求也不同,主打「直播」(通常是體育賽事)的平台,就需要能承受更高的同時在線、登入、觀賞人數。

雖然ELTA出包,但仍是影視產業發展的里程碑

不過,退一步說,如果我們仍把OTT視為仍在發展中的新興產業,技術上的不成熟似乎也是可以預期的。再加上,今年的世足賽(小組賽)是台灣首次由ELTA獨播,有線電視(第四台)完全看不到,公廣集團成員之一的華視則是「做半套」,要等到16強(淘汰賽)之後才會加入轉播的行列。

從商業邏輯猜測,ELTA 再次搶下世足賽轉播權,並表示本屆的權利金比往年漲了五成(此次權利金數字未公開,至少應破億;2016年奧運的權利金為3.5億),但華視僅願意向ELTA付出3000萬取得16強後的轉播授權,顯示的是雙方對於轉播世足賽的CP值判斷不同。

無論雙方的商業算盤如何計算,就收視市場而言,愛爾達的確在這件事情上比其他有線、無線電視還要積極。但如果OTT等新進業者想要進一步蠶食傳統電視的收視觀眾,除了善用「獨播權」的競爭策略,還需好好提升技術實力,才可能成為下一個影視產業的霸主。

作者為政治路上的獨派青年

留言評論
吳學展
Latest posts by 吳學展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