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於說故事的台灣媒體

羅慧雯
296 人閱讀

九合一選舉已進入倒數計時階段,這次選舉中主流媒體偏頗的狀況堪稱史上最嚴重,連美國警告台灣選舉被中共介入的新聞,都被電視台以「有高度爭議為由」下架。與此同時,中共代理人在美國、澳洲等國的滲透狀況受到全球媒體關注,最應注意中共戰略的台灣媒體反而刻意忽略全球局勢,部分媒體甚至大力吹捧特定候選人。有熱心網友統計台灣媒體在選舉期間的偏頗狀況,光是中天新聞台在11月14日當天有紀錄的5小時節目長度中,與韓國瑜有關而且內容正面的片段就佔了長達3小時11分(比例超過6成),其餘時間不是進廣告就是少量報導其他新聞。就報導的量而言,說韓國瑜是這兩個月來的新聞焦點第一名準沒錯。

被TVBS下架的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專訪。

網友統計台灣媒體在選舉期間的偏頗狀況,光是中天新聞台在11月14日當天有紀錄的5小時節目長度中,與韓國瑜有關而且內容正面的片段就佔了長達3小時11分(比例超過6成)。

有人為媒體偏頗的報導辯護,說擅長表演的韓國瑜確實具有新聞價值。然而選舉新聞的處理應秉持公正公平原則是基本的新聞ABC,電視台偏頗的韓流報導已明顯違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49條第3項「廣播電視事業從事選舉或罷免相關議題之論政、新聞報導或邀請候選人、提議人之領銜人或被罷免人參加節目,應為公正、公平之處理,不得為無正當理由之差別待遇。 」

要剖析媒體塑造的韓流現象,光從前述的新聞報導比例懸殊這點還不足以說明。新聞論壇節目在這場媒體造神運動中的角色也不容忽視。這類型節目以探討時事為主,由於節目天天都播,需要有固定來賓參與討論,因而創造出一種特定行業-「名嘴」,由一群固定的「資深媒體人」或學者專家擔任新聞評論員。透過名嘴的表演,挑起閱聽人的情緒反應,刺激收視率。根據台灣的學術研究,這類型節目多是政黨政治的延伸,多以偏頗、衝突、對立的方式表現政治議題;主持人、來賓明顯有政黨傾向。然而,立場偏頗固然是政論節目的主要問題,但名嘴之所以成為名嘴,是因其將新聞事件戲劇化的能耐,這更是問題所在。

90年代以來西方新聞學的發展主要在強調說故事的力量,但仍重視新聞的本質在於傳遞真相。主張在資訊正確的前提下,用「說故事的方式」來感染閱聽人,提高閱聽人的涉入程度。例如新聞學者 Craig 即提出新聞報導可提供更多的情境資訊、場景、奇聞軼事等元素來吸引閱聽人。其後的學者更建議新聞呈現要符合多媒體的趨勢,以更多的媒材來豐富新聞報導,才能說好故事。

我們若以新聞學理論來觀察護唇膏事件(中天名嘴在新聞論壇節目中指出,韓國瑜參加高雄市長候選人電視辯論時,因三立電視台梳化擦護唇膏導致其不舒服),可明顯看到基本的故事元素如何被新聞論壇節目操弄。

三立電視台主辦之高雄市長候選人電視辯論會,遭名嘴謝寒冰於中天電視《新聞龍捲風》中指稱韓國瑜因梳化所塗護唇膏導致喉嚨不適,表現失利。圖片來源:華視新聞 YouTube 頻道。

場景是電視辯論會、韓國瑜和梳化是人物、而看似奇聞軼事(中天電視台名嘴稱之為「花絮」)的「擦護唇膏」則是個「陰謀」(護唇膏導致韓國瑜不舒服)。

在主辦辯論會的三立電視台說要對名嘴的不實言論提告後,名嘴理直氣壯的說,他只不過是告訴大家一些「周邊花絮」,也沒說這跟辯論結果有關係。其實問題根本不在三立電視台是否幫韓國瑜擦了護唇膏,當故事被名嘴以「花絮」的樣貌說出,那陰謀論就具備發酵的條件了。花絮其實就是新聞論壇節目慣用的編故事敘事結構中的關鍵字。因為是花絮,就不需講清楚,因此給予閱聽人更多想像空間與網路鄉民的腦補素材:護唇膏有陰謀、韓國瑜是個直率且對人無防備的好人……。

說故事的力量有多大,媒體人都知道,但新聞倫理要求的是用故事呈現背後的真實,而不是用造假資訊來編故事,讓新聞遠離事實。在此同時,台灣還是有一群人以有限的資源,不用說故事而是用純粹的事實來說話。雖然內容有點枯燥,但卻是新聞的本份。例如網路媒體「沃草」推出「即時Fact Check」的創新實驗,在市長辯論會網路直播的同時,即時查核政治人物在辯論會中的言論是否符合事實。目前已針對今年11/10公視舉辦的台北市長辯論會、11/12公辦新北市長辯論會、11/19三立舉辦的高雄市長辯論會,進行三次實驗。沃草團隊說明之所以要做「即時」的事實查核原因在於,「以目前資訊快速傳遞及海量產出的時代,一個錯誤的資訊傳遞出去之後,即使事後以更多篇新聞澄清,也不一定能導正民眾對錯誤訊息的印象。」

沃草針對台北市長辯論會進行即時 Fact Check。圖片來源:沃草提供。

肯定沃草的同時也必須改革台灣媒體,新聞媒體本來就應負有新聞報導的查核責任,在台灣竟然要由第三方機構來執行。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共同成立的「事實查核中心」、沃草的「Fact Chek」都是在彌補主流媒體喪失的功能。改革的當務之急,是在過度沉迷於「好故事才有力量」的媒體生態中,讓枯燥的純粹事實報導再度成為新聞的典範,因為這是被台灣媒體遺棄已久的基本價值。

作者國中時綽號為費雯,大學念台大經濟系,研究所念新聞,於日本京都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公共電視研究員,現在在傳播學院教書。關注各國影視產業發展,也喜愛追劇以及考察各種庶民史,相信數位時代中仍存在著具支配力的媒體,因此需要公民持續監督。

留言評論
羅慧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