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鏡頭外的林佳龍

105 人閱讀

書名:《鏡頭外的林佳龍》

作者:呂佳穎

出版社:釀出版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海線大安阿嬤的鼎邊趖

大安南庄里,離海邊更近。

里民中許多戶務農,田裡種青蔥,每天「與蔥為伍」十二個小時─清晨四點出門挖蔥,挖到早上八點回家開始洗蔥、分蔥、綁蔥,接著中午時分就會有人來收購,大約下午四點左右又來收購第二次。

台中大安的蔥,和宜蘭三星的蔥,同屬粉蔥,但因地理環境不同,不論是吃起來的味道或是外表,都不大一樣。

來到南庄里,除了滿目綠油油的蔥田,還可以感受到一陣一陣清涼的海風。很難不留意到,海口人臉上又細又深的皺紋,那是歲月走過的痕跡,也是為生活拚搏的印記。日升月落,潮來潮往,不變的是海口人的堅毅,他們順應環境,卻永不認命。

大安海口人,用大甲溪附近的砂壤土,種植青蔥,而且「蔥如其主」,永不認命──為了抵抗強勁的海風,大安蔥不高,矮矮的,蔥白也比較短,嚐起來比同品種的三星蔥更有蔥味和香氣。

這天,因為林佳龍要來,家裡已經三代種蔥的阿嬤,今日不下田,特意穿戴整齊,還在雙唇仔細塗上口紅,站在活動中心門口,逢人就招呼:「來喔……來吃鼎邊趖!」

這裡的鼎邊趖完全在地食材:米,是用大安天然湧泉灌溉生長的安泉稻米; 芋頭和蔥,當然也是大安的農特產。

活動中心旁有個小房間,擺著兩個臨時搬來的大鍋爐,三個阿嬤正在那裡揮汗如雨忙活著。她們其中一位,把已經打成漿狀的安泉米,和切成細丁的大安芋頭,以及切成小段的大安蔥,全部攪拌在一起。另外兩位則站在大鍋邊,揮動鍋鏟,先煎後蒸。掀開鍋蓋時,滿室水蒸汽。只見三位阿嬤一邊半瞇著眼工作,一邊不時回頭透過小窗子瞄一下廟前廣場。

廣場滿滿的都是人,前頭擺著長桌,桌上擺著名牌,分別寫著:「議員」、「里長」、「區長」、「農會總幹事」和「市長」等字樣。

「小姐,妳跟市長講,我欲煮鼎邊趖予伊食,伊要留下來喔!」

原來,阿嬤們眼神不時瞄向外頭,緊盯著活動進度,是怕林佳龍講完就走了。這天,她們早上七點多就開始備料,那是一份招待重要客人的誠摯心意。

「這現炊耶喔?」

活動結束時,林佳龍看到工作人員端著鼎邊趖站在路邊,馬上面帶微笑開口問道。

「對啊,廚房裡面的阿桑在旁邊現炊耶……」

林佳龍一聽,隨即回過頭,轉身去找阿桑們。

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原不在活動的規劃路線中,因此根本沒人引導。不過, 陣陣飄來的蔥香和米香,卻是最好的導引。

沒一會兒工夫,林佳龍已經鑽進了臨時搭建的小廚房,幾個阿嬤一看到他便摀著嘴笑,高興到說不出話來。

「來呷,緊來呷……」簡單的招呼,純樸的笑容,傳達出阿嬤們的欣喜之情。

林佳龍二話不說,馬上拿起一旁的大盤子,把阿嬤們已經煎好的鼎邊趖,非常順手地夾了一塊,大快朵頤起來。

「好呷!好呷!」林佳龍邊稱讚邊跟阿嬤們說,「咱作夥來照一張相, 好麼?」

阿嬤們興奮得說不出話,只是一個勁兒地猛點頭。

照片連拍了好幾張。然而,阿嬤們實在太害羞了,頭都壓得低低的,根本沒看鏡頭。

「阿嬤,看鏡頭啦,免歹勢啦……」林佳龍的提醒,讓阿嬤們的笑容更加燦爛。

一切看起來就是那麼自然,交織著興奮與害羞,阿嬤們什麼都沒說,卻又好像什麼都說了!

確實,從一大清早就起床備料做鼎邊趖的阿嬤們,到廟前廣場前專心聽林佳龍講話的那些長輩,似乎都對林佳龍抱持著一股特別的感謝情懷。這點顯而易見, 很難不觀察到,只是箇中緣由,旁人卻摸不著頭緒。

在一旁監督著一切活動進行的大安區區長周琇如,這時說了一句話,揭開謎底:「攏是為了公車和自來水啦!」

看到公車,就像看到媽祖婆

二○一五年八月一日,大安區的老老少少,永遠都記得這一天。

這天,公車658 開進了大安區的蜿蜒小路,沿途熱鬧到像是在迎媽祖婆,阿公阿嬤們不但衝出家門等候,還大放鞭炮慶祝。

台灣開始有公車的年代,大約可以溯源到日治時期。

不過,大安這裡,從來沒有市區公車開進來過,說這裡是偏鄉中的偏鄉,一點也不為過。

原來,偏鄉之所以為偏鄉,跟交通絕對有很大的關係。

台中市的海線就是:大甲、大安、外埔、清水、梧棲、沙鹿、龍井、大肚,這些地區交通都很不方便!

