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國中小禁用手機,台灣呢?

皮諾丘
204 人閱讀

法國國會下禁令,為避免手機成癮,自今年9月開學後,法國全國的國小、國中,都將禁止15歲以下學童,在上學時間於「校園內」使用手機。圖片來源:Pixabay

法國國會下禁令,為避免手機成癮,自今年9月開學後,法國全國的國小、國中,都將禁止15歲以下學童,在上學時間於「校園內」使用手機。台灣人使用手機平均時間世界第一,前陣子學校班會時間,對全班做放學後手機使用時間問卷調查,結果令我大吃一驚,全班放學後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的學生,竟然超過半數,也就是說這些學生,放學後扣掉補習、寫功課、洗澡、吃飯,剩下的時間全都用來滑手機,台灣學生手機成癮的問題和法國學生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法國已經明文禁止手機進入校園,台灣呢?

目前台灣國、中小的手機使用規則及管理辦法,其實都大同小異,需要帶手機到學校的學生,必須填寫申請表,申請表上註明理由並由家長簽名同意後,學生方能帶手機到校。此外,攜帶手機到校只能於放學後開機,違反規定者依校規處理,有些老師為了怕學生下課偷開機,會統一在早自習時間將全班的手機集中管理,放置於所謂的養雞(機)場,放學後才能領回,然後你會發現,放學後學生拿到手機的第一件事就是開機,邊走邊滑者有之,一群人坐在地上玩連線手遊的也不少,看起來就像是一群被手機控制的喪屍。

不可諱言,滑手機已經是全民運動,爸爸滑手機看股票、媽媽滑手機網購、姐姐滑手機開直播、弟弟滑手機玩手遊、連不滿三歲還不會拿湯匙好好的吃一頓飯的小朋友也有樣學樣的用她那稚嫩的小指頭在手機螢幕上摩娑,智慧型手機已經全面入侵市井小民的生活了,我是如此的確信,因為連我那已經年屆70歲的岳母,都會傳LINE跟朋友們互通有無,互道早安,家族聚餐一定要拍照上傳到群組炫耀一番。科技發展至此,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管道變得更多元、更便捷、更迅速;相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也變得更加疏離。

日前某國小五年級學生跳樓身亡,根據報導是因為家長沒收孩子手機,所引發的親子衝突,手機顧名思義就是手持的行動電話,20年前市面上販售的手機,只有陽春的通話、傳送簡訊、鬧鐘…等基本功能,所以鮮少看到有人低頭玩手機,因為根本沒什麼好玩的。

科技日新月益,短短20年過去,現在的手機輕薄短小,集通訊、影音、娛樂、網路社群、行動支付功能於一身,一機在手,食衣住行育樂通通幫你辦到好,手機加快了人與人之間聯絡的速度,卻也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加疏遠,近在咫尺的朋友不講話,得透過鍵盤聊心事,同桌的家人用餐不講話,成了低頭族,我們都說拉K成癮得包一輩子的尿布,抽菸成癮罹癌風險倍增,如今有孩子因為手機成癮自殺跳樓,政府跟家長或許該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孩子們的手機使用規範了。

政府明文禁止手機進入校園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消極解決辦法。筆者以為家長及老師應該要做到以下三點,方能正本清源的解決孩子手機成癮的問題:

1. 身教重於言教:一個上課經常性遲到的老師指責學生上課遲到;一個出口成髒的家長因為孩子罵三字經,對小孩破口大罵,跟一個成天玩手機的家長,卻不准小孩玩手機一樣的可笑,以前有一個刮鬍刀廣告是這樣說的:「要刮別人的鬍子之前,先把自己的刮乾淨。」同樣的道理,要管制自己的小孩玩手機之前,先問問自己是不是能以身作則。

2. 不要拿3C產品當獎勵:很多父母為了鼓勵孩子讀書,都會拿3C產品當誘因,只要達到父母訂下的獎勵標準,就能獲得手機、平板、筆電,等到孩子咬了一口毒蘋果(沒錯,就是那個缺了一角的LOGO),身陷其中無法自拔,親子衝突於焉發生,要鼓勵孩子有很多方法,買手機送小孩,絕對是最笨的一種。

3. 規範3C產品使用方式:完全杜絕孩子和3C產品接觸的機會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學校跟職場也必須會使用手機和電腦,與其禁止,不如教育孩子3C產品的正確使用方式,3C產品的使用跟藥物一樣,適量的藥物可以救人,一旦濫用就變成吸毒,可以取人性命。

同樣的道理,手機跟電腦可以用來搜尋資料作為學習上的輔助,可以玩線上遊戲紓壓,可以善用APP作為日常生活的輔助工具,手機簡直是出門在外或居家生活的必備良藥,前提是不能手機成癮,孩子還不是一個心智成熟的個體,無法控制自己使用手機的慾望(連大人都很難克制了,何況是小孩),父母應擔任輔助者的角色,跟孩子講清楚遊戲規則,在父母看得到的地方(例如客廳),使用手機或電腦,時間到了就要關機,至於使用時間的長短,可和孩子作理性的溝通。

以上三點若是能徹底落實,孩子是不會有網路或手機成癮的問題,更不會因為一台手機造成親子間的對立或衝突,但冷靜想一想,又有幾個父母能夠做到以上這三點呢?或許賈伯斯是先知,他早已預知未來的人類將會有手機成癮的問題,才會用缺一角的蘋果當作品牌LOGO,用意是在提醒你,小心這顆蘋果,輕輕咬一口就會讓你上癮。

作者是台南一中畢、台灣師大數學系畢,現職國中教師

留言評論
皮諾丘
Latest posts by 皮諾丘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