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赴中,要先停看聽

林子堯
159 人閱讀

每隔一陣子就有輿論表示,台灣學生要大量「飄向北方」:不論是就業或是就學。但這些輿論的背後,其實隱藏很多需要值得被深究的議題:包括學生到底外出的動機、中國大學的授課方式問題、中國就業待遇,這些問題真正的核心,往往是輿論的偏頗與刻意餵養部分破碎訊息,再以錯誤事實為前提做評論,導致台灣社會人心惶惶。

在台灣,我們已經非常清楚國內高教體系的問題,但當有人告訴你對岸有優於台灣的學校、相對低的錄取分數及學費時,就任何一個學生而言,多數心裡都是會動搖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事實上,就台灣這樣一個海島型國家,學生從小就被教育未來要出外走走看看。因此,多數學生的基本DNA都有一種:我要出外看看或是就業的基本心理期待。這種心理狀態,在筆者周遭的同學可說是非常普遍。本人當年是同屆同學中第一個申請去中國交換,之後陸續每學期都有同學申請到上海、廈門、北京等地交換念書,大部分人回台灣後一切如常,也選擇在台灣攻讀研究所或工作。所以我們不必將短期的學生赴中就學視為什麼大奸大惡。

但有些輿論要操作成赴中留學已是大趨勢,那倒是可以不必。根據陸委會數據,2017年台灣赴中就學生人數約2500多人,但至歐美澳日留學生則達3萬7000多。數據差異之大,不知道製造台灣學生外流至中國的恐慌新聞所謂何來?

不過台生赴中就讀學位,當然還是個嚴肅的課題。在台灣,我們已經非常清楚國內高教體系的問題,但當有人告訴你對岸有優於台灣的學校、相對低的錄取分數及學費時,就任何一個學生而言,多數心裡都是會動搖的。這當然是肇因於我們的升學體制底下,長期只問「排序、分數」而不談「興趣、特色」所導致的。我們的學生更因為長期浸淫在對中國有偏頗認知,以及「土地面積大的國家就是強」的教育文化底下,進而對中國教育有錯誤、不真實的幻想。

就赴中就學而言,我們不知道或甚至低估的是,中國有一道隱形門叫做思想審查。我相信,生長在民主國家的台灣學生,對於思想審查這點必定較能明辨是非。但若在那樣的環境下所形成的教育模式,會是具有完整獨立思考、甚至能具有批判意識嗎?近年在中國,就連在南方相較開放的廈門大學,都已連續有二位中國教授因為思想問題,遭到解聘處分。這樣的大學教育,若要經歷四年,真的是台灣人民所能忍受的嗎?

再來是,有許多台灣學生會「誤認為」具有中國學歷在中國求職會比較方便,但答案是相反的。其實中國企業更重視的是你的「在地特質」與「學歷洋味」。若台灣人是中國最頂尖的大學畢業好了,但中國在地方言能說上幾句呢?中國一年畢業生800萬,「海歸」學歷才能高人一等,甚至可以說台灣的學歷都具有點「洋味」,不少中國學生都特地跑去香港把學歷弄得「洋味一點」,但台灣學生又怎麼反其道而行呢?

至於認為台灣薪資過低,或是不好找工作因此赴中則又更值得討論了。根據中國薪酬網2018年的統計數據,起薪最高的北京清華大學,平均薪資是4萬多台幣,接續下去的學校可能的起薪則就又可想而知了,大部分北京上海的學校起薪也不過3萬多台幣,若細論科系別的話,北京清華理工約4萬5千多,最頂尖的北京或上海高等學府語言及財經科系畢業生起薪則4萬初。

大家還要意識到的事情是,北京或上海的物價並不輸台北,甚至高出不少,我們就更別論其他城市的起薪了。光這樣的數據,若說到中國就業,是打拼賺錢的好選擇,那麼根本留在台灣就夠你拚了,何必老遠跑到中國去呢?甚至有許多從小在中國長大的台籍生,在中國求學及就業都備受排擠與歧視,這些潛規則也是檯面上媒體不會談的。

若從結構來看,中國的人才市場的確很需要人進來填補,而台灣語言通、素質好,對中國政府當然樂意看見台灣人前來。但我們台灣人到中國去就業就學,究竟獲得的利多還是中國政府實際上獲益,這可能還有待時間與實證慢慢去觀察。不過,已經有很多事實與數據擺在眼前,近年不少台灣人赴中適應不易又難以歸國已形成中國人口中的「台流」問題。我們也希望更多台灣學生或是畢業生,赴中就學就業之前,宜先做好風險評估,了解利弊,再做出正確的判斷。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兩岸組碩士生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