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都是單純的壞人:反同運動的情緒糾結與可能出路

李佳玟
177 人閱讀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自從幾個星期前,我在家族 line 群組內跟某個親戚爭論反同婚與同志教育公投案之後,我就再也沒針對這個議題說過什麼了,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

有人總說社群媒體到最後只會留下同溫層的人,但 line 群組很容易是同溫層的例外。畢竟 line 群組的組成常常不是基於理念,而是因為血緣、同窗,或是小孩幸也不幸地讀同一個班級。在這樣的群組裡,倘若有人丟出有爭議的圖片或是文章連結,開起有爭議的話題,就很容易引發群組內的爭論,最後常以有人退出收場。

幾年前我就因為爭論同婚退出了大學同學的 line 群組,家族群組很難退出,多數人又把爭論當作衝突,衝突當作壞事。約莫是因為這個緣故,我的家族群組就再也沒有人討論過公投。我很清楚我沒說服我的親戚,那番爭論說不定還更堅定了他對於反同公投案的支持。

該怎麼做呢?該怎樣才能達到說服與溝通的效果呢?我不斷在想。

反同文宣裡充滿了各種錯誤資訊,包括「性別教育裡教授同志,小孩就可能因為覺得同志很時髦,因此變成同志。」那麼,提供正確資訊應該就可以釐清了吧?總可以解釋在國中小學這個最容易霸凌別人的階段,提升對於同志的認識,打開性別刻板印象,才能避免產生性(性別氣質)的霸凌,這跟想要把小孩教成同志,一點關係也沒有。

反同文宣裡充滿了各種錯誤資訊。

我身邊有不少人,面對對手強大的經濟實力與動員能力,認真地做了不少清楚易懂的澄清文。只是,反對訊息如海嘯一般襲來,想要一一釐清很費力氣,大家卻不見得有耐性聽。

不過即便能夠對外送出正確的資訊,資訊如何被解讀卻是另外一個大問題。觀念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樣。譬如同志遊行裡的各種裝扮,有人覺得是一種束縛的解放,是多元文化的展現,但對另一邊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對他人的不尊重,是道德秩序的大崩潰。反對的背後,有濃濃的憤怒、恐懼與焦慮。我還記得我的親戚爭論過程中傳來同志遊行的照片,怒問:「這種打扮有在尊重別人嗎?」他是真的生氣。

前些日子,跟教過的學生吃飯,她同樣提到在家族群組上跟某個親戚就同婚公投有所爭論。她的親戚痛批同婚是同志要求享受特權,抱怨自己遭受各種歧視歹運,丈夫對她很壞就算了,法律與法官也對她不公平,因此對於同志的憤恨與焦慮其實夾雜了個人的挫折,參雜著對於司法體制的不滿,甚至是對於社會的憤恨。

以前我以為這種挫折只會在犯罪者身上發洩(所以近年來嚴刑峻法受到高度支持),但看來同志與同運成為另一個發洩的對象。這說明了為何各種滑坡論證會在反同運動中出現。反同的人相信,同志是這世界敗壞的第一步,是良善道德秩序的缺口,非得堵住這個缺口,否則這世界即將崩潰。

一旦議題又涉及孩子,涉及國中小教育,那更是難以說理。家長對於下一代的未來已經充滿了無力感了,要透過教育產生階級流動似乎不再樂觀。家長們不再能確定教育能給小孩什麼,但至少必須盡力防堵「小孩被教壞教歪」。在這樣的心境下,想不到也顧不到禁止在國中小教導認識同志這種想法,本身對於同志就是一種歧視。反同的人真心地認為,如果這世界已經難以避免與同志共存,起碼在國中小校園必須維持「純淨空間」。還不夠成熟的小孩,不能不被保護。

一旦議題又涉及孩子,涉及國中小教育,那更是難以說理。圖片來源:enixii@維基共享資源(CC BY2.0)。

同志運動因此面對的,其實不只是對於同志的歧視而已,毋寧是許多人對於各種變動的疑慮,對於這個世界的無力與挫折。不少反對同婚與同志教育的人其實不認為自己是守舊的人,而是面對著世界的變動,個人處境的不安,在不斷被推著向前而,可能沈淪飄散的時候,想要守住一個重要的價值,建立一個不致於讓道德秩序全面潰堤的防線。

