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的女兒

444 人閱讀

《奇蹟的女兒》以女性為主視角,演繹出「勞工」、「性別」兩個面向的壓迫,透過影像赤裸裸地展現出工廠裡女工的困境。圖片來源:奇蹟的女兒臉書

在日劇、韓劇以及歐美劇強敵環伺的狀況下,台灣戲劇工作者仍努力在原創內容上堅持做出好作品,試圖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奪回觀眾的心,這次欲推薦的作品,是本年度口碑極佳的公視迷你短劇──《奇蹟的女兒》。

導演鄭文堂繼《燦爛時光》後,推出新作《奇蹟的女兒》,由温貞菱、連俞涵、孫可芳三位金鐘演員領銜主演,今年(2018年)六月於公視播出。本劇改編自工人作家楊青矗之著作《工廠女兒圈》,故事背景設定於台灣1970年代,主角為一群加工出口區的女工。女工在當時經濟快速發展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卻因處於社會底層,不曾成為鎂光燈注目的焦點,只能隨著時代的轉換與改變,黯然退場,不留痕跡。導演與編劇藉由《奇蹟的女兒》,將帶領觀眾窺探未被書寫的故事,工廠女工不為人知的一角。

《奇蹟的女兒》開場,搭配著輕快的背景音樂《春風歌聲》,來自農村的陳雨鵑(温貞菱飾)與張淑美(孫可芳飾)搭著專車巴士,巴士緩緩駛入位於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大隆紡織,車上的女工們帶著既期待又徬徨的心情,開始了生命的另一頁。

鄭文堂導演曾在受訪時表示,「這部劇講的是我媽媽那一代沒機會受教育、要養家的女工們的故事。」雨鵑與組長林昭免(連俞涵飾)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電話亭,昭免與家裡正在通話,但很明顯地談得相當不愉快。觀眾可藉由昭免與家裡的對話內容推敲出,昭免在廠裡已工作數年且小有成績,但家裡卻只想要為其安排相親……。這段劇情顯現出,在重男輕女的農村社會裡,男性自然而然地擁有更多發展的機會,女性的選擇通常只有兩條路,一是接受家裡安排相親然後結婚,二是出外工作養家。我的母親,就跟戲劇裡的陳雨鵑一樣,放棄了繼續念書的機會,選擇扛起家計,離開家鄉遠赴都市工作。與母親一同收看這部劇時,她一邊看一邊跟我們補充實際狀況,深有感觸,雖然臉上帶著微笑,但語氣帶著淡淡遺憾。」

《奇蹟的女兒》以女性為主視角,演繹出「勞工」、「性別」兩個面向的壓迫,職場騷擾、性別歧視、勞工過勞,因性別被貶低,因階級被壓迫,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酬勞,透過影像赤裸裸地展現出工廠裡女工的困境。劇情當中,已婚的紡織廠經理黃文邦(黃鐙輝飾)不斷追求組長林昭免,遭受拒絕時卻拿升職一事做為威脅。上位權力被男性給把持,手無寸鐵的女工們面對剝削與騷擾卻求助無門,工廠繁盛的景象背後暗藏著無法言喻的血汗淚。

這部劇除了講述女性外,在人性上的描寫更是深刻。所謂的好人壞人,界限變得模糊,不再是非黑即白,藉由不同鏡頭的陳述來觀看這些人,你很難給每個角色絕對的定位。筆者私自認為謝敏成(林哲熹飾)這個角色,最接近一般人的樣子,他沒辦法像紡織廠經理當壓迫工人的幫手,卻也無法像陳雨鵑那樣堅定的捍衛信念,面臨衝突的過程,他偏向「被動的妥協」。導演與編劇將角色性格塑造地無比寫實,人物內心各種的糾結,皆是現實生活中你我可能面臨的狀況,當然罪行是絕對不能因此被合理化的,只是藉由此劇也透徹體現了「壓迫者曾經也是被壓迫者」這個概念。

雖然《奇蹟的女兒》故事背景是在過去,但與現在社會對比,很遺憾地,一樣的問題仍然在現實生活上演,這或許是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皆能產生共鳴與既視感的原因之一。目前各國關注的「#Metoo」反性騷擾運動,或是前陣子討論地風風火火的勞工議題。某些問題,並未隨著社會推移而消逝,而只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存在著。

本年度火紅的日劇《Unnatural》亦是訴說同樣議題,雖然說的是日本現況,但很顯然的與《奇蹟的女兒》所呈現的概念不謀而合。女性在工作上所遭受到的困難,隨著時代進步與政策推動,的確是有逐漸改善,但根深蒂固的觀念偏差,仍是讓女性在職場中無法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無比希冀藉由戲劇的呈現,讓大眾重新思考並關注相關議題,進而討論使情況獲得好轉。

作者是愛看戲劇的小女子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