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奇蹟十年後,回顧台灣電影的票房長路

Pony
1.2K 人閱讀

2008年,正處於長期低迷的台灣電影,不算合拍片在內(《臥虎藏龍》、《色.戒》),已近十年再無國片有破億票房的紀錄,卻意外在這一年,於台灣電影票房上刮起一股旋風。由魏德聖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海角七號》,挾著甫在第十屆台北電影獎奪下「百萬首獎」的氣勢,於該年 8 月 22 日上映。上映初期,《海角七號》雖沒有太多宣傳造勢,但台北市的首週末票房仍高達新台幣198萬,對當時台灣電影而言,已是相當優秀的成績。

隨著網路社群的討論,口碑好評亦逐漸發酵,電影邁入第二週上映,票房更驚人地以倍數成長的方式攀升。從 9 月2日開始至10 月 23 日,更高居台北市票房第一名一個月多之久,上映不到一個月,即打破億元大關。電影高度的人氣,不僅捧紅范逸臣、田中千繪、「茂伯」林宗仁、馬如龍、馬念先等人,也帶動起墾丁恆春半島的觀光熱潮,影迷更紛紛寄信到「恆春郡海角七番地」這查無此地的地址。

10 月 5 日,《海角七號》票房來到新台幣 3.2 億,打破 1992 年《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高懸16 年之久的華語片紀錄,登頂成為在台票房的華語片冠軍。為台灣電影創下奇蹟的《海角七號》,也因票房好成績受惠到其餘本土國片,隨後上映的《囧男孩》票房來到 3600 萬新台幣,《九降風》也因而重新上映。最終,於 12 月 12日首輪光榮下檔的《海角七號》,統計票房獲得新台幣 5.3 億,刷新前一年《色.戒》創下的 2.7 億票房佳績,榮登最賣座台灣電影,也超越《黑暗騎士》,成為該年全台票房最高電影,目前在台灣影史票房上佔據第 16 名之位置(2008年時,僅次於《鐵達尼號》,排名第 2 位)。

最終,於 12 月 12日首輪光榮下檔的《海角七號》,統計票房獲得新台幣 5.3 億,刷新前一年《色.戒》創下的 2.7 億票房佳績,榮登最賣座台灣電影,也超越《黑暗騎士》,成為該年全台票房最高電影。圖片來源:IMDb

十年過去,《海角七號》的票房奇蹟仍高居在上,後續台灣電影雖偶有票房佳績,依然難以撼動這 5.3 億的票房紀錄。在「後海角時代」電影上,2011 年九把刀改編自己小說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創下 4.25 億好成績,目前為台灣電影國內票房第四名。不過,同年再度由魏德聖執導的歷史大片《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片共賣座逼近新台幣 8 億(前者票房 4.72億,後者 3.18 億),《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更是穩居台灣國片票房史第二名,也讓魏德聖在前五名就佔據頭兩位。

而在前五名中,第三名是 2013 年豬哥亮主演的賀歲喜劇《大尾鱸鰻》,第五名則是 2015 年陳玉珊執導的校園愛情電影《我的少女時代》,王大陸和宋芸樺席捲校園的魅力,更勾起人人心中都有一位「劉德華」的童年回憶。雖僅在台灣賣出新台幣 4.1 億,無緣登頂,但全球票房卻高達新台幣 25 億,榮登目前國片全球票房榜首。

然而,《我的少女時代》上映的2015年,似乎也成為台灣電影的一個斷點。從縱向面來看,除了 2009 年,2008 年至 2015 年之間,台灣年度票房前十名都至少有一部台灣國片。最盛是 2013 年,共計有《大尾鱸鰻》(第三名,新台幣4.3億)、《總鋪師》(第五名,新台幣3.1 億)、《看見台灣》(第九名,2.2億)三部電影,佔據 2013 年全台票房前十名。在 2015 年之後,三年來台灣電影在全台年度票房上,已無法再進入前十名的成績。原因,是電影產業整體結構的轉變與不變。

《我的少女時代》全球票房卻高達新台幣 25 億,榮登目前國片全球票房榜首,但該片上映的2015年,似乎也成為台灣電影的一個斷點。圖片來源:IMDb

對台灣電影市場而言,相較於中國對外語電影有配額的限制,只要有代理商願意發行引進,通過分級審查,獲取准演執照,便可於台灣上映。據文化部統計(截至九月底),每一週平均新上映的電影為 13 部,而當周不論新舊、首輪二輪,所上映的電影數量更是高達 100 部,這樣的現象也可從國家電影中心每週所公布的電影票房公告觀察得知。

