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若退出INF條約,歐洲怎麼辦?

徐子軒
103 人閱讀

不久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北約部長會議上,宣布在60天內,若俄國無法改進遵守中程核力量(INF)條約,美國將會退出。其實早於10月,川普便以口頭宣布美國正考慮退約,此消息一出,毫無意外地引起歐洲大國的震驚與反對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2月4日在北約部長會議上,宣布在60天內,若俄國無法改進遵守中程核力量(INF)條約,美國將會退出。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如德法都表示該條約對歐洲與世界安全的重要性;英國雖支持美國,但也譴責俄國違約,希望美國續留;北約則是一貫態度,呼籲俄國盡快恢復守約;只有波蘭基於與俄國的宿怨,強力支持美國退出

從各種意見紛陳可看出一件事,歐洲/北約還未了解到,自己正面臨冷戰結束後最大的變化:歐洲/北約勢必得分擔美國的責任,充當對抗俄國的主角。

自INF條約生效以來,一些歐洲國家雖然不是締約國,也隨之進入軍備管控。如德國、匈牙利、波蘭和捷克在90年代銷毀中程導彈,斯洛伐克與保加利亞在美國軟硬兼施的壓力下,千禧年之後陸續銷毀所有與INF條約有關的導彈。英、法兩個核武國雖有中程導彈能力,但並無陸基部署。

換言之,歐洲很大程度是靠INF條約形成導彈保護傘。這種奠基於美俄善意的安全並不牢固,但歐洲似乎沉醉其中。2014年美國就向北約通報俄國的違規行為,卻未得到北約的聲援,其他歐洲國家的領導人,也幾乎沒有公開抱怨過俄國的行為。這不啻是縱容俄國,或至少傳達不在乎俄國導彈的訊息。

事實上,面對俄國的威脅,INF條約早就不敷使用。歐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做出有別於小布希政府的戰略調整,更強調地區防禦,因此在2009年推出所謂的歐洲分階段適應性方案(EPAA)。華府在羅馬尼亞、波蘭部署神盾系統,莫斯科認為其導彈違反INF條約,構成美俄雙方的爭議。

再加上先前美國於羅馬尼亞等國建設基地、喬治亞欲圖加入北約、摩爾多瓦撤軍等事件,俄國與北約屢生爭執,莫斯科宣布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器條約(CFE)。此後,俄國大舉擴軍,逐漸趕上北約的常規武力優勢。2014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後,西方開始制裁,俄國索性完全停止參加CFE。

這一連串的事件,代表著俄國和北約早已回到冷戰時期的對峙。只是俄國國力不及當時的蘇聯,也沒有如華沙公約組織的夥伴,或許讓和平主義興盛的西歐忘記鐵幕的感受。但曾經受過危害的中東歐國家,對於捲土重來的俄國絕不會掉以輕心,它們渴望保護的訴求,構成美俄、美歐和歐洲內部之間的矛盾。

比起爭辯美國在INF條約的去留,北約應該更實際的決定如何更新導彈防禦系統,或是對俄國的導彈置若罔聞。選擇前者必然會引起歐洲人民的擔憂,反對與俄國軍備競賽,選擇後者則會加深歐洲內部的嫌隙,讓中東歐國家更偏向美國。

如今正值英國脫歐、德國總理梅克爾即將去職,歐洲群龍無首的多事之秋。巴黎是否能肩負起領袖的責任尚待觀察,但俄國的威脅已逐步逼近,如何找到安全平衡點,是歐洲(與北約)無可避免的挑戰。

最後,要知道退出INF條約只是美國企圖維持軍事優勢的一小部分。川普政府已決定擴大各種形式的國家和區域導彈防禦系統,並獲得國會支持。在2019年預算案中,國會批准五角大廈4800萬美元的需求,用於研發常規地基中程導彈系統的替代選項,應對俄國違反INF條約的行為。

退出INF條約只是美國企圖維持軍事優勢的一小部分。川普政府已決定擴大各種形式的國家和區域導彈防禦系統,並獲得國會支持。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更進一步來看,隨著主要核大國競相研發先進的常規打擊武器與核武器,美國首先使用核武器的風險可能會增加,也就是所謂的先發制人(preemptive strike)。在川普政府的最新核武態勢評估(NPR)裡,擴大了突發事件的核武選擇範圍,以便讓總統能夠在危機中迅速反應,像是首先使用核武器來應對非核攻擊。

這似乎是想利用核力量補充常規軍力的不足,嚇阻俄國與中國的蠢動,之於前者是中東歐與波羅的海國家、之於後者則是日本與台灣。同時,華府也沒有放棄外交,與莫斯科或北京的管道仍舊暢通。這就得以促進三方戰略穩定,既確保各方都有信心發動有效的報復性核打擊,也為未來合作與管控危機留下空間。

作者目前旅居泰國,從事個人與企業地緣政治經濟風險評估服務,文章常見於《轉角國際》、《端傳媒》等網媒,也長期供稿於《蘋果日報》、《卓越雜誌》等紙媒。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