台中市交通局長王義川有天去清水拜訪議員,正要離開時,議員突然問他說: 「你要入去台中喔?」

王義川滿心詫異地回問道:「這裡不是台中嗎?」

議員連想也沒想,馬上就說:「不是,這裡是清水!」

這段對話,讓王義川深有感觸。他心裡納悶:台中縣市合併已經七年多了,怎麼舊縣區的民眾,還覺得自己不是台中人,沒有認同感?

這是因為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交通運輸,都長期被忽視。

想要化解縣區民眾的長期被忽視感,讓他們生活便利一點,好「趁食」(謀生) 一點,絕對需要手中握有公權力的人去策畫和實踐。然而,台中的海線地區,竟然不便利到連直達市區的公車都沒有,不就是數十年來,長期被忽視的結果嗎?

「放手去做,讓舊市區和舊縣區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台中人,是同一國的……」

王義川說,這是林佳龍知道詳情後,當時對他說的話。

不過,在資源有限的情形下,要把公車開進偏鄉,是需要勇氣的!在整體資源不變的情況下,每多一台公車開進偏鄉,就意味著市區要減少一班,既得利益者不會反彈嗎?

果然,很快就有民眾在市府臉書專頁上留言:「我在中友百貨,一中街這邊等公車,以前三分鐘就一班,現在竟然要超過五分鐘,市政府在搞什麼?」

王義川說,林佳龍要他忍耐,繼續去做對的事,至於批評,「就留待時間慢慢去沖淡或驗證吧」。

在這樣的前提下,市區公車終於開進了大安。大安的阿公阿嬤,去台中榮總看病拿藥時,總算可以自己坐公車去,不用再叫兒女請假陪同;公車也開上了坐落在半山腰上的石崗國小,孩子上下學不必多走十分鐘的山路,也不會經過墳墓堆;公車更首度開進位在大甲溪畔和平區的松鶴部落,讓過去為了走上一公里到台八線搭公車,總得隨身帶張小凳子、邊走邊休息的部落長輩們,終於可以不用再長途跋涉,就有車可以搭到谷關和東勢採買、健檢了。​​

公車開進了偏鄉,串起很多路網,讓舊縣區的民眾,一點一滴,慢慢覺得自己也是台中人。

除了有公車開進偏鄉,在台中地區,甚至還有小黃公車!

豐原老公坪山上,有兩個國中生天天要下山念書:如果開一輛公車上去,一個禮拜的成本是五千元;如果換成計程車,一趟二百五十元,來回就五百元,一個禮拜六天,成本是三千元,遠比開一條公車路線便宜。

王義川靈機一動,就開闢了小黃公車,專跑公老坪,載國中生上下課,等以後搭的人多了,再變成真正的公車。

不管是小黃公車,還是公車開進大安,莫不是為政者對人民的疼惜心,是為政者對翻轉偏鄉的實踐,是讓整個台中變成一個互助的整體。林佳龍認為,這些都是該做,而且是一定要投資的事。

水龍頭扭開的水

水龍頭一扭開,就有自來水可以用,這是習以為常的日常嗎?

在台中的舊縣區,諸如大安、石岡、新社、清水、東勢、霧峰、大甲、外埔等地區,自來水普及率都很低,不管是喝的水,還是用的水,通常都抽取地下水。往好處想,這是上天的恩賜,因為不是所有地方都有井水;但往壞處想,卻是一個城市發展停滯的象徵。

然而,要自來水公司把水管從城市延伸到鄉間,卻不是一件那麼簡單的事, 這需要不斷溝通與談判,要爭取再爭取。經發局長呂曜志,為此練就一身和中央官員打交道的磨功,從二○一五年到現在,已經不斷爭取補助投入七億多元的經費預算,日夜不停地進行相關水利改善工程。

一個城市的進步,就跟嬰兒學步一樣,要先會爬,才能學走,之後才會跑。讓大家都有「自來水」可以用,就是屬於「爬」的階段,要打好基礎,最後才能可能快步向前走。

「要讓大家都有自來水可以用!」

呂曜志說林佳龍很在意這件事,而且把這件事看得跟「招商」一樣重要。

這幾年,大安的自來水管普及率,是全台中市成長最快的地區,從百分之四十五‧ 一六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七‧ 一三;台中市的自來水普及率到去年底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七五,成長幅度是六都第一。

而在拉管線要跋山涉水的大梨山、谷關、以及中苗交界的達觀地區,林佳龍想出了方法,先從裝設簡易自來水開始。三年多來,中央和地方投入近億的經費, 讓一千戶人家終於有乾淨的水可用。

不管是自來水管,還是汙水下水道,都是一個城市的基礎工程,甚至該說是「良心」工程。因為這些東西都在地底下,你有做沒做,民眾很難立即有感覺, 不過卻影響深遠!

