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獨的未來——世代更迭下國家認同的可能發展

陳建勳
209 人閱讀

天然獨一詞一般認為在318運動後出現,這個對於特定世代的國家認同之描述,不能否認跟近年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有關。特別是在認知到近年社運的參與者有年輕化和普羅化的趨勢下,以及和社運論述間流露出的,清楚劃出中國與台灣之區別,不難想像會有論者認為這些趨勢代表年輕世代對於台灣獨立的認同漸增。

新的世代將有更穩固的環境去建立對台灣是獨立國家的認同。在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中,可看見參與者的年齡層,相較318更加年輕,參與者主體有一定比例是在學高中生,即是著例。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但筆者無論是在自身觀察或對相關研究之研讀後,都認為天然獨並非像是某些樂觀者所想,或字面上的如此認同「台灣獨立」。在政大選研中心歷年來所做調查的中,可得知無論在40歲以上或以下之受訪群體,受訪者認同「維持現狀」的比例都是最高,而立場偏向獨立者,只有約略兩成之強。

那麼年輕世代的認同究竟為何?筆者認為,年輕世代的認同更傾向於,「認知不同政治個體間之差異後,對他者(the other)的分界相較上個世代增強,並傾向選擇認同台灣。」而這種認知增強的原因,至少有兩個層面,一是對於與中國的分界逐漸明確,二是在分界的另一側(中國)是讓人相對排斥的。

前者可能肇因於解嚴後黨國思想控制漸歇,與政治現狀的變動,以致反攻大陸這個「中國應屬台灣」的幻想宣告完全破滅。並且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崛起,在國際政治乃至傳播媒體上,中國一詞的代表性幾近完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這些因素使得台灣和中國的同質性降低,而兩者的分界亦隨之浮現。後者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權統治、人權迫害等特質,於社群軟體興起和媒體更加多元後,相較於上個世代,有更多的管道可以接觸。促使在認知到與中國的分界後,會選擇認同台灣這方,並抗拒中國的統一,或甚至是單純在論述上與中國有所混淆。

那麼,在上文嘗試釐清天然獨的成因後,我們不禁會開始思考,這些因素會持續發揮效用嗎?未來的世代會因為這些因素的增強或減弱,讓他們更加認同天然獨抑或相反?更近一步的,我們該如何運用所知的,去提升對台灣的認同,以對抗中國渴望的統一?

有論者認為,天然獨會隨著時代演進,更根生柢固的深植於台灣人心中。在台灣民主越發成熟,並且解嚴後世代無論是在人口比例或媒體聲量中漸增的條件下,新的世代將相較現在的年輕世代,有更穩固的環境去建立對台灣是獨立國家的認同。而在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中,可看見參與者的年齡層,相較318更加年輕,參與者主體有一定比例是在學高中生,即是著例。

但有持不同意見者,完全相反的相信,未來世代將會越趨認同統一,成為「天然統」世代。而甚至某些人認為,在西元2000年後出生的台灣人,即已有這個趨勢的表徵出現。相關的主要論點,多不脫於中國的惠台政策,和台灣人赴中求學工作比例增加,以及中國在流行文化中的蓬勃發展所造成的文化輸入。這些變遷使得台灣人對中國的排斥削弱,並在有其他利多的情況下,不再把和中國的統一當作不可能的選項。

在與中國的分界方面,中國在流行文化和赴中工作就學下的文化輸入,這其中有意無意的政治宣傳,會使得好不容易形成的分界模糊。而在對於中國的排斥方面,以年輕世代對於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喜好中,其實可窺見減弱的趨勢。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筆者就己身對於天然獨世代的養成原因的觀點,以上文提出的「兩個層面」去分析未來世代認同的可能發展下。筆者認為,對於天然統的憂慮絕非無意見,若沒有採取行動因應,則真可能使得未來世代傾向於不排斥統一。

在與中國的分界方面,中國在流行文化和赴中工作就學下的文化輸入,這其中有意無意的政治宣傳,會使得好不容易形成的分界模糊。而在對於中國的排斥方面,以年輕世代對於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喜好中,其實可窺見減弱的趨勢。為何柯文哲市長在說出「兩岸一家親」後,卻仍受許多被認為是天然獨世代的年輕人簇擁?如前所述,年輕世代最排斥的,其實是中國的各種弊端,而非其本身。如果台灣本身政治時局疲弱,政府弊端橫生時,中國在年輕人心中的形象就不會有與台灣如此大的好壞差異。

如今執政黨在勞權、同婚等議題中的搖擺保守形象,絕對在年輕人對台之認同上有所打擊。並且,於一般公民心中,統獨只是判斷政治人物好壞的一個參數。若一政治人物在其他參數上有被認同之處,統獨立場不必然會成為一個先行於其他方面的判斷標準。總結來說,從對柯文哲市長的部分立場可以更進一步類推到對中國的立場上——當對台灣政府之不滿過多時,且在中國釋出利多、文化輸入下,統獨分界不會是一般公民最在意的。在此時,國家認同就沒有這麼「天然」的形成傾向獨立一端。

綜上所述,林昶佐委員在日前的論述實有其部分可採之處。若過度執著於單就統獨思考,而跳脫對於社會現況的關懷及弊端的改善。著實會使未來世代,甚至現在既有的年輕世代,不再如此「天然獨」。政府對於統獨議題的立場固然重要,但強化台灣文化的存在與區別,不逃避重要議題的改革等等,絕對在每個世代中,都是對建立起台灣認同不可或缺的。

延伸閱讀 ➤

林昶佐:

【來吧!一起走向台灣的新階段!】

【來吧!一起走向台灣的新階段!】系列之二

作者為反課綱微調運動領導人之一,現今持續關注各項社會議題。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