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卻模糊的台灣選舉:我們該如何面對外界視角?

楊虔豪
81 人閱讀

地方選舉與公投結束,投票並看完結果後,從台灣返回南韓工作。一進首爾的外媒支援中心辦公室,眾家外媒駐韓記者一看到我,紛紛對投票結果感到意外。

「你知道嗎?中國那裡看到台灣選舉結果,都超開心的說。」一位剛從北京出差回來的一家歐洲大報的記者說道。

一名「阿公級」美國資深記者則驚恐反應:「天啊,怎麼會這樣,所以台灣民眾是選擇要與中國統一了嗎?兩年前不是才選擇要跟中國保持距離的嗎?台灣還好嗎?」

「感覺好像中國贏了什麼一樣…才短短兩年前,我看到台灣還是充滿希望的說,我不知道該如何看待這樣的選舉結果…」一位曾在2016年來台採訪總統大選,對當年躍動的台灣社會印象深刻的美國大報記者接著講道。

這名美國記者原本選前還在規劃赴台採訪地方選舉與公投的專題報導,選前幾週還為進一步了解台灣政治盤勢與同婚、東奧正名參賽與核電案等公投,而不斷做功課,卻因在南韓還有證件問題沒處理完,最後關頭取消計畫,選擇留在首爾觀察結果。

他向我打趣說道,還好最後沒跟紐約主管反映要做這個題目,因為24號晚間看到開票,讓他傻眼到完全不知如何解釋這樣的選舉結果,這已完全超出他的能力範圍。

一位美國記者向我表示,還好最後沒跟紐約主管反映要做這個題目,因為24號晚間看到開票,讓他傻眼到完全不知如何解釋這樣的選舉結果,這已完全超出他的能力範圍。圖為公投/選舉結果公佈後,失望的平權支持者。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事實上,不是只有對這些外國記者,要如何在選舉結束後短短一兩天內分析這樣的局面,相信不少台灣記者應該也是一個頭兩個大;若沒有團隊運作,單靠一兩個人要把種種問題都解釋清楚,實在非常困難,遑論通常只有單兵應戰、而且經常是連中文都不太通曉的外媒記者。

這幾年的台灣,帶給太多外國人士與記者同業濃厚的「自由」、「開放」與「進步」的形象,但外媒對這兩年左右台灣各階層的改革政策推動過程,與牽動地方資源分配與民意走向的地方派系、樁腳的理解,所知甚少,並未太注重這些要素在選舉期間發揮的影響力,票一開出來,當然就令他們覺得衝擊。

而選後,南韓報紙,對台灣選舉報導的內容,也相當詭異。幾家大報紛紛下標,這次選舉結果,顯示台灣主流民意「棄台獨而選擇一中」,或是「棄台獨而選擇發展經濟」。

保守派的三大日報與三大財經報紙,更是在核電公投上大做文章,紛紛發表長篇報導與社論,以台灣民意選擇延後核電廠使用年限的公投結果,藉機批判文在寅總統的脫核政策,拿出來說嘴的,還是去年連台電高層都已說明,與啟動核電與否毫無關聯的8月大停電。

而報導與評論一出,因崔順實干政案而不振至今的南韓保守派最大在野黨─自由韓國黨,也跟進猛烈批評文在寅政府,要求廢止脫核電,甚至揚言要學台灣交付公投。

這次選舉,除了原本在台北就設有特約記者的韓聯社外,沒有一家韓媒派員採訪,而幾乎都是由北京特派員或首爾記者坐鎮處理。

選前沒來台灣進一步了解地方生態和民心反撲的理由,連地方選舉與公投辯論會也沒看過,各家韓媒就開始汲汲營營地要把台灣選舉拿來當作國內政治鬥爭的工具。

而一向對中國的擴張甚為敏感,在外交上持親美立場的保守派大報,對選舉結果也只是二分化的處理─只要民進黨勝選就是民眾親台獨,國民黨勝選就是輿論希望走向統一。

立場親美的保守派大報,省略複雜的社會內部要素,認為只要民進黨勝選就是民眾親台獨,國民黨勝選就是輿論希望走向統一。圖為選舉結束後在韓國瑜總部前觀看開票的民眾。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複雜的社會要素省略不碰,對夾在中美之間的台灣地位和國內政治走勢也沒太多著墨,最後就出現這種脫脈絡與跳針的分析,而南韓讀者通常看了也是一知半解。

在上週南韓發行量最大週刊《時事IN》的選舉分析文中,我提及了蔡英文政府過去推動的一例一休缺乏完善配套,引發勞資雙方的不滿;年金改革雖然獲得民意正面評價,卻引發軍公教團體動員對民進黨政府的反擊,而同婚釋憲也讓基督教團體積極動員展開反對運動。

對一例一休不滿的民眾、對年改不滿的軍公教、對同婚釋憲通過不滿的基督教團體,對民進黨的憤怒之處不同,卻在情緒上存在交集,聯合傳統地方水農漁會,從社群到追求收視率的親中媒體和國民黨一同集體反撲。

而總統大選前公開力挺婚姻平權的蔡總統,選後卻選擇迴避,讓年輕階層失望,流失部分票源,又在民進黨輕敵與對公投不願表態下,造就此番選舉結果。

只可惜,礙於篇幅和南韓對台灣長期的理解不足,包括地方派系、媒體操作,和這次選舉當中的民粹等元素,我也難以只用短短兩頁的篇幅全部道盡,若媒體沒長期蹲點,定期花時間讓海外讀者一步一步了解台灣局勢,短時間內把龐大的內容量塞給讀者了解,其實相當困難。

這次選舉與公投,東奧正名與核食公投是日媒的報導焦點,甚至影響到台灣參與由日本主導的CPTPP;而核電公投成為韓媒和政界炒作的對象,應該也是台灣社會始料未及。

錯綜複雜的台灣選舉與日後局勢走向,國際媒體若不長期蹲點,很難對讀者清楚交代;而國內主流媒體,也需更細緻地了解內外客觀條件與檢驗政見內容,讓選民思辨思辨並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價值判斷,如此才不會讓國際上誤判,導致到頭來必須耗費更多時間成本解釋,而阻礙前途。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

留言評論
楊虔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