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的接棒賽跑:為前輩與後輩奉獻一生的林瑞明

王昭文
300 人閱讀

林瑞明教授。圖片來源:王昭文提供。

2018年11月26日,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和公投後兩天,林瑞明教授在家中頹然昏厥離世。從24日選舉開票的晚上到11月25日夜,他轉發了190則臉書訊息,許多都和選舉有關。顯然這次選舉的結果讓他焦慮憂心,不顧自己遭腎病和高血壓長年折磨的身體,急著想了解這新的局面。

1950年出生的林瑞明,幾乎一輩子都在台南生活。台南市立中學、台南一中到成功大學,只有高三轉學台北建國中學、研究所讀台大歷史系,短暫離開台南。他在成功大學歷史系任教,從講師到教授,桃李滿天下。雖然一路讀歷史、教歷史,真正所愛是文學,一輩子寫詩不輟,廣為人知的另一個身分是詩人林梵。從研究所時代他就結合史學訓練和對文學的熱愛,展開台灣文學史的探索。

林瑞明以筆名林梵投稿於《人間副刊》的詩作〈母與子〉。圖片來源:王昭文提供。

就讀台大歷史研究所近代史組時,他去聽楊雲萍教授的課,聽這位經常「跑野馬」(上課時會講到離題很遠)的教授怎樣解構《台灣通史》,分析史學著作所引用的材料來源、閱讀原典的重要性。課餘師生常一起聊文學。楊雲萍也是詩人,在日治時期已很有名氣。楊雲萍對台灣文學有一份自信驕傲,常說:「台灣文學裡面有一些中國文學所沒有的東西,特別是用日文創作的那個階段哩,有很多了不起的智慧。」

研究所時代林瑞明除了在課堂上與前輩作家楊雲萍的交流,還抱著極大的嚮往親近楊逵,跑到東海花園和楊逵住了一年,將對楊逵的了解寫成《楊逵畫像》一書。集社會運動家和文學家於一身的楊逵,從綠島的政治牢歸家後,在大肚山荒涼的山坡地開闢「東海花園」,勉力維持生活。1970年代,楊逵的作品〈壓不扁的玫瑰花〉選入中學國文課本,老作家重新受到重視,左右統獨各路懷抱理想的人物都跑來找他。林瑞明也透過這樣機緣,認識了不少文學界、政治界的朋友,近身觀察促成黨外運動崛起、台灣走向自由化的幾股力量。

其實從中學時代,林瑞明就很像現在的文青+憤青,熱愛電影、古典音樂、文學,另一方面又關心國家大事。文藝興趣帶來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對學校灌輸的教育內容無法全盤接受。在台南市的書店自由探索,他走進世界文學花園,同時發現了台灣對自己的意義。

年輕時的林瑞明教授。圖片來源:王昭文提供。

在台灣開始要掙脫威權統治的年代,他沒有選擇當時大多數知識青年追求的留學喝洋墨水鍍金,甚至也沒有留在首善之都台北鍍銀,而是回到家鄉,開始深掘台灣文化的瑰寶,整理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成果。1979年當兵期間他協助編纂遠景的「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做出〈日據時期台灣小說年表〉;1980年他正式在成大任教,展開賴和研究。

現在的人可能很難想像當時台灣文學研究要受到學術圈的肯定是多麼困難!林瑞明的賴和研究論文,歷經波折才得以在學報上發表,除了台灣文學不受肯定之外,還因為賴和左傾的立場,飽受白色恐怖荼毒的學界視為禁忌。教學方面,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下,1988年不得不用「近現代中國文學史」這樣的課程名稱來掩護台灣文學史,直到1989年才得以正名。

楊逵、賴和的精神,透過林瑞明的研究與教學,傳遞給更年輕的一輩。好像一場接力賽,林瑞明接下前輩作家熱愛鄉土自由、反抗威權壓迫的棒子,努力跑啊跑,如楊逵所說的「能源在我身,能源在我心」,不管外界的情勢如何,就是向前跑,要把棒子再交下去。

圖片來源:王昭文提供。

雖然教過的學生很多,但他沒有豎門立派。不管什麼人,只要有興趣研究台灣文學,他都會盡力支持,大方出借資料。對有能力創作文學的,更是不斷加以鼓勵。

2000年成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成立,2003年國家台灣文學館在台南成立,都有林瑞明努力的痕跡,是他和朋友們長期努力的成果。他盡力跑了他的那一棒。但是近年他也為台灣文學的碩士、博士工作難覓而憂心難過。過去的意識形態仍對社會大眾有強大支配力,民主進步路坎坷。

從少年時代就很關心國事的林瑞明,當了老師後繼續熱血,關心異議性社團,經常站出來保護學生。1990年野百合學運時,他是極少數陪學生在廣場度過好幾天的老師。也在他的堅持下,成大校史《世紀回眸》收錄了有關學生運動的記載。

退休前他印了一張名片:「陽春教授林瑞明」,是自嘲,也抗議學界趨炎附勢、熱中頭銜和名利。像他所努力認識的賴和、楊逵,還有他親近敬佩的葉石濤、葉笛,堅持信念,默默在角落中,忍受寂寞與窮乏,為建設台灣人的心靈、打造台灣文化的基礎,奉獻一生。

作者是歷史學徒,漫遊者,林瑞明最不成材的學生。

留言評論
王昭文
Latest posts by 王昭文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