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投票給楊華美--如何成功翻轉2018年花蓮縣議員的地方選舉

楊華美
156 人閱讀

參政新力專題No. 2】

2014年,我和幾個公民團體及在地關心政治與花蓮發展的青年,討論透過參與選舉作為政治實踐的行動,期待在選舉過程傳達對政治的想像,進行擾動。

花蓮市。chyang@數位島嶼(CC BY-NC-SA 3.0 TW)

同年9月,我放下手邊工作,以無黨社工身分參與花蓮縣議員選舉,當年初試啼聲,摸索適合花蓮的選戰模式,我們雖以網路為主攻,但傳統選戰方式沒鬆過手,最終獲得2378票以100多票之差,成為落選頭,讓花蓮政壇及媒體相當震撼,後設來看,2014年的經驗對我們來說是迎向2018年成功的前哨戰。

花蓮地方政治環境封閉、選舉文化非常傳統,當前政治生態,就以所謂的政黨政治與府會關係並不正常存在,且無疑是十分薄弱、完全走調的。

首先,就政黨政治而言,花蓮並無明顯的反對黨,議會只有極少數議員敢抗衡、認真監督縣府作為,無論是哪一個黨團都從未針對任何議題合作、強力抨擊縣府施政或指出縣府錯誤,就連聯合召開記者會都沒有,甚至還有同志扯後腿的狀況發生,所以在強勢縣長主政下,雖然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施政作為,卻始終能輕鬆通過議會這關。花蓮基本上可說只有家族政治、派系政治。

就府會關係而言,在強勢縣長施以各種手段下,監督者自廢各種武功,遑論監督,縣府運作的各種要求,議會都照單全收,例如:施政總質詢12個半天改成6個全天。無怪花蓮新聞記者感嘆議會淪為縣府議事科──連局處都不如。議員俯首聽命的原因錯綜複雜,但無非受制於權勢或受惑於資源,還有選票考量──畢竟花蓮藍遠大於綠,而縣長又號稱正藍軍且囊括驚人數量選票,聽命的樁腳、能影響的各種公、私團體不可計數。

縣府運作的各種要求,議會都照單全收,例如:施政總質詢12個半天改成6個全天。無怪花蓮新聞記者感嘆議會淪為縣府議事科──連局處都不如。圖片來源:勤岸@維基共享資源(CC BY-SA 3.0)。

以我參與兩次選舉的觀察,選賢與能占投票考量的比重極小。政治家族、賄選、各種關係、曾受小惠才是影響投票行為的主力。其中政治家族靠兩三代政治工作者累積人脈、累積服務案件,取得選舉時的有利起跑位置。賄選則遍及各層級選舉,關鍵人物為不同等級的大小樁腳,耕耘愈久的政治人物或家族,有愈多的買票管道,樁腳也知道要跟誰買報酬率較高、安全,候選人因此有較低的被抓風險。

各種關係則為普遍現象,同個團體、同鄉、同族、同宗、同姓、家人會互相影響投票行為。曾受小惠即誤認政府施政為主政者施恩惠的一群,兒女享受免費營養午餐、曾領過米、沙拉油,都是投票考量;當然,某人來參加過婚禮、喪禮也會列入考慮。

在過去的花蓮,「民主選舉」只剩選舉,民主在錢、權發威下蒙塵,人民則被非理性綁架。而「公民參與」更只剩少數公民的參與,政治人物的政見沒有被考核是否實現,久而久之,它變成一種形式、一個過場,政治人物隨便提,選民不重視。民主政治的荒謬劇一再上演,伊於胡底?

2018年,決定再次以無黨社工身分參選花蓮縣議員。這次的選舉結果獲得極大勝利,拿下4092票,在花蓮縣第一選區17位參選人當中排名第4高票。在花蓮,所謂「真正」無黨參選(不是脫黨、開除黨籍那種),通常只能獲得幾百票,這樣的結果,真實展現公民力量的集結,因為所有人的挺身而出,相信楊華美的社工助人熱忱,相信無黨派資源、無政治世家撐腰,也可以「單純靠人民的意志」,真正地靠一雙一雙的手、一張一張的選票「展現民主的價值」,為花蓮創造一場真正的改變。創造了2018年的花蓮奇蹟,創造了平民參政、社工參政的奇蹟。也是一場以愛、以信念、以對公平正義的堅持創造的改變。

從7月宣布參選到現在,楊華美從來就不是一個人,支撐我的信念是:「我的背後有一群人支持著我」,才有勇氣挑戰舊政治,現在,也因為有大家的支持與陪伴,我們真的翻轉了花蓮。這股改變成真的力量,來自於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跟楊華美一樣,都將成為翻轉花蓮政治土壤的有機農。

而作為一位即將要上任的新科花蓮縣縣議員,在迎向就任的挑戰之際,我要對於這個已經落幕的2018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經驗說些什麼?

