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大多數人都是好人──宋尚緯 《好人》

梁育瑋
402 人閱讀

宋尚緯的《好人》寫生活的種種必然和逼不得已,以致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傷害、好人與壞人之間的矛盾。圖片來源:博客來

開始追蹤宋尚緯的臉書,已忘記是何種原因,但他一篇關於國片《醉生夢死》中,評論「老鼠」的短文,就足以見識他真的看懂此部國片背後的涵意,我認為尚緯就是「老鼠」,「什麼都知道,只是裝瘋賣傻而已。正因為什麼都知道才不得不如此,因為莫可奈何,因為無能為力,因為一切都在自己的眼前但自己卻無法改變,只得自我放逐。除了自我放逐之外,沒有什麼能讓自己更好了,因為努力是徒勞的,生命中也有這種再努力也一點辦法都沒有的時刻。」

結果這次他的第五本詩集《好人》,光是書名完全違反上述論點,想成為「好人」,可嘴巴卻老實已說出努力是徒勞無功的。

誰不想成為「好人」?劉建明想成為「好人」,他在電影《無間道》的台詞這樣說:「我想做個好人,為什麼不給我機會?」 年邁的雷恩問太太:「告訴我,我是個好人嗎?」 問題是這兩位真的是「好人」嗎?可劉建明為了漂白,也為了擺脫黑幫掣肘,決定欺師滅祖清除韓琛,至於雷恩,他活下來,則是犧牲了一隻分隊,九個人為了拯救他而全數壯烈犧牲。在這世上,想在體制內當「好人」,非得當「壞人」做壞事。

在詩集裡,《好人》寫生活的種種必然和逼不得已,以致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傷害、好人與壞人之間的矛盾。〈什麼時候我們記得的會是那些輕撫過我們的風〉一詩中,「我們用著相同的語言/說著不同的謊話/我們都有言不由衷的理由」,正是如此無力基調奠定整部詩集風格走向,「每個人都是逼不得已」,劉建明和雷恩想成為好人,〈矛盾〉一詩裡更替這兩人如何成為好人給了解答:「要保有善良,需識得殘忍/要救一個人/要有毀掉一群人的勇氣」, 同書名的詩作〈好人〉第六段:「為了成為一個善人/你成為了一個惡人」,如此精明見解如同牙醫兼作家李偉文說過的,「善良的人,在體制裡做著邪惡的事。」

然而「好人」真的是「他是一個好人/只是發生在他身上的所有故事/都是錯誤的悲劇」,劉建明和雷恩都是如此,要安穩活過一天,對某些人而言異常艱難,生命是一件沾有蝨子的袍子,縱使有人寧可燒掉袍子,再做一件新的,但這般努力是徒勞的,人與人之間互相傷害、殺害, 這個世界猶如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馬可波羅提及的地獄:「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

同樣在這地獄裡,沒有人是100%的壞人,可不是嗎?在眾人眼中無惡不作的混蛋,對某人來說是愛家孝順的好兒子,怎麼會是壞人? 王國維在他的《紅樓夢評論》一書中指出,最高級的悲劇就是《紅樓夢》這種。《紅樓夢》裡誰是壞人?誰都不是,沒有壞人,甚至沒有什麼命運的問題,都是普通人、平凡人,甚至都是好人,但是因為這些人在一起創造的格局,導致了一種巨大的悲劇。王國維先生說,這才叫悲劇中的悲劇。

宋尚緯對這款悲劇中的悲劇所寫的詩,如同詩人也斯的〈給苦瓜的頌詩〉:

疲倦地垂下也許不過是暫時憩息不一定高歌才是慷慨把苦澀藏在心中是因為看到太多虛假的陽光太多雷電的傷害太多陰晴未定的日子?我佩服你的沉默把苦味留給自己

人有自己的信念,或者說那些信念不過是所擁有的價值觀,當價值觀碰撞時,人們就會為其起爭執。和平的我們能看見的各種爭執,大抵上來自於價值觀的碰撞,碰撞中,人不斷傷害他人與被傷害,成長,苦澀藏在心中,導致悲劇。〈什麼時候我們記得的會是那些輕撫過我們的風〉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們把得來的愛/都鎖在身體裡/把摘下的謊言/都放進自己的心裡/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沒有底線/我們什麼時候會記得/那些吹撫過我們身邊的風/而不是那些劃過我們/尖銳與帶血的蒺藜」

經典小說《梅岡城故事》中,在故事的結尾,小朋友遭遇到襲擊後,亞特克在思葛上床睡覺後安慰她說:「大多數人都是好人,最後妳會發現的。」思葛開始認識世界的複雜和人性的醜惡,但同時又發現世界有好人。和眾人生活在悲劇中,詩人其實什麼都知道,知道「好人」某種程度是「壞人」,知道努力是徒勞的,知道世間眾人生活在生靈的地獄中,知道人非得不斷地傷害他人與被傷害而成長,詩人從生活、血淚中看清楚痛苦,跨越過去,於是以掙扎憤怒交出如此血淚悲劇之作。

作者是台中人,逃亡的小兵,鎖進都是書的牆壁,不肯穿綠色的制服,跟人比一比。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