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及時間感凝縮對當代工人的工作型態、企業的商業模式、國家的產業政策以及國際的分工與貿易形成挑戰,本文將繼續討論是否對於政治與社會運動也有同樣的影響。
1995年全世界有0.6%的人享有網路,今天有55%。當時認為網路可以使得中小企業也可以突破國界藩籬銷售貨物,打破大企業的壟斷;網路可以使得偏鄉地區的小朋友接受世界一流的網上教育課程,打破城鄉差距;網路上人人皆可抒發己見,打破政府與傳統媒體的資訊壟斷,使得世界更加平等與民主。
理想的豐滿總是不敵現實的殘酷,事實是早期電子商務無需繳稅,實體銷售不僅要負擔龐大的營運成本還需多繳稅,許多實體企業因此紛紛倒閉,反而培養出像是Amazon與阿里巴巴等更具壟斷性的企業——1995年前15大網路企業的總市值是168億美元,2017年則迅速增加至3.6兆美元;受益於線上課程最多的並非經濟劣勢的偏鄉兒童,而是都市的中上階級,不僅僅是因為寬頻網路速度的差異,而是因為良好教師與受過教育父母的陪伴,才是線上教育的重要成功因素,外語能力更是經濟劣勢階級所無法彌補的差距,網上教育反而在許多國家增加教育不平等;而中國的數位專制與網路擴大的貧富差距,更打破平等與民主未來的許諾。
儘管現實的發展幾乎否定了所有對於網路烏托邦的幻想,人們對於網路民主化所帶來的新政治或是新社會運動的信心依舊有增無減,今年七月在舊金山灣的抗議活動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天陽光斑斕下一艘名為 Alcatraz Prison Transport 的船緩緩駛過港灣,船上聳立高達33英呎的巨型川普人像氣球,只是他被做成小雞貌並穿上囚衣,目的在抗議川普稅務不清。令人驚訝的是這場運動的發起人Anne Pruett,不過是年僅25歲在大學修生物學、在實驗室工作的一般民眾,在此之前她從未組織過類似的抗議活動,僅僅依賴網路上的號召就發動了近年舊金山最大的抗議川普運動。
不必依賴社運組織,素人短時間內便可以動員眾多群眾抗議,若無網路無遠弗屆壓縮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萬無成功之理。更著名的是台灣同樣由素人發動的洪仲丘事件,進而造成後來的太陽花運動,改變了台灣的政治軌跡,更是過去所不可想像的,也激發了許多對於政治與社會運動的討論。
從洪仲丘事件、太陽花運動、阿拉伯之春到抗議川普,許多人對此發展感到興奮不已,雖然對經濟平等烏托邦的許諾不過是滿紙荒唐言,但是政治與社會運動則帶來一絲曙光,不僅能夠對政黨施壓形成新政治,甚至能夠對企業施壓要求重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促進社會平等。不幸的是,這種期待大多是錯誤的,因為這些觀察大多犯了生存者偏差,也就是只觀察成功的運動,而忽略了失敗的運動。全面觀察將會發現,時間感凝縮導致看似越民主、越具有可問責性的體制,反而在人民要求有能的組織下,變得更加失能與喪失問責性。
過去習慣將社會運動的發生解釋為人民對於政府或企業產生不滿,例如貧富差距過大導致經濟成長的果實無法全民共享,社運組織與人際間的網絡關係形成動員的結構,這時一旦因為某個事件產生機會,便可能由社運組織發動、支持者響應而產生社會運動。
無所不在的網路與資訊設備曾經使得人們相信,當各種資訊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在網路上高速傳播,以極低的成本彼此溝通,民眾無需仰賴媒體控制資訊,擁有比過去更多的即時資訊,也毋需依賴社運團體中介運動,而得以直接與政治人物、企業或是彼此互動,資訊權力的民主化與公開透明,高速交換的資訊降低民眾集體行動的成本,使得民眾擁有比過去更多直接影響政治或經濟組織的管道,政治人物與企業必須立刻回應民眾的需求,否則便會成為眾矢之的,這種快速運轉的體制比過去更具有問責性。