對於這樣的人,澄清錯誤訊息,減少誤解,降低不安,應該會有幫助,只是前提是對方有意願聽。資訊的選擇與解讀,情緒其實佔了頗為重要的部分,理智與情感從來不是二分。同志運動者其實早就理解到這一點,近年來的同志運動,生命經驗故事的訴說,譬如畢安生老師無法跟伴侶結婚的悲劇,或是國中小欠缺同志教育,因而有葉永鋕玫瑰少年的悲劇,是一個重要的運動策略。這些故事是好些異性戀者被感動而加入同運,支持同志教育的原因。換言之,面對反同者的恐懼與不安,同志運動想要提供其他的情緒作為應對,那是同志伴侶間與一般人一樣的真摯愛情,以及不同性傾向與性別氣質面臨歧視與打壓的痛苦。

不過我隱隱覺得這樣還是有些不足,這些故事要進到心裡,要能讓反同者先把自己的焦慮與不安放一邊去,還必須是同志被異性戀者當作是「我們」來看待。否則,「他們」被霸凌,「他們」得不到幸福與我何干?所有的痛苦是「他們」自己選擇錯的路,施主回頭是岸!!

讓異性戀與同性戀變成「我們」,可能的策略之一是,讓更多的同志被看見,讓同志不只是現身在演藝界或是藝文圈。偶像或許可以召喚一些人,但也同時拉開同志與一般人的距離。倘若有更多的人意識到,原來有這麼多的同志在自己的身邊,發現原來同志其實跟多數的異性戀者一樣平凡(如果這樣講不會讓性取向變得僵固的話),或許我們就不會把同志當作「妖魔鬼怪」。

一旦同志是身邊的朋友或家人了,我們就會看到並且在乎,那些把同志當作「妖魔鬼怪」的講法是多麼傷人。在美國也有研究發現,同志的現身,特別是最高法院法官發現原來自己的助理有些是同志,會對法官的判決會有影響。

上述做法其實有些同志運動者早就在實踐。這次公投之前,面對反同團體對於同志的攻擊,一些以往不曾以同志身分現身的人,在公投前夕紛紛出櫃,捍衛同志的平等公民權。只是,面對大環境的敵意,每個人有自己的生命處境要面對,同志運動者很難去呼籲其他的同志出櫃,讓更多的同志被看見。

因此,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異性戀的人必須思考,倘若同志約佔台灣人口的百分之五,也就是說二十人當中至少有一人是同志,如果到現在我們沒有半個同志朋友,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只以理所當然的異性戀主流性傾向去看這個世界?還是我們的某些態度讓身邊的同志朋友不敢向我們傾訴?

十一月二十四日的公投已經告訴我們,台灣有三百三十八萬的人支持婚姻平權,三百五十萬的人支持同志教育,裡頭應該有相當多的異性戀者。這些支持平權的人(直同志們)是不是該認真地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要怎樣做,才能鼓勵更多的同志願意對外現身,願意被其他人看到?如果社會的進步不能總是建立在弱勢者的勇敢與痛苦,支持平權的異性戀者該怎樣做,才能幫助那些對於同志陌生而排斥的反同人士打開心胸,一起建立一個想像共同體?更進一步地,支持平權的異性戀者可以怎樣做,才能讓所有的人一起面對變動社會的不安與焦慮,而不會把無法解決的挫折灌注到同志身上?

公投已經結束,公投的結果讓同運感到挫折,但我懷疑,反同者的焦慮會因為公投的勝利而解決。除了焦慮本來就不只關於同志,由於同志已經是難以否認的存在,反同者想要為國中小學生建構的溫室,其實本來就不可能實現。

不過跟我的同溫層不太一樣的是,我其實不覺得多數的反同者是故意或是惡意地去歧視別人。韓國文學評論家申亨撤曾說:「人們相信別人都是單純的壞人,而自己則是複雜的好人。」或許可以被用來描述我所認識的一些反同者,那些在家族群組中無法說服的親人。如果反同運動糾結著這麼多複雜的情緒,解方顯然不會只是宣傳正確理念而已。同運路漫漫,這一題會很可能跟廢死一樣,各種辯論將會是一個社會跟自己對話的過程。

作者為成功大學法律教授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