選前一週,全台灣的選戰氛圍,所有候選人都在喊搶救的時間點,我和團隊發出一波「你可以不投票給楊華美」的文宣,這波文宣在短短兩天內,團隊立即得到截然不同回應:

「你可以不投票給楊華美」文宣。圖片來源:楊華美團隊提供。

夾報出去的第二天晚上,一位家長來信,提到孩子的社會課正在上關於民主的議題,老師利用時事讓孩子們搜集在地候選人的宣傳廣告來分析討論。「你可以不投票給楊華美,但請不要對花蓮的未來無感」這份文宣引起小朋友莫大的好奇。內頁裡沒有隱涉攻擊、沒有告急搶救,竟然是候選人敘述自己投入選舉的心路歷程。這位家長說,這份文宣讓大人有機會和兒童討論,「政治除了是我們眼前看到的亂象之外,還是有鼓舞人心的部分」,它提醒每個人參與政治是我們對地方關注的表達,只有人民的實質參與花蓮才能更好。

收到這封信時,團隊發出會心的微笑,這是我們期待的理性選民深入字裡行間,聽懂、甚至熱烈討論,而能夠欣賞認同我們想要傳遞的呼籲,讓我們透過民主的機制促使我們共同居住的城市更美好。

而時間回推半天,夾報第一天的中午,一位從事縫紉工作的阿姨,氣急敗壞的打電話給團隊的志工,激動地說:「我那麼辛苦的跟每個人說一定要選楊華美,我女兒都要從台北回來投她,你們怎麼可以自己說你可以不投票給楊華美」。團隊的志工輪番上陣,跟阿姨解釋,文宣的意思不是叫大家不要投楊華美,但完全無法說服阿姨。我們問她,妳看了文宣,還會不會投給楊華美,阿姨說她是一定會的,她是有打聽過的,如數家珍地說了為什麼要投票給形象清新、不會貪錢的華美。但阿姨話鋒一轉,強調說,她拿文宣向身旁的友人家人求證,大家都跟她一樣有一致的擔心。

這個對話中,志工們漸漸聽出了阿姨的「在乎」。她在告訴我們,這場選舉不只是楊華美團隊的,也是她的。她做了功課,因此努力推薦,但擔心團隊錯走的一步棋,會讓她心目中優質的候選人失敗。志工們不再嘗試說服,而是靜下來聽阿姨下的指導棋。她建議,宣傳口號要直接,語帶靦腆的說,例如:「票投四號楊華美,花蓮更完美」。選前十天,我們的宣傳腳踏車隊沿路響亮的喊著裁縫阿姨給的新口號。

11月24日,投票當天的下午,一位友人陪我坐在競選辦公室,她問我緊不緊張。當時我雖然希望一定要勝選,但是心情卻是踏實與平靜。在選舉過程中,我清楚感受到,花蓮已經有一股新的政治氛圍在醞釀,異質背景、文化社會條件不同的選民,開始以他們的方式認真對待地方選舉。

花蓮結實的既有政治板塊,不會因為一個無黨籍議員勝選而輕易鬆動,但楊華美堅強實力的團隊,用心擘劃了政見與願景,把理念的堅持落實在大大小小的議題論壇與各種形式的身體行動策略中,民眾見證了一場與不同過往的競選溝通與組織方式。這場不一樣的選戰其意義不只是在於勝選,而是打入了人民的心坎和開啟了想像,花蓮人看到除了政黨、家族勢力之外,我們是有自己的價值與信念作為政治參與的判斷。

這次的選舉結果是個振奮人心的開端,希望能夠有更多關注花蓮縣政、花蓮發展的朋友一起來關心故鄉花蓮的政治與未來,而花蓮全縣一共選出33席的縣議員,非常期待人民可以是那左右形勢的第34席。

圖片來源:楊華美Facebook。

作者為花蓮縣議會第十九屆議員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