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便利的「新聞資料庫」如何影響生活

楊虔豪
186 人閱讀

這幾回的專欄,我都試圖比對探討台灣和南韓的差異,特別是兩國媒體在報導與理解對方時,出現的問題困境。

最近有個很深的感慨:許多閱聽眾或國內媒體,看到外媒在介紹台灣時,都會溢表興奮,也想了解外人如何看待台灣,但除非長期蹲點,有長期接觸資料和現場採訪,否則一般外電報導內容,大多差強人意,經常會流於膚淺或脫脈絡化、讀起來讓人覺得無法「搔到癢處」。

但台灣媒體的內容與編排,本身就凌亂鬆散,每次有南韓同業要前往台灣採訪,或是做報導時要參考台灣相關資料,有人本身就通曉華文,或著是另外請會華文的工讀生幫忙,都還是時常向我抱怨,東西實在太難整理,就連有時我親自下海協助,也都常被搞到一個頭、兩個大。

而先別提外媒記者,相信國內讀者想有脈絡地好好了解特定時事時,也常碰到同樣問題。

相較台灣的雜亂不堪,在南韓跑新聞和整理資料,這裡的井然有序和便利,不僅讓人覺得便利,在工作上更是能夠節省許多時間;只要通曉韓文,取得新聞資料,可說是便利又有效率。

首先,南韓各大電視台,幾乎都有個獨步於世界各家媒體的特色:每個節目,不論是政論節目、晨間新聞、晚間新聞,在播送結束後,都會在旗下新聞網站的各自節目頁面上,從新聞提要,再來是一則則報導、天氣預報到主播收尾,每項影帶和逐字稿,全部上傳,並以月曆型的頁面建檔。

南韓三大無線電視台(KBS、MBC、SBS)大約在2000年初中期,就都開始這樣做,這樣的方式,日積月累下來,就成為非常有價值的龐大資料庫。

其中最有名的,是MBC從2005年起,將自家晚間新聞,從1987年2月開始,一則一則舊影片,全部搭配逐字稿上傳。

MBC從2005年起,將自家晚間新聞,從1987年2月開始,一則一則舊影片,全部搭配逐字稿上傳。圖片來源:擷取自MBC網站。

所以在MBC晚間新聞的頁面上,32年來每天的內容,都能輕易點選收看:從全斗煥獨裁時期,政府控制下的新聞,到民主化後發生的各項重大事件,甚至怎麼報導台灣,都能輕易搜尋出來。而KBS也在去年8月開始跟進,將歷史影音新聞,全部放進新聞網的頁面中。

而除了自家新聞網站外,各大電視台也把分則報導和整集新聞節目,全放在YouTube上,便於收看與搜尋。

另外,這兩年,KBS和MBC兩家電視台的新聞影音,都還加上可選取的字幕設定,開啟字幕功能的話,主播和記者邊講,下面就會有字幕一起跑出來,讓聾啞人士或學習韓語的外國人,更方便接觸。

不少學習高級韓語的人,都會把南韓電視新聞,當作是絕佳教材和增進實力的工具,因資料庫建檔齊全,又同時有逐字稿和字幕,每天點選收看,不僅能了解時事,還可增強語言實力。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媒體,做到如此地步。

而各大報網站,除了即時新聞,每天紙本上的內容,也都以月曆形式一天一天、一個一個版面建檔,但基本上要看完整頁面,得加入付費會員或訂報。但若未付費訂購,最大入口網站NAVER也都非常貼心地,將各家早報紙本每個版面的文字內容,整理上線,而且一樣也以月曆方式呈現。

而NAVER另一項便民服務,是新聞關鍵字的搜索功能,不僅能選擇日期或特定一段時間、哪家媒體和哪位記者,就連網路版文字報導、紙本文字報導、電視影音報導、純照片或各政府機關與公民團體的記者會宣傳資料,都是在搜索時能輕易點選設定。

NAVER將全國每家媒體的新聞全部匯集起來,除了網路即時新聞外,每天報社紙本內容,還有電視台的主要新聞節目,也都以月曆資料庫的方式呈現。所以閱聽眾只要進入NAVER的新聞頁面,就能非常有條理地尋找和瞭解新聞議題。

南韓入口網站NAVER將全國每家媒體的新聞全部匯集起來,除了網路即時新聞外,每天報社紙本內容,還有電視台的主要新聞節目,也都以月曆資料庫的方式呈現。圖片來源:擷取自NAVER。

包括我們駐韓的外國記者在內的所有新聞工作者,若要編譯或採訪,事前需要做功課找資料時,南韓媒體和入口網站,都成為讓我們能非常有效率工作的幫手。當要了解特定新聞事件的歷史脈絡時,上網就能隨時汲取我們想要的資料。

而這樣透明化建檔與呈現方式,也有個好處:各家電視台的新聞報導走向,得以隨時被檢驗。

在選舉前後,韓國記者協會、各家媒體的工會,還有媒改領域的公民團體,更能有效依照報導則數、候選人出現秒數或關鍵字登場次數,來監督各家媒體報導,是否有導向特定陣營,或刻意消極迴避某項議題,並具體提出報告,敦促媒體改進,或要求主管機關提出處置。

作為網路科技大國的南韓,並非只有高網速令人稱羨,作為社會公共財的新聞報導,也非常有系統地呈現,讓不同條件身分的閱聽眾,都能便利取用,同時也讓南韓媒體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得以擴展。

台灣除了新聞內容外,媒體與入口網站也得思考,如何調整並增強近用權,外媒或通曉華文的海外閱聽眾,要引用報導台灣事務,或是查詢台灣時事資料時,才會更有效率。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

留言評論
楊虔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