好萊塢電影作為台灣觀眾的第一選擇和主票房收入來源,可說是行之有年。截至目前的台灣票房統計,電影票房排行榜前 30 名,僅出現五部台灣電影,這五部也是台灣目前最賣座國片前五名;每年的最高票房電影,除了 2008 年的《海角七號》外,皆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天下,尤其《變形金剛》系列和漫威系列電影,更是大眾所好。自 2011 年開始,每年榜首皆可創下近新台幣 6 億的票房,而好萊塢電影在台目前最賣座成績,仍是在 2009 年由《阿凡達》席捲的新台幣 11 億佳績。

2016 年之後,韓國電影在台票房也開始發酵。從孔劉主演,引發話題的《屍速列車》創下新台幣 3.76 億元票房,到2017、2018年《與神同行》系列兩部電影的延燒,共獲得新台幣 9.92 億元(《與神同行》票房新台幣 5.13 億、《與神同行:最終審判》票房新台幣 4.79 億),這三部作品分獲近三年年度票房的二、三名。因韓國電影市場的大開,發行商見機跟隨,如今,每週皆會有一、兩部韓國電影上映,甚至以見面會、周邊和各式網路口碑宣傳行銷,挾著明星光環的造勢,吸引更多曝光,進而轉換為票房數字。面對平均一年僅可能觀影 1─2 部電影的台灣觀眾,韓流也逐漸改變他們在電影上的「精挑」選擇。

2016 年之後,韓國電影在台票房也開始發酵。從孔劉主演,引發話題的《屍速列車》創下新台幣 3.76 億元票房,到2017、2018年《與神同行》系列兩部電影的延燒,韓流的崛起改變了臺灣影迷的觀片選擇。圖為《屍速列車》劇照。圖片來源:IMDb。

回顧 2015 年後的台灣電影票房,雖無法再製造當年《海角七號》的票房奇蹟,也無法比擬起《我的少女時代》的全球延燒,但台灣電影不論在質與票房上皆有所成長。

2017 年國片共上映 63 部,票房為新台幣7.28億,佔整體6.90%,年度冠軍為《紅衣小女孩2》的 1.05 億,為當年度總票房第 30 名。此外,因金馬獎獲獎效應,也讓《血觀音》和《大佛普拉斯》在票房上有所成長。

2018 年國片上映數量為 46 部,票房截至 12 月初統計約為 6.7 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後勁:王建民》仍持續上映中),不僅在春節賀歲檔上有《角頭2:王者再起》的 1.2億與《花甲大人轉男孩》的1億票房,分獲年度第二名和第三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更是在 11 月中旬上映後反超,首週三天票房便獲得新台幣3,211萬元,不只成為2018年台灣電影的開片票房冠軍,截至 12 月 30 日的 2.21 億票房,也成為 2018 年年度票房冠軍。在台灣電影票房史上也來到第 14 名,是繼 2016 年後所創下的最高名次。

翻拍自韓國電影,11月上映的國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短短時間內引起熱潮,成為2018年年度票房冠軍。圖片來源:《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Facebook。

票房奇蹟的誕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助力。面對現今台灣電影的發行狀況,當一週 10 多部電影同時競爭,檔期如何排定,避免與同性質的好萊塢大片相撞,也不瓜分同類型藝術片的小眾市場;台灣大商業戲院被美商佔據的院線資源,戲院所分處的受眾,及影片該被定位的方向,都成為票房多寡的因素。

同樣地,宣傳上該如何包裝行銷也是重要議題。不僅是投放至對的客群,也要如何製造口碑及話題的曝光。然而,電影也不能單指望行銷的百分百,從多數案例來看,影片本身的品質往往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行銷所做的只是讓色香味俱全的調味劑工作,真正能成為好菜的食材與技藝,才是一部電影能同時在口碑和票房雙贏的必要關鍵。

回首台灣電影票房的漫漫長路,《海角七號》的逆勢成長,或許是給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一劑國片票房的強心針。不過它的成功,似乎也暗示著奇蹟不可能每時每刻的出現,有高谷,亦有低谷,但不表示該如此絕望。甚至身在獎項的殊榮與電影票房往往不成正比的年代,宣傳更不是時時刻刻打中大眾內心,如何穩紮穩打步步登天,而不是日日遙想速攀票房枝頭,卻壞了最核心的內裡,這或許才是台灣電影方能細水長流的良藥。

作者本名馬曼容,1995年生,熱愛香港的台北人,著有 PONY WORLD粉專與部落格。曾任金馬影展第三屆亞洲電影觀察團,喜愛各類影視聽活動,希望能以文字記錄一切自我觀察。文章散見於放映週報、娛樂重擊、釀電影、週刊編集、BIOS MONTHLY等平台。

留言評論
P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