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段青春歲月──「新潮文庫」的啟蒙

廖志峯
307 人閱讀

那些年,我們的「新潮文庫」向張清吉先生致敬主題徵文

志文出版社的創辦人張清吉先生過世了,在一個從夏天進入秋天,並開始下著冷雨的日子。張清吉先生的過世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而那樣的時代是永遠過去了。我說的不只是二十世紀,而是那樣大量閱讀文藝思潮,充滿虛無、左派氣息,並思考存在意義的時代。

志文出版社的創辦人張清吉先生過世了,在一個從夏天進入秋天,並開始下著冷雨的日子。張清吉先生的過世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而那樣的時代是永遠過去了。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by Outlookxp

開始接觸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系列叢書,並不是從它的思想性著作開始,反而是從它的傳記類文學切入。開啟我全新閱讀旅程的是我的高中老師曹永洋先生,在我們高二升高三的暑期輔導,這一年夏天,導師換人了,人生開始有些不一樣。我們稱為老曹的導師,讓我們聽一些迥然不同的文學逸聞,和文壇掌故,慢慢地,我們拋開了課本和死記的課文,我們聽《白鯨記》、《包法利夫人》的故事,閱讀歌德,讀《歷史人物的回聲》。慢慢地,老師給了有興趣的同學「新潮文庫」的書目,我看了起來,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赫塞,國中時曾讀赫塞的《車輪下》,描寫一個被升學主義壓垮的青少年心聲,原來赫塞還有這麼多作品,我開始讀了起來,像《鄉愁》、《流浪者之歌》;不只是他,我還看到了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卡繆的《異鄉人》,托瑪斯.曼《威尼斯之死》,芥川龍之芥的《地獄變》……,那份書目填補了許多的課後時光。

那個時期對思想性文章沒有太大興趣,主要是體會不深,不過,大學時開始選修「小說選」時,我又從新潮文庫中尋找參考書單,像是《文學論》、《小說面面觀》、《非理性的人》、《苦悶的象徵》,我開始進入了小說閱讀世界,並在其中探求更深的意義。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作品中另一個代表性長篇,《獨裁者的秋天》出版了,我驚喜若狂,這本小說成了我小說課堂上的報告,在無法閱讀英文,更別說其他語種的年代,「新潮文庫」這樣的養分供給,為後來成為編輯,走向出版之路奠基。

曹永洋老師給了有興趣的同學「新潮文庫」的書目,我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赫塞,像《鄉愁》、《流浪者之歌》;不只是他,我還看到了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卡繆的《異鄉人》,托瑪斯.曼《威尼斯之死》,芥川龍之芥的《地獄變》……,那份書目填補了許多的課後時光。圖片來源:蔡其達提供

大約是大學三年級的時候,一次搭著北淡線上列車,在石牌站下車,去探望高中老師老曹,提到自己已經開始住校,省下了通勤時間,更可以體驗大學的生活。我不確定是否告訴老師自己也正在找工讀機會,總之,老曹問我對校稿和潤飾書稿有沒有興趣?我說好啊。於是,他就介紹我去見志文出版的張清吉先生,他同時也要我去找錢歌川所寫的《翻譯的技巧》或思果的《翻譯研究》來研讀,我來不及消化完就去見張先生了。

我在志文出版社位在天母中山北路巷中的辦公室(也是住家)中,見到了張清吉先生,我那時的印象,張先生的身高一般,聲音倒有點沙啞,說了些鼓勵的話,然後交給我屠格涅夫所寫的《父與子》譯稿,我就做了起來。我整理得很慢,大概花了半年的時間才完成,交回了編輯部,沒再見到張先生。我不確定自己做得是否合格,始終沒看到《父與子》的出版。我以為大概就這樣結束了一場工讀,沒想到,後來又接到另一本書稿,是法國寫實主義作家左拉所寫的《酒店》。我對這部作品不陌生,但是,這一次突然心虛了起來,發覺自己有待充實的地方很多,工讀雖然很重要,但想看的書也很多,就把書稿寄回志文出版社,之後再沒見過張清吉先生了。

退休後的老曹去了志文出版社幫忙,偶爾見面也說著張先生的動態,有一次老曹和張先生去了中國,幫我帶了一套一直想讀到的書,《何義門讀書記》。老曹後來完全退休了,一次提起張先生,則說臥床很久了。今年九月中,我到了紐約的思川二手書店,買了唯一的一本書,就是英文版的《父與子》,我那時想起的就是學生時期曾經整理譯稿的往事,而這個往事,在聽到張先生過世的消息後,又清晰了起來。

在政治、媒體、出版解嚴的年代,網路掃平了一切,弱化了許多產業,現在的人很難想像曾有那樣的年代,幾乎大部份的知識分子,文學青年,集體熱切地閱讀和思索;同樣地,也很難想像一間民營的出版社讀物,竟供給了社會上大多數藝文讀者所需的養分,規模和深度更甚國家級的編譯館。歌德曾說:沒有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而在我們的青年時代,沒受過「新潮文庫」滋潤,沒在長夜裡翻讀過「新潮文庫」的人,也算少了一種認證。這樣說不在炫耀,無非是凸顯「新潮文庫」在一個荒蕪時代的對空虛心靈的灌溉,是何等珍貴,影響難以測度。在我開始工作,從事出版以來,不知不覺間,也把「新潮文庫」當成一種標竿和惕勵,提醒自己,無形中也慢慢確認自己的出版重心,成績不論。

從事出版多年,我越來越感覺到「新潮文庫」所標定的高度,很難超越;而我輩在年輕時意外得到「新潮文庫」的滋潤,受益終身。感謝您,張清吉前輩。

作者出生地台北市,居住地基隆市。淡江大學中文系畢,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結業,曾任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編輯,現任允晨文化發行人。喜歡旅遊、看電影、漫步和攝影。於《文訊》撰寫專欄「書時間」(2012─2014),文章、隨筆散見報章雜誌。著有《書,記憶著時光》《流光─我的中年生活》。


那些年,我們的「新潮文庫」「向張清吉先生致敬」主題專區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