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可怕還是派系可怕?

嚴婉玲
119 人閱讀

前陣子《天下雜誌》有一期專題為「用錢買的台式民主」,根據筆者幾年觀察選舉下來,確實在地方選議員花上數百萬至千萬並不誇張,但標題下法確實可再商榷。圖片來源:天下雜誌官網

寫了幾篇市長層級選舉的評論後,覺得還是應該回頭談談議會,台灣如果要進一步深化民主,必須從地方議會討論起。尤其是2005年立委席次減半,選制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後,中央民代的流動更為困難,而地方議會採中選區多席次的複數選區制度,成為政治人才的最重要蓄積場所。

前陣子《天下雜誌》有一期專題為「用錢買的台式民主」,出刊後引發某些圈子小小譁然,也不乏文章質疑其「用錢買的」的論證基礎,根據筆者幾年觀察選舉下來,確實在地方選議員花上數百萬至千萬並不誇張,但標題下法確實可再商榷。

該專題中最重要的圖表是爬梳本屆選舉中全國非現任議員候選人中政二代、政治工作者及其他職業者的比例,呈現出相當驚人的結論,亦即有1/4左右的非現任候選人為政治家族出身,尤其高雄市的參選人有家族背景者竟超過半數。這篇文章的結論是「當政二代參選,乃至於當選的比例愈來愈高,更令人擔心的是政治職位逐漸遭壟斷,帶來「世襲」的可能。

但從同一張表來看,更有趣的現象其實是曾從事政治工作的參選比例其實都比具家族背景者更高(僅高雄市較低),而所謂政治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做些什麼工作呢?幾乎大部分都是地方議員及中央民代(立委)的助理,也就是這些參選人背後大多有一個「老闆」支持,老闆背後也通常都還有一個派系,或大或小。

這個政治體系的基本模型運作大致是這樣的,年輕人進來某議員辦公室工作,至少做個四五年以上,陪議員跑攤、做選民服務,處理各種大小雜事,包括開車之類的,取得老闆的信賴與喜愛。幾年之後,通常是老闆決定往上挑戰立委,需要一個接班人,於是開始從助理群中挑選認為合適的助理「栽培」,黨內初選時一定會跟他一起拍看板合照,告訴選民他們在政治上的上下關係,而更具規模的派系,看板的合照必然會有派系中更高位階的要角,例如在台南,前市長賴清德與現任立委陳亭妃就是議員候選人最重要的看板母雞。

派系說起來其實很接近擬制的政治血緣,政治家族會因家族中沒有適當人選或財力不足而凋零,但派系有不同家族或個人結合,邊界也不似家族明確,若有人願意帶槍投靠,通常派系會因能更增實力而接納,這是政治家族所不容易出現的包容度,因此派系比家族更具風險承擔能力,不論是從威權時期發展至今的地方派系或1980年代末期漸漸發展出的以奪取黨中央權力為目標的政黨派系,都比家族更容易延續。

派系看似為民主政治中極自然會形成的現象,但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以台灣的議會選舉而言,派系恐怕比家族更容易控制年輕人的政治前途。如前所述,選舉花費甚鉅,絕非一個年輕人靠一己之力所能自立自為,派系於是可以透過對資源的掌握來控制年輕候選人,因為政治金主通常都不會是年輕人,如果沒有派系從中介紹,甚至從中分配金流,年輕人如何能取得大額(且經常不受監管)的政治獻金?一旦金脈掌握在派系手裡,派系的意志很難不是年輕候選人的意志。

柯文哲的影響力確實能跨過濁水溪。在這樣高張的氣勢下,無法在藍綠現有格局中分一杯羹的第三勢力候選人,或甚至藍綠勢力中苦無派系支持的年輕候選人,自然會選擇加入,分享他的高知名度與資源。圖片來源:YouTube頻道/華視新聞

那沒有派系的年輕候選人該如何是好,最近看到不少社運圈的朋友痛罵某些學運出身的年輕候選人為了選票不惜背棄理想支持柯文哲。姑且不論理想是什麼,我們先問他(她)們為什麼要靠向柯文哲(甚至這個效應外溢出台北市)?

千萬別以為柯文哲的小額募款網站是真的拿來募款的,募款網站爆棚事件是種火力展示,意在告訴其他候選人:這就是所謂「柯文哲障礙」,你們沒有人可以像我一樣,民眾爭相搶破頭要捐款給我。而開放其他縣市的捐款更是直指總統選戰前的人氣測試,結果顯示柯的影響力確實能跨過濁水溪。在這樣高張的氣勢下,無法在藍綠現有格局中分一杯羹的第三勢力候選人,或甚至藍綠勢力中苦無派系支持的年輕候選人(含現任議員),為什麼會不選擇加入可以與藍綠對峙的母雞羽翼之下分享他的高知名度與資源?然而,我們可以期待這些年輕人進入議會後能有效監督柯市府嗎?

在日益嚴重的金權選舉中,派系掌握資源的結構決定了年輕候選人的政治動向,柯家軍的出現是臣服於這個結構下的結果,目前也看不出改變結構的可能,也許該害怕的是,這才是我們將面臨的,更講求政治實力而非理念的「台式民主」。

作者為台灣史學徒,認為取徑歷史以叩問並尋思當下現實才能產生力道,目前的研究興趣是政治運動史及地方政治史。也親身投入各種社會運動、實踐及實驗,與台南一群年輕人共同創立台南新芽,試圖用各種方式,想像並打造台南及台灣的未來。

留言評論
嚴婉玲
Latest posts by 嚴婉玲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