2007年情人節發生在美國廉航JetBlue的故事足為所有組織警戒。當天JetBlue一架由美國紐約飛往墨西哥坎昆的班機因為突如其來的冰風暴而被迫在停機坪上動彈不得,JetBlue花了9小時才開始除冰(部分原因是修復工具同樣冰凍),這9小時的耽擱打亂了JetBlue所有航班規劃,1700個航班遭到取消,更糟的是JetBlue因為公司IT系統的問題,而無法及時對所有地勤與空服人員重新排班。
憤怒很快從前往坎昆度假的情人節班機擴散開來,極短的時間內,推特與臉書充滿對JetBlue負面的評價,各種新仇舊恨與謠言以極快的速度在網路上傳播,如滾雪球般持續數日,JetBlue集所有惡評於一身,聲勢之巨大使得JetBlue不得不在次週取消了近四分之一的航班。
2007年美國廉價航空 jetBlue 因班機被冰風暴所阻造成排班大亂,旅客憤怒的批評在社群媒體上蔓延。令這間原本以服務與信譽著稱的公司形象大受打擊。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諷刺的是,在此事件之前,JetBlue素來以服務與信譽著稱,美國《商業周刊》本來已經準備好報導JetBlue是美國服務最佳的四家企業之一的封面故事,也因此緊急撤下以Nordstrom取而代之。JetBlue的創辦人兼CEO David Neeleman公開致歉但仍遭到董事會撤職。
隔(2008)年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運送過程中損壞了一位年輕人David Carroll價值3500美元的吉他,經過九個月與航空公司協商仍無法獲得滿意的賠償,他在YouTube上載了「聯合摔壞吉他」(United Breaks Guitars)的MV控訴聯合航空,不到一個月內就有超過500萬次瀏覽,這在2008年是很驚人的數字(目前是1850萬次瀏覽),聯合航空緊急連絡Carroll處理此事,但為時已晚。
既然如此,為什麼說多數的新政治與新社會運動無法實現?這要從時間感與人類理性的限制說起。
中世紀最出名的傳染病是發生於1348年到1350年之間的黑死病,短短兩年間,歐洲因病死亡超過3500萬人,平均每天大約死亡5萬人。2009至2010年一年之間,美國共有6千萬人感染H1N1病毒,大約每天15萬人。同年P&G為了推廣Old Spice品牌,在YouTube上載僅有30秒的廣告The Man Your Man Could Smell Like,一天就達到1500萬次瀏覽量,時間感的凝縮與網路的擴散速度相輔相成。
當我們以為網路的民主化賦予人民前所未有的能力時,卻忽略了兩件事情:第一,大量而且迅速湧現的資訊,超過多數人大腦能夠處理的上限。第二,當故事不斷強調賦權人民的偉大時,站在對立面的政治或經濟組織的角色被忽略了。
人民賦權的原因之一來自除去媒體或專家學者等專業守門人的角色,由人民直接接觸大量的資訊,並且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消化與判斷。結果是不斷湧進龐雜而且大量的資訊造成資訊過載,現在每個人必須自己花更多時間與精力判斷新聞的正確與真實性,結果是如Daniel Kahneman所說人會縮減自己的注意力範疇,忽略周邊環境的訊息,並且尋求簡化之道,例如依賴某些比較實際的捷徑(heuristics)以及減少資訊量。
例如本次大選過後,部分綠營民眾覺得為父母等長輩在Line的各種長輩圖的假資訊所累,所以紛紛製作各種同樣醜陋的「長輩圖」以圖消減假資訊的影響。但事實上如果長輩覺得資訊過載的話,會相信「長輩圖」的長輩,並不會根據貝氏決策法則因為新資訊而調整信念,而會因為更多資訊加諸於原來已經資訊過載的認知系統,更會轉向依賴已知的信念,在未曾解決資訊過載的情形下,正確資訊——無論是以長輩圖或是其他方式呈現——都不會獲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