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新力專題 No. 4】
明白回鄉的路,不只是從家的位置,而是透過串聯。決定參選這件事情最大的動力就是農業,它不但撫育超過半數雲林子弟的產業,更是立國的根本;再來就是因爲這裡是我的家鄉,遊子歸鄉,帶回來的不僅僅是經驗,也有長久在外的思鄉情。
看到雲林的就業選擇相對的少,因此造成人才外流與老化,地方上有許多長輩面對政府文件的無助,或是看不清楚格式造成長時間的等待,身邊卻沒有孩子可以幫忙;雲林並不亞於都市,只是分配不均造成的狀況,包括:孩子們的教育環境與資源、青年回鄉的困境…等等,都讓人感到心疼。對我而言,家就是地圖上的游標,是一份堅固的存在,對於「家鄉」有一份責任,如果能夠是那個做點什麼的人,我就會努力拚,因為這是生養我們的土地。
圖片來源:廖郁賢臉書。
找回家的路不需要色彩,因為百姓權益是不分顏色的,雲林人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契機,一個推動勇敢的機會,而時代力量,就是那份珍貴的開始。在雲林縣議員提名兩席,分別是第一與第四選區,當選一席已經非常不容易,也都達到返還保證金的基本門檻。對於時力來說,難的不只因為這是第一次參與議員選舉,更是地方派系長期壟斷資源與發語權這件事,年輕的候選人要撼動這樣的結構,不是政二代更不是富二代的我們,到底有沒有挑戰的空間?
坦白說,完全沒有把握,即使是因為人口變動的因素,讓第一選區增加了一個席次,但在面對資深的政治前輩,或是政黨資源充沛者,首次提名,要在十七位人選中應選十席,時代力量的候選人究竟能不能突破重圍,搶到關鍵一席?我們在這裡有多少民意基礎,那是沒有任何人知道的。六十八萬人的雲林,因為工作機會與就學環境的影響,將近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不是生活在地方,究竟有多少人願意為了這一次的議員選舉舟車勞頓返鄉投票?選戰的過程常在想:到底以什麼樣的方式才能不用交換,但又能走到好的結果?每天透過實際行動去驗證的問題雖沉重,但是只有「勤勞」才是最好也最健康的做法。
好幾個月,馬不停蹄的日日清晨四點半早起準備開始一天的行程,不論是掃街、跑喪家、拜訪社區、工作紀錄與活動規劃,每一項目幾乎都親力親為,就算是夥伴分擔的工作也會再做最後確認,原因無他,當我決定賭上一切參與選舉,為了雲林的未來而努力時,我為的就是一個能看到最深層問題進而提出解方的機會。
經常有朋友問認為能勝選的原因,答案沒有改變過:團隊與信任,對於我的競選團隊,以及每一位信任我,以及信任雲林可以變得更好的選民,真的充滿感激。
圖片來源:廖郁賢臉書。
每一天工作的時間密度非常高,就算不能瓦解傳統的選舉陋習,也要挑戰過去那些使地方停滯不前的政治文化,從三月二十一日時力確定提名,參與雲林縣第一選區(斗六、林內、莿桐)議員選舉,除了承接許多驚訝的聲音外,更多的是嘲笑與搖頭;在雲林這種傳統選區,既不是六都也非都會區,「時代力量」這個名字,在街上常常會有非常多的民眾問:阿你們是XX黨喔?還是XX黨、這個名字都沒聽過啦、選不上啦!太年輕了別傻了,才幾歲就要當官…等等。
面對地方的質疑,就算受傷也能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們有義務向鄉親解釋為何出來參選,學習如何溫柔地面對,並告訴他們對於雲林的未來,我們有很多美好的藍圖,這些都是我們新世代的課題。接下來,將以行動來落實有效的回應,實踐承諾就是第一步,雲林人不是次等公民,納稅錢不該是用來讓議員拿來做人情,而一個地方要進步,議會一定要透明,我們選舉時所喊的「人民的縣議會」,絕對不只是口號,而是透過具體行動落實,議員監督政府,人民監督議員,議員沒有很大,人民才是第一。在合情、合理、合法為前提的情況下,議員的服務都是「應該的」,根本不需要「拜託」,阿賢不是來做官的,是來做事的,代表百姓說出他們想說的話,這就是初衷。
誰說雲林一無所有?鄉村的文化就是我們的特產;不可取代的風土民情就是我們的資本,無論是高鐵還是火車進入雲林時,窗外充滿大片翠綠的心動,完整的綠油油徜徉在斜陽撒落的閃閃金光裡,這樣的風景並不是處處可得。農作物的多樣性是我們的寶藏,民以食為天,全台灣的糧食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來自雲林,更遑論進出口。
雲林是一個很美的名字,它被賦予的使命是保護「糧食危機」不成為台灣的國安問題,它所代表的不僅是活在當地居民的「家」,更是連結著飲食文化的重要脈動,普天之下,皆有所屬,或許就因為這些難以被取代的文化導致資訊落差的嚴重,但所有安排都有其意義,它應該在這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拿回屬於它的主體性與話語權。
台灣人本該向土地致敬,立國根本的農業不該被汙名化,一直留在這塊土地上揮汗耕作的農人,不斷的刷新農業的故事首頁,用各種經驗來強大屬於在地人的兒時記趣、青春故事,多的是課本裡學不到的道理,是巨輪轉動不停時,提醒世人要好好「生活」的溫度。因為選舉,拜訪的次數與日俱增,和這塊土地活著各種故事不斷相遇,從教育面的資源差異、生活面的政策施行、社福資訊的落差、新住民的日常遭遇、返鄉青年的無助、老年人的照護問題、身障者的不便利……等,都是值得被在意的事情,當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資訊落差」對雲林是多大的衝擊。
我們年輕,但是我們十分善於傾聽,當團結建立好的制度成為守護土地的武器,就不怕政客背棄人民,改變是可能的,但需要全體雲林人一起努力。
作者為新科時代力量籍雲林縣議員
- 當白色力量變金色錢庫,這就是為何年輕人無法原諒柯文哲! - 2024 年 9 月 5 日
- 國土計畫淪為張家選票收割機? - 2024 年 8 月 16 日
- 猶如楚人養狙的策略,是百姓之福還是禍? - 2024 年 8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