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選的不是市長,是語言統戰

Tsio̍h Bo̍k-bîn
133 人閱讀

韓國瑜是「敗戰處理投手」。台灣社會中,多數選民已經不信任中國國民黨的治理能力;同樣的,多數選民也不會相信韓國瑜具有治理能力。戰略目標不在「贏」的人,會做什麼呢?這是觀察韓國瑜戰法必定要問的問題。他會做什麼,來收割「贏」之外的剩餘價值呢?

韓國瑜的戰法,神似步步為營地跟隨中國侵略台灣的戰略變招;李登輝時代的對台恐嚇,陳水扁時代的圍堵孤立,馬英九作為內應的經濟併吞,一一失效後,中國如今傾全力嘗試瓦解台灣人的精神與靈魂。依據這個戰略目標衍生的戰術,是大半年以來的假新聞攻勢。而假新聞這個武器本質性的核心,是語言。韓國瑜戰法的指導方針,也是語言;參選之初的「摩天輪讓你愛做什麼做什麼」,政策支票的「母語請你回家學」,影音訊息去攀附「館長」陳之漢草莽、觸及性高,但經不起檢驗的粗鄙語彙,最後在選前一個月的「北漂」假議題達到高潮。

不會贏,無法贏,其剩餘價值的最大化,就是在勝方裡面埋藏不安,埋藏亂。

從歷史性的角度來觀察,韓國瑜至今操作的議題看似新穎,實際上全都是既已解決、辨明,或原本已經存在而必須面對的問題。他只是用出奇的語言重新修飾它們。而操弄語言,就是韓國瑜的居心。

從歷史性的角度來觀察,韓國瑜至今操作的議題看似新穎,實際上全都是既已解決、辨明,或原本已經存在而必須面對的問題。他只是用出奇的語言重新修飾它們。而操弄語言,就是韓國瑜的居心。圖片來源:Youtube華視新聞

母語回家學就好嗎?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所有人要在劃一的學校教育中,學一個「不是母語」的語言呢?二戰後,武裝佔領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政府,作為一個外來政權,壓迫性的語言政策,被韓國瑜無意間再清楚不過地說了出來。在1945年那個時間點上,台灣住民們的母語,全都不是當前的所謂「國語」。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一來,全部的人都迫於現實,必須在學校裡學習不是母語的「國語」;並且,對於這個外來「國語」的掌握度,左右著多數人在職涯上成功的機會。母語被全面地排斥到私領域當中。最後,迫於國家機器的淫威,母親甚至不再對孩子說他的母語。

這種粗暴而且錯誤的語言政策,直到1990年代末期才受被扭轉。那個需要被扭轉,不平等而扭曲的語言環境,就是在台灣這個多語言的國家中,有一個叫做「國語」的語言,挾國家的行政力量,比其他理應一致享有平等地位的語言還要優越。「母語在家說(學)」是一種早已被認定為不義、不平等,也不可行的語言觀念。而韓國瑜用專業攝影的打光、構圖,說出「(學母語是)到學校浪費學校的時間,」就想要誤導選民,倒退20年,回到戒嚴時代的語言環境。

「北漂」則更加惡毒,並且彷彿就在應和中國對台灣的統戰。韓國瑜使用的語彙,描述的實際上就是所有人早已知道的,經濟活動活絡的台北對於經濟規模較小的城市以及鄉村人口形成的拉力,以及相應產生的城鄉發展不均。這是中學地理課本裡面的概念。並不需要給它安一個「北漂」的名字。蓄意這樣做,圖謀的是什麼呢?

那就要認清「北漂」這個語彙的正確脈絡。北漂這個語彙產生在中國。中國,一個人民連任意遷徙的自由都沒有的國家。在那個不自由的國家,人民為了因應經濟活動利之所趨的拉力,寧願成為失去戶籍的人口,居無定所一如漂萍。這叫「北漂」,它的核心意義中存在著「不自由」的成分。這個從不自由當中長出來的詞彙,根本無法準確地描述作為一個自由國家的台灣之城鄉差距。蓄意這樣形容,圖謀的是什麼呢?

北漂這個語彙產生在中國。在那個不自由的國家,人民為了因應經濟活動利之所趨的拉力,寧願成為失去戶籍的人口,居無定所一如漂萍。這叫「北漂」,它的核心意義中存在著「不自由」的成分。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統一。圖謀的就是非民主,非法治的統一,沒別的了。韓國瑜在高雄不會贏。中國國民黨在台灣不會贏。贏之外的剩餘價值,就是用語言,像是「北漂」這種語言,在台灣社會中埋進紊亂。什麼樣的紊亂呢?令台灣人不假思索地使用中國的語彙,使用中國非自由的價值觀及脈絡,來理解台灣迥異於中國的社會現象及社會問題,最後更不假思索地希望求得和中國一樣反民主、反自由的解方。這種紊亂。

韓國瑜是「敗戰處理投手」。真正的問題是,誰的敗戰處理投手?中國國民黨的嗎?不是的。韓國瑜操弄語言,不無巧合地呼應中國戰略的選戰操作,說明了他和中國國民黨無形中淪為中國共產黨政府的敗戰處理投手。暫時贏不了,那就埋藏不安,埋藏亂。是這樣的居心。

作者為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教改交流專案負責人

留言評論
Tsio̍h Bo̍k-bîn
Latest posts by Tsio̍h Bo̍k-bîn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