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兩岸關係的總評估

董立文
106 人閱讀

總體來說,目前兩岸關係已經進入「冷對抗」的時刻,這是指在低度自我克制下的相互對抗,意即對抗而不到全面破裂,而這種對抗會表現在兩岸政治、外交、經濟、社會與軍事等各個層面。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結構使然,意即影響兩岸關係的四大因素相互交織的結果,包括:一、國際因素(美中台三方關係);二、台灣與中國的內部發展(政治、經濟與社會);三、兩岸互動(官方政策與民間交流)與台灣與中國的文化歷史價值觀(認同與民族主義),這四者相互作用的產物。

中共對台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於反台獨變成反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羞辱打擊台灣,搞成「兩岸一家仇」。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其實,兩年來似乎當兩岸領導人的政策講話帶有和緩意味,營造善意的氣氛之際,就有意外事件產生,而讓兩岸關係重回相互敵對的惡意螺旋中。最近,當「連習會」中總書記習近平的講話頗有善意,而主委陳明通在美國也遞出橄欖枝之際,接連發生浙江軍事演習、東亞青運被停辦、國際航空公司台灣被改名事件,兩岸關係重回震盪緊張。

習近平的講話,被國台辦主任劉結一給予強硬的解釋,前社科院台研所周志懷則給予溫和的解釋,顯示中共內部對台政策有不同的主張。事實上,2018年以來,中共對台負責人汪洋與劉結一等人,在談論對台政策時都有點名指責民進黨當局,但是習近平的講話沒有點名民進黨政府與蔡英文總統,保留了迴旋的餘地,但後果還是一樣。

中共對台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於反台獨變成反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羞辱打擊台灣,搞成「兩岸一家仇」。依照這種「一中原則」市場化與國際化的邏輯,還有千百個行業要去執行,舉例而言,下一步是不是要發函給全世界所有地圖的製造商,要求把地圖上的台灣改為中國?否則就是「一中一台」的體現?難道中國真的要用政治力量去干預全世界的經濟、市場與商業行為,它的代價會是什麼?

另一方面,除了對外打壓之外,對內拉攏也是重點,未來必定是中共對台31項措施的成果驗收期,像是8月28日國台辦公布「各地各部門持續加緊推動落實31條措施」以及9月12日宣布申請居住證的台灣人已有二萬二千人等,反正國台辦一定會大加宣傳績效。

中共各地方相繼公布「具體惠台措施」,普遍無差別的對台灣的學生與年輕人提供多種不同的優惠政策與現金福利,問題是,這些優惠與福利並沒有提供給中國自己的外地省市特別是偏遠窮困地區的年輕人,這就把台灣年輕人塑造為一特權階級,這種政策歧視自己的年輕人,不但荒謬也不利於兩岸健康與正常的交流。

針對中共大量堆疊「優惠政策、便利措施」,來形塑中共政權對台灣人民的友好親善形象;並輔之以若干真人真事案例來宣傳中國大陸的「商機無限、機會大好」的社會氛圍。我方必須打破不講問題,不看風險的中國市場大好迷思,而且要從政府自己做起,政府單位要「做研究、追真相、講實話」。我政府應該改變過去談兩岸交流時「講成績」的態度,改成「不避諱講問題」的態度。針鋒相對,破除中共的對台工作不實宣傳,以實例對實例。針對過去受害案例結合民間團體提出「反中共誘騙迫害台灣人」與「對台31措施,受害台商要先賠」的訴求,應要求中共的「惠台措施」必須優先賠償這些受害者。

在反統戰的部分,應以美國為師,前段時間美國聯邦參議員盧比歐致函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要求說明將參加研討會的中國學者王輝耀的政治背景。盧比歐質疑王輝耀具有中共統戰部官員身分。在新聞曝光後,王輝耀已經不在網站的與會嘉賓名單之列。盧比歐在信函中表示,中國國家主席兼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將統戰工作與其政治影響力視為黨的「魔法武器」(magic weapons)之一,隨著中國政府在全世界展示銳實力,中國統戰部門需要更嚴密審查。事實上,我國立法委員也可以比照辦理。

最後,假如美、中關係制約著兩岸關係,那麼,美、中貿易戰就是總體結構的關鍵因素。進一步而言,假如美、中關係的穩定才有兩岸關係的穩定,那麼,美、中貿易戰的結果無疑的會預示兩岸關係未來的走向,現在我們只能做好準備,拭目以待。

作者為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留言評論
董立文
Latest posts by 董立文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