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支撐沙烏地阿拉伯的三大支柱生鏽了——讀《中東心臟》

百噸
292 人閱讀

書名:《中東心臟: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民、宗教,歷史與未來》

作者:凱倫.伊利特.豪斯(Karen Elliott House)

譯者:梁文傑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時間:2018/04/03

發生於沙烏地阿拉伯駐土耳其領事館的記者賈邁.哈紹吉(Jamal Khashoggi)謀殺案震驚全球,更令其老牌盟友美國在沙國不斷想含混帶過的欺騙中,各國均將主謀指向年輕王儲沙爾曼身上,並關注沙國如何處理和回應這次嚴重的案件。

這個以宗教保守派和石油大國聞名的神秘國度因此引起全球關注與好奇。凱倫.伊利特.豪斯(Karen Elliott House)女士所著《中東心臟: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民、宗教,歷史與未來》一書,適時補上了這個缺口。

作者綜合自身訪談和相關文獻,從沙國的歷史、王室、宗教、社會、經濟、性別、世代衝突、外交等諸多角度角度,逐步剖析沙國內部不為人知卻複雜的情況,以及現今遭遇困境及其來源。

建國開業

本書首先指出,「王室的團結」、「王室與宗教當局的合作」和「王室用來收買人民忠誠的石油收益」是支持紹德王室的三大支柱,使其能以絕對專制統治從部落社會轉變、卻未轉型成民族國家的沙烏地阿拉伯,但這三大支柱都正在崩毀。

前兩項支柱源自於紹德(Saud)家族崛起和建國的歷史。紹德家族與激進的瓦哈比派聯盟團結和橫掃阿拉伯半島上部落,但其在阿拉伯的統治卻因為遭到鄂圖曼總督穆罕默德.阿里擊潰以及家族內鬨而數度失敗,直到1932年才由阿布都.阿濟茲(Abdul Aziz bin Al Saud)建立起現今的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開國國王阿布都.阿濟茲(Abdul Aziz bin Al Saud)。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PD)

阿布都.阿濟茲透過金錢收買部落忠誠,運用宗教建立封閉且極度嚴謹的社會秩序,但不吝於鎮壓危及統治的宗教激進派,也與美國簽下石油合約(並於數十年後國有化)換取金錢充實國庫,而王位「兄終弟及」繼承制度也使得王室不再內鬨。

據此,以王室為中心的沙國於焉誕生,王室並以「兩大神聖清真寺之守護者」(Custodian of the Two Holy Mosques)這個具有伊斯蘭精神領袖的名義統治沙烏地,再再強化了統治正當性與合法性,這使使紹德家族能穩固對內統治數十年。

然而數十年來國際局勢的變遷、美國的改革要求、國內宗教激進派的施壓與恐怖攻擊等行動,使得後續沙國政府的政策顯得猶豫不決、前後搖擺。自1979年麥加大清真寺恐怖攻擊後,王室更讓宗教當局掌握教育權力、設置宗教警察,培養出了更多激進派,也使得社會變得如現今我們所見的如此封閉。直到第六任國王阿布都拉(Abdullah bin Abdulaziz Al Saud),這個情況才逐漸改變。

衝擊—反應

然而為何國王突然推動改革?作者指出,看似平靜如一的沙國事實上已走向沉疴重病:王室內部的奢侈、濫用特權與衝突;政府收買伎倆的失效,無法處理危機的無能外顯;過度依賴石油,導致油源逐步枯竭和石油價格下滑帶來經濟和政治困境;全球化和網路資訊發達,讓人們逐漸有能力懷疑王室與宗教權威;宗教的束縛壓抑和教令的自我矛盾,加上可以從網路上看到各種教義解釋,人民不再信賴宗教當局,更以宗教教義反擊宗教當局和王室行為。

社會上新舊世代對未來想像的衝突;年輕人的躁動、不安、求變,渴望尋求更多生活意義,但是社會卻缺乏發洩年輕人精力的娛樂和機會,加上宗教和部落社會習俗的束縛,使得各種脫序行為不斷出現,更使許多人參與激進派的聖戰;王室和人民、人民與人民之間鴻溝般的貧富差距,也因為網路浮上檯面引起不滿。

上一代逼使下一代接受宗教教育和因循守舊,導致新一代無力面對現代社會與全球競爭,對職業選擇眼高手低,而舉國長期以來仰賴政府福利制度,導致對政府的依賴,然而政府未來已無法維持相同的統治方式;全球化挑戰需要釋放人力,然而遠比沙國男性傑出的女性多數卻仍被禁錮於家庭,且開始挑戰傳統尋求走入社會。

