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中風而癱倒於地,一直到了深夜,衛士才敢敲門進入。也是要拖了好幾個小時,等到馬林科夫、貝里亞、赫魯雪夫、布爾加寧四位核心人士全員到齊,並且做出「集體決定」,醫生才被召喚過來。今年上映電影《史達林死了沒》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呈現了這椿荒謬的「孤獨死」。圖片來源:捷傑電影FB
好的政治人物傳記之所以吸引人,部分原因在於讀者可以找其公眾形象與私人生活之間找出種種的關連,他們是不是表裏如一、言行一致?亦或是不擇手段,追求權力的政治動物?民主國家政治人物的故事通常不會引發這樣的好奇,因為他們即乎是隨時暴露在公眾的觀注之下;相對於此,獨裁體制的新聞與言論管制導致各種小道消息、耳語與陰謀論的滋生。從過去的莫斯科學到現在北京學,官方媒體公告之人名排序,就是研讀政治人物沉浮的重要線索。
嗜血的獨裁者更是傳記寫作的好題材,人們總是要想要了解,那些導致生靈塗炭的政治決定,例如中國的大躍進、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到底是如何形成?主事者是否真的知情,亦或是被屬下所蒙蔽了?為了完成某種神聖使命,這些國家暴力真的是無法避免的嗎?毛澤東的私人醫生李志綏就留下長期貼身觀察的回憶錄,老毛私生活糜爛、放情縱欲,作息失調,這也與其權謀善變的個性有關。大躍進導致一場超過三千萬人喪命的飢荒,這不能只責怪只報喜不報憂的地方官員,李志綏當時就發現連上供中南海的食材也都品質不良。
史達林是毛澤東的政治師父,也是擔憂未來中國出現批史的修正主義風潮,毛澤東才發起文化大革命,事先清除他的可能接班人。不過,沒有蘇聯醫生能寫成關於獨裁者的回憶錄,因為在史達林在1953年去世之前,他才親手製造了株連甚廣的「猶太醫生」寃案,醫療人員成為了被消滅的國家敵人。史達林在3月1日凌晨因為中風而癱倒於地,一直到了深夜,衛士才敢敲門進入。也是要拖了好幾個小時,等到馬林科夫、貝里亞、赫魯雪夫、布爾加寧四位核心人士全員到齊,並且做出「集體決定」,醫生才被召喚過來。
今年上映電影《史達林死了沒》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呈現了這椿荒謬的「孤獨死」。也很巧地,一部利用九○年代開放,但是後來又被限制的政府檔案所撰寫的傳記,《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中譯版最近上市。這本新傳記也是用這場饒富深意的死亡來串連起這位獨裁者的一生場景。在以往,史達林的傳記作者只能使用官方出版文獻與其他人的回憶錄,來理解其祕密私人生活。美國政治學教授Robert Tucker出版了兩本傑出的史達林傳,就是高度依賴這一類的二手素材。俄國史學家Oleg Khlevniuk的新作並沒有修正既有的理解,史達林是偏聽固執,充滿陰險算計,無法同情他人的痛苦,也無法寬容不同的意見。他的重大決定往往是基於權勢考慮,或是追求個人歷史光榮,而不是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
史達林的歷史地位已經有明確的定論:他承襲了一個日益封閉而保守化的革命政權,打造出一套前所末有的恐怖統治機器。在清算了老革命份子後,史達林創造一群養尊處優的黨國權貴,他們必得展現無條件的忠誠,以維持個人的特權。廣大的勞動階級的生活水平是被特意壓低,這個殘暴的政權寧願餓死七百萬農民,也要將農業生產的剩餘移轉至高度浪費而無效率的工業部門。蘇聯固然戰勝了納粹戰爭機器,但是如果史達林不是盲目相信德蘇密約的空洞保證,如果沒有開戰前大規模清算紅軍官,以及在開戰後的胡亂指揮,軍民的傷亡不會那麼慘重。信奉共產主義的蘇聯當然仇恨先前的沙皇帝制,但是有了強大的黨國體制,史達林完成了未實現的帝國夢想:強制的「俄羅斯化」使得許多民族喪失了原先的文化,超過六百萬少數民族被強制遷移,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的菁英份子被大規模屠殺,以確保這些民族不會阻礙俄羅斯的帝國大業。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傳記,凝視醜陋與殘暴的人性深淵,我們或許能學會更珍惜難能可貴的人權與自由。圖片來源:捷傑電影FB