「我很有成就感!」說這句話的是水利局長周廷彰。

二○一五年時,台中的汙水下水道接管率在全國是墊底的,二○一八年預計會達到百分之十八。

從二十年前開始,到台中縣市合併前,整個台中僅有五座汙水處理廠,只能處理十萬噸汙水;二○一五年到二○一八年,短短三年,增加了六座汙水處理廠。目前全台中市共有十一座,可以處理二十六萬噸汙水,接管的戶數也從十一萬戶增加到十五萬戶。

這些數字,讓周廷彰講到眼睛發光。

汙水處理廠就像是都市的心臟;汙水下水道則是血管,一條又一條穿過大街小巷,然後繞去你家,把你家洗碗洗菜、洗澡上廁所的汙水全部運走,再送到汙水處理廠去處理、再生。汙水處理廠,對一個想要和環境永續共生的城市來說, 有多重要,可見一斑。

礙於民情,民眾只要一聽到「汙水」兩個字,不是抱怨就是抗議,導致土地取得很困難;就算順利取得了土地,附近居民也會想盡辦法讓你無法動工。這時就需要說明會,而且要一辦再辦。因此,一個汙水處理廠,辦個上百場的說明會,是絕對必須的。從這點就不難窺見,過去二十年,台中之所以只有五座汙水處理廠的箇中緣由。

如今,為了教育民眾,也給民眾正確的觀念,汙水處理廠已經改名叫「水資源回收中心」!

豐原的水資源管理中心,二○一八年十月即將完工,該中心四周還採取開放空間設計,甚至全面綠化,既是水資源中心,也是民眾休閒活動的鄰里公園,功能多樣!

這座中心,早在一九七三年就開始規劃,一直到二○一六年才動工。從規劃到動工,花了四十多年,這中間的協調折衝,一言難盡。

豐原是台中北部的重要核心,除了傳統的廟口小吃──例如排骨麵、肉丸、鳳梨冰等等,總是吸引眾多各路人馬前來大快朵頤外,現在更因為交通發達,有了許多工商活動,人口也跟著增加了。因此,縮小城鄉差距,提升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蓋水資源回收中心,只是第一步而已。

接下來,豐原就要開始汙水下水道的「系統」建設,將搭配後續的分支管網, 以及用戶的接管工程。

周廷彰娓娓道來:「豐原這個汙水下水道系統建設,共有四期,一期六年,整個接管完成要二十四年。也就是說,林佳龍就算市長幹八年,在他任內也做不完,但他還是堅持要做──只因這是對的事!」

不僅數量急起直追,林佳龍上任後蓋的水資源中心,品質也是掛保證。二○ 一六年,位在西屯的水湳水資源回收中心,得到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金質獎」的優等。二○一七年,南屯的文山水資源回收中心,又再抱了座金質獎的優等回來。今年八月才剛啟用的新光水資源中心,位於太平,已經入圍今年的金質獎了。到底能不能三連莊,周廷彰講起這件事,可是滿心期待,那感覺, 簡直比自己孩子上台領獎還驕傲。

總之,水資源管理中心和鋪設汙水下水道,需要系統性的盤點整合,工期又長,看似很慢才見到「政績」。因此,很多縣市長都比較喜歡開路造橋,因為做這些不僅快,甚至會讓人以為執行力百分百。至於地方上是不是真的需要這條路或是這座橋,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現在很多縣市,還喜歡比較汙水下水道的接管戶數,但林佳龍對周廷彰說: 「要在意但也不要太在意戶數。」

這是因為在台中鋪設汙水下水道時,要以市場、學校、醫院、軍營為優先, 這些地方雖然只有一個門牌,汙染物卻很多。因此,如果優先鋪設這些公共場所的話,數字根本不會漂亮;但如果跳過這些排放汙水大戶,只一味追求接管戶數的話,又想要快點提升居家環境衛生,那根本是空談!

眼睛看不到的工程,往往是城市能否永續進步的基本動力。無奈的是,正因為眼睛看不到,反而容易被政治人物和民眾所忽視;日子久了,就讓城市喪失大步向前的契機,徒呼負負,懊悔莫及。

林佳龍常常跟自己和團隊說:「不能讓這樣的事在台中發生。」

呂佳穎,資深電視新聞記者,與麥克風相伴十八年,近年轉由文字書寫故事。經過長年的影像訓練,文字擅以直觀的畫面呈現情境,從而延伸故事背後的訊息。期盼自己寫出來的故事簡單、易讀、不失厚度,有著恰到好處的溫度。


更多鏡頭外的林佳龍——佳龍事務所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