上述種種呈現沙國內部充斥不滿與矛盾,而傳統維持統治的三根支柱日益頹圮,所以阿布都拉國王的溫和改革正是希望突破困境,維繫王室生存。但是導致如此情勢、作繭自縛的王室卻因暮氣沉沉、害怕大刀闊斧將得罪高達七千名的王室成員和宗教當局而導致統治崩潰,無法大力改革。加上沙國人民普遍不遵法令,導致改革寸步難行。而人民又因為多數接受宗教教育,無法因應現代社會的工作,也不願接受體力活。作者也強調能力與積極度更高的女性則被宗教所束縛而無法參與各種事務,只能被關在家中虛度人生。這均導致沙國要推展經濟現代化、擺脫石油依賴困境難上加難。

而強敵伊朗也虎視眈眈,儘管沙國花費鉅資軍購,卻仍然無法保護自己,只得仰賴美國保護,沙美關係成為重中之重。但在911事件後,沙美關係猶如走鋼索,王室不得不在維持社會秩序穩定、不得罪宗教當局的情況下,接受美國保護及其條件,並尋求更多盟友。但沙美關係仍是沙國王室生存的必要條件。

走向改革

是故沙國雖仍較中東各國穩定,但是要永續生存必得改革,這正是王室所認識到、許多沙國人民所渴望的,作者也認同這個看法。沙國舉國上下希望走「具有沙烏地阿拉伯特色的現代化」,進行改革,但保有自身獨特性,而非全盤美化。

因此作者在結語委婉提出建言。她認為王室年邁的第二代必須退出,讓年輕的第三代接班以全力推動改革,同時在經濟、政治等各方面更多元化,創造和吸納更多人才加強發展,並立法鞏固過去改革成果。這樣才能鞏固改革果實,逐步改善沙國困境。

由於原書出版於2012年,作者遂在2018年中文版序針對後來六年做了補充。第七任沙爾曼(Salman bin Abdulaziz Al Saud)國王成功排除王室壓力,讓其子沙爾曼(Mohammad bin Salman)繼任王儲,並將無所節制的專制權力交由其推動改革。

第七任沙爾曼(Salman bin Abdulaziz Al Saud)國王成功排除王室壓力,讓其子沙爾曼(Mohammad bin Salman)繼任王儲,並將無所節制的專制權力交由其推動改革。圖左為王儲 Mohammad bin Salman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年輕的沙爾曼王儲將舊有的三根支柱:王室、宗教、石油加以拔除,用他所提出最激進、囊括政治制度、人民心理經濟結構、社會秩序各方面的全面性改革「願景2030」加以取代,化解沙國的全面性危機,維護紹德王室的生存。對外,沙爾曼王儲也做出開明改革派的樣貌,吸引西方支持。作者指出改革必然遭遇到來自既得利益者的王室成員、宗教當局、因循守舊的社會等各方面反撲,因此她認為美國等國家應該協助沙爾曼王儲。

然而,年輕的王儲現今因為謀殺案,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在這場案件中,除了土耳其對沙國的政治角力外,由於哈紹吉過往與王室的親密關係,或許也內含了沙國內部阻擋改革的保守勢力對王儲推動強力改革的反撲。這次事件發展至今,確實導致了王儲的地位遭到動搖。(可進一步參考轉角國際張鎮宏之報導。)

與此同時,王儲的行為讓我們再度見證一件事:沒有節制的絕對權力是如何的可怕。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是王儲個人的問題,才做出如此殘忍、破壞改革進程的事件,然而綜觀歷史,這種毫無制衡制度的絕對權力及其環境培養出來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變成如此,做出這種殘忍的事。或許政治權力的節制、制衡與對人命的尊重,也是沙國長遠改革所需要面對的重要環節。

透過媒體,身在臺灣的我們也能緊追著這場謀殺案的最新進展。這場謀殺案,或許牽動著沙烏地阿拉伯未來的交叉點,而要了解這場謀殺案可能帶給沙烏地阿拉伯的影響,就必須認識這個國度的過去和現今的困境,豪斯女士這本《中東心臟: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民、宗教,歷史與未來》,就是一本值得推薦閱讀的極好入門書。

作者為逃離歷史系的歷史愛好者,喜歡買書看書,也寫作書評和歷史普及文章,並開有相關粉絲頁與medium。書籍與時事分享粉絲頁「黎胖」。個人文章網站medium「不是在買書,就是在去買書的路上」。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