史達林的歷史角色早舊蓋棺論定,然而,這本新傳記透過後來出土的會議紀錄、公文與書信往返,揭露了這位獨裁者醜陋與殘暴的日常。
自從其最後一任妻子自殺身亡後,史達林就是過著沒有家庭的生活,上百位僕人與衛士維持他的日常起居,也等於是他實際上的家人。史達林喜好夜間活動,有時看電影,有時則是宴會,蘇聯文武百官與國外參訪賓客都配合他的作息,經常至午夜才結束。史達林在這些場合輕鬆自在,經常口出穢語,開一些低級不得體的玩笑,他也常勸別人喝酒,營造氣氛。能夠獲邀參與史達林的派對,就等於是晉升權力金字塔的頂端。貼近獨裁者的特權也帶來了危險,史達林疑心病重,個性捉摸不定,他的同志們無不戒慎恐懼,處處營合他的古怪習性。
獨裁者需要的是奴才,而不是幹才,因為他們往往相信自己是天縱英明,也為了維持這樣的自我期待,部屬們得處處滿足獨裁者的心理需要,才能讓他們「做出正確決定」。舉例而言,在納粹德國在1941年6月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史達林推延了四個小時才做出回擊的決定,因為他一直認為希特勒會信守承諾。
在開戰初期,史達林消失了好幾天,獨自躲在別墅不見客,很顯然是在逃避失算的政治責任。一直到他的同志們決定成立國防委員會,「敦促」史達林擔任領導職位,他才願意站出來面對人民。也由於這樣的嫉才心理,表達太過亮眼的官員都會被史達林公開羞辱。如此一來,失敗的政策一定是陰謀份子的暗中破壞,史達林的決定永遠是正確無誤的。
史達林打造了一個以他個人為中心的龐大政治機器,他要的是絕對的忠誠,也因此他願意寬容官員的貪腐。史達林的紅色恐怖機器需要定期更新,繼位的特務頭子清算前任者,一方面可以讓民怨找到可以指責的對象,另一方面也可以維持鎮壓工具的順從,避免其失控坐大。史達林的閱讀量相當龐大,他曾宣稱每天讀四百到五百頁,其中包括不少機密報告。不過,到底有多少官員願意對於說真話,也是值得懷疑的。他的兒子瓦西里成為整天鬧事的酒鬼,一部分原因也是向史達林舉報問題的人付出代價。既然無法解決問題,就先解決指出問題的人,成為獨裁體制扭曲的結果。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傳記,凝視醜陋與殘暴的人性深淵,我們或許能學會更珍惜難能可貴的人權與自由。在目前自由民主體制飽受各種內外的挑戰,大獨裁者例如俄國的普丁、中國的習近平,已經獲得了終身執政的權力,小一號的獨裁者例如土耳其的Erdoğan總統、匈牙利的Orbán總理也日益鞏固其權力基礎,壓縮反對黨與公民社會的空間。因此,新版的史達林傳是這個危機四伏時代的一劑解方。
譯翻通常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尤其在台灣的脈絡,許多大牌譯者經常唬爛,「超譯」(扭曲)原著的意思。這部傳記的譯者有紮實的俄國歷史訓練基礎,仔細的比較俄文版與英譯版的差異,並且補充喬治亞文的文獻(史達林是喬治亞人),十分難能可貴,也增添了繁體中文版的可讀性。
作者為六年級前段班的中年大叔,目前育有一女一子。從小在繁華的西門町長大,看盡台北西區的沒落與重生,結果當教授的薪水在台北買不起房子。現在是靠研究與教學為生,任職於台大社會系。
- 從野百合看太陽花:第一個眾聲喧嘩的十年 - 2024 年 3 月 19 日
- 從英式法治到中式以法治國:香港法律成為鎮壓異議人士的手段 - 2024 年 1 月 5 日
- 監獄中的社會學家:讀陳健民《獄中書簡》 - 2022 年 3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