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問題讓文大統領蜜月期將近?

楊虔豪
102 人閱讀

文在寅總統於今年七月出訪印度,與莫迪總理會晤。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炎炎夏日,今年南韓各地氣溫屢創新高,甚至比台灣還異常悶熱,文在寅總統的聲望,卻與近來上升的溫度成反比,連續6週下探,快跌破自身最低紀錄,而經濟與氣溫一樣成為棘手問題,是近來選民與媒體,紛紛指責的焦點。

南韓最具指標的兩大民調機構─蓋洛普和現時施測公司(Realmeter),每週都會公布民心對總統施政表現的支持意向。7月最後一週的民調,南韓民眾對文總統的支持度已來到61-62%之間;最近這兩週,數字不約而同地驟跌5-7%左右。

一般來說,總統上台後,歷經與選民的蜜月期,支持率隨時間經過而下探,是相當正常的事,但文總統上任至今,已過1年2個月,支持率都還有6成,就歷任南韓總統而言,已算「不可思議」的高人氣。

除上任最初幾個月,因人事任命案,而讓支持率出現些許震盪,還有年初南北韓破冰,南韓政府未徵詢教練與運動員的意見,直接宣布由南北韓共組女子冰球代表隊出戰平昌冬奧,引發不少年輕族群反感,有立即對文總統支持率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但很快地,數字又會止跌回升。

南北韓重啟睽違已久的官方接觸,還有球員在運動場上的合作,最終仍贏得各界喝采,接下來是文金會與川金會登場,南韓政府的成功牽線,讓金正恩得以公開亮相於世界,南北邁向對話合作,這讓文總統支持率,再次反彈到幾近8成。6月中的地方選舉,也以執政的共同民主黨「遍地開花」而告終。

而步入7月,南韓宣布連續兩年將最低薪資以兩位數調漲,表面上看來對民眾是一大利多,文總統的聲望卻未因此受惠;蓋洛普公司的民調顯示,有近一半的受訪者,將不滿原因指向民生問題努力不足與調漲最低薪資。

在韓朝美開始正式展開對話協商後,「外交」帶給文總統的利多,目前已發揮到極限,陷入停滯,而很快地,選民開始把與自己切身有感的經濟問題,反映在對政府的評價上。

今年6月,南韓的青年失業率為9%,雖比去年同期下滑1.4%,但仍維持相對高水準;家庭總負債達1468兆韓元(約新台幣41.9兆元),持續更新史上新高紀錄,更連帶影響民眾消費慾望,導致內需不振。民間消費不見起色,設備與建設投資成長率都呈現暴跌,成為南韓經濟的最大隱憂。

南韓政府也下修今年下半年各項經濟展望數據:原本認為能「保3」的經濟成長率,調整至2.9%;最先預期多創造32萬個就業崗位,大幅下調至8萬。事實上,這兩年,企業不開缺的狀況越趨嚴重,首爾街頭也比以往更常見到店面關門,南韓經濟確能嗅出不樂觀的氣氛。

感受到執政一年,在經濟領域上未能達成令人滿意的成果,文總統在上月突然撤換青瓦台經濟與工作崗位兩個首席秘書官,企圖展現「拚經濟」的企圖心。

而最低薪資今年確定以10.9%的幅度調漲,原是好事一樁,卻引發中小企業與零售、自營業者們群起反彈。由於內需不振,加上原物料調漲,已讓他們營收下滑,如今還要為人事成本大幅增加而陷入愁雲慘霧,不少咬牙苦撐的業者雪上加霜,吸收大量成本,自己的薪資將逐漸朝基本薪資逼近。

根據南韓國稅廳統計,自營業者的關店率,已從2016年的77.8%上升到去年的87.9%,今年狀況可能更糟。

最低薪資調漲讓中小自營業者吃不消,政府端出進一步解決經濟難題的方式,是維持去年的路線:擴大財政支出,對薪資未達定額標準的家庭或個人,直接發放補助金,將適用對象與金額提高;並對中小企業的低薪員工,持續供應津貼。

政府出面表示,這樣做是為強化社會安全網,讓弱者在短期間內能透過領取津貼,獲得更佳的生活保障,並藉此刺激他們的消費,讓沉潛已久的內需低迷,能獲改善。

儘管表現出照顧弱者的姿態,但琳瑯滿目的津貼要發放多久,以及若未達效果後,這樣的支援要不要取消,文在寅政府並未拿出細部的時間表與計劃出來回應;而由政府帶頭介入薪資體系,卻不見找出提升產業轉型與刺激投資的新經濟動能方案,也飽受批評。

在7月初出訪印度時,文總統參加了三星集團在印度新工廠的竣工儀式,他對三星副會長李在鎔說道:「希望三星也能對韓國有更多投資,並創造出更多工作機會。」李在鎔則回應:「我會更努力做到。」

相較追求成長與主張解除交易管制的保守派,進步派更強調牽制財閥與實現分配正義。碰上崔順實干政案牽扯出來的政府與財閥相勾結問題,新政府其實有更好的背景與理由,發揮更強硬的力量,訴求財閥扮演正面角色。

但文總統上任至今,還未見到政府拿出強硬姿態,對取消或條件對財閥的特惠,或要求財閥盡到更多社會責任,這也同樣引發進步派支持者不滿。

過去,保守派的李明博與朴槿惠兩任前總統、都奉行施予財閥優惠來帶動國家經濟成長的「均霑效應」的發展策略,但文總統認為保守派9年多的執政,民生經濟未見起色,希望讓經濟能夠回歸以人為中心。

文在寅的經濟學(J-nomics),核心是以所得來主導經濟成長、以增加工作崗位來提升經濟,現階段是由政府對國民供應各項減免與津貼,亦即,政府的施惠對象,從原本的財閥轉到一般人,特別是低薪或弱勢族群手上。

但只將重心放在此環節,只是勉強達成了「名義上」的分配,對能否真的改善經濟困境,外界多持懷疑看待。

保守派選民抨擊新政府一年來大興財政支出,卻未見效果;進步派則撻伐未抓住財閥改革重心,實踐真正分配正義,若仍迷失於其中,經濟問題可能最終讓民眾結束與文總統相對較長的蜜月期。

作者是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

留言評論
楊虔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