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文庫」領我們走進世界文學花園

王昭文
644 人閱讀

那些年,我們的「新潮文庫」向張清吉先生致敬主題徵文

志文出版社創辦人張清吉2018年9月28日辭世,許多朋友紛紛在臉書上貼出自己架上的「新潮文庫」以表敬意。搬太多次家的我,手邊只有兩本幾年前從舊書攤買來、已破損的《徬徨少年時》和《愛爾蘭手記》,但腦海中不斷轉出歷年讀過的書本。我輩大多是在中學時代開始接觸到「新潮文庫」,並在大學時代大量閱讀,至今架上多少都還有幾本新潮文庫的書。這個系列,半世紀以來低調佔領龐大閱讀市場,影響力很難估量。

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開始於1967年。根據一份張清吉的採訪記錄,剛跨足出版業之初,林衡哲建議志文應該出版「對社會有貢獻」的翻譯書籍。當時譯介外國知識著作和文學的出版社不多,志文出版社的書籍成了大眾吸收世界文化的重要管道。至今很多書店都還會有一區擺放志文新潮文庫的書,舊書店裡通常也常看見這些書。早期「新潮文庫」的封面風格很統一,很好認。書背上端一段色塊、底下是白色,印著書名、作者,封面則是上方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色塊,以白色印出書名,下半部多半是作者的黑白照片。這樣的風格似乎維持很久。書的字體小,紙比較薄,重量輕,也賣得相對便宜。這或許是這系列市占率很高的原因之一。每本書最前面通常附著和作者或書的內容相關的照片,且有一篇解說。往往買書時都是先翻看解說後有興趣就買下。

自己擁有的第一本「新潮文庫」是什麼?何時擁有?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高一的時候就自己到書店買下「新潮文庫」所有赫曼‧赫塞的作品。有朋友透過志文的書初次知道心理分析學派、對心理學產生興趣;有朋友則是讀了《西洋哲學故事》和一堆哲學家的著作;喜歡歷史的我讀了《文明的故事》、《人類的故事》、《希臘羅馬神話故事》。朋友間流傳著介紹電影、音樂的幾種書,跟著聽古典音樂、看歐洲經典電影。但讀最多的,還是翻譯的文學作品。

自己擁有的第一本「新潮文庫」是什麼?何時擁有?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高一的時候就自己到書店買下「新潮文庫」所有赫曼‧赫塞的作品。圖片來源:蔡其達提供

「新潮文庫」出版的翻譯文學到底有多少?沒有去仔細盤點,但我讀過的至少有兩百種吧?大學時代把圖書館能夠借到的「新潮文庫」,特別是小說、散文類,囫圇吞棗閱讀著,純粹當成娛樂。暢快自由讀了很多之後,發現自己彷彿置身一座廣大的花園,有那麼多珍奇的花卉是從來沒看過、沒聽過的,一步一步逛著,似乎沒有止境。不同的國家、文化、歷史時期、社會情境,不同的文學風格、人生況味,有些一讀就深受感動,有些得多看幾遍才懂,也有始終沒有讀完的。

那陣子,跟著馬克吐溫在密西西比河上開汽船聽故事、與史懷哲住在非洲叢林深處照顧病人和鵜鶘、和都德一起漫步南法、在傑克倫敦書中見識大自然的力量、隨哈姆生體會飢餓、學史特林堡尖刻諷刺、與歌德一起傷情體會浪漫、在泰戈爾的小說中想像印度雨季、似懂非懂讀著卡夫卡和沙特…。也啃了杜斯妥也夫斯基,從短篇的《聖潔的靈魂》到排版擁擠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以及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馬奎斯的《百年孤寂》這些巨著。這些書讓我們的世界變得非常寬廣。雖然生活在東亞島嶼上的小城,卻可以接觸到上下古今、世界各地的偉大心靈。青年時代有這樣的閱讀經驗,一生受用。

1927年出生的張清吉在日治時期接受初等教育,小學三年級起在老師鼓勵下,從「課外讀物」接觸到英美文學、各種新知,擴展知識,滋潤心靈,從此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志文出版社的翻譯書籍以「新潮文庫」為名,和張清吉的日本文化教養有關,走的是類似日本出版社「文庫本」的路線:成本低廉、價格便宜、便於攜帶,內容則是各領域的經典作品,深具啟蒙意義。

至今很多書店都還會有一區擺放志文新潮文庫的書,舊書店裡通常也常看見這些書。早期「新潮文庫」的封面風格很統一,很好認。圖片來源:蔡其達提供

根據張俐璇的研究,1980年之前出版的新潮文庫,有好幾種是張清吉到日本蒐集多種日譯本,根據日譯本來翻譯。即使後來直接譯自原文,也都會參考日文譯本。書的選擇也多參考日本大出版社的選書。這種二重翻譯的方式,是戰後台灣接觸世界文化的常見管道,除了志文出版社,專為兒童的東方出版社、青文出版社等,也透過日本出版界的選書,譯介許多精彩的世界文學。譯書的品質如何可以再論,但以此方式為台灣讀者開一扇通往世界之窗的功勞卻是不可抹滅的。感謝這些前輩這樣做了。

為了寫這篇文章而尋找志文出版社的出版目錄,發現已經有許多種絕版,但新的書也還在繼續出。我想我還是會繼續去選購這平價的親切好書。

作者為歷史學徒,人生浪遊者。


那些年,我們的「新潮文庫」

「向張清吉先生致敬」主題專區

留言評論
王昭文
Latest posts by 王昭文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