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對抗氣候變遷的良藥,或是包著糖衣的毒物?

顏東白
115 人閱讀

2月5日,在布魯塞爾的巴登符騰堡駐歐盟代表處,Heinrich-Böll基金會跟歐洲議會綠黨聯盟舉辦了一場廣邀各界的專題討論會,主題是核能在歐盟境內能源轉型會扮演的角色。

會議上,大部分的講者聚焦於怎麼樣透過研究出版還有群眾參與,傳遞對於世界核能產業的正確認知、以及提供核廢選址等難解爭議的可行處理方式,以提供一般民眾更好的討論基礎和參與途徑。

《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用客觀數據,擊潰任何「核能復興」的妄想

活動一開始,由早先來過台灣的Mycle Schneider說明《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這份客觀紀錄核能產業過去四十年來興衰的逐年報告的一些更新。

「即使將核能視為相對低碳的發電選項,與其他更受歡迎、更具競爭力的選項,比如風能、太陽能相比,它在後京都議定書時代產生的額外減碳效益其實十分有限。在過去十年之內,全球大約只有55座機組上線,平均每部機組需要10.1年的施工時間。」Mycle Schneider表示。

「在歐盟,因為沒有新的核電廠建成,核能電廠平均壽命逐年上升,現在平均年齡已經來到34歲。核能產業就是這樣老舊的夕陽產業,注定被新興的再生能源淘汰。」

Mycle Schneider報告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法比德各國學者:核能在歐洲沒有明天

法國WISE-Paris智庫主任Yves Marignac則強調,法國1970-80年代核能產業的短暫爆發,將永遠只是一個特例,並且這個核能樣板大國自己在未來十年之內也會遇到不少問題。「法國境內老舊核電廠問題不斷,法國電力企業(EDF)已經陷入嚴重財政困難,接下來十年還必須支付高昂的延役費用讓這些機組運轉。」而當再生能源大量併網之後,「核綠兩種低邊際成本的發電方式將會彼此侵蝕各自在批售電力市場上的利潤,過低的利潤率只會讓EDF更難回收投注在延役的花費中。」

安特衛普大學能源環境經濟學(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Antwerp)教授Aviel Verbruggen則表示,過去比利時長期仰賴國外電力企業(特別是法國)興建的核電廠,喪失能源自主權。近年比利時也和法國一樣,老舊核電廠狀況連連,更進一步威脅到比國的供電。也因此,目前10個比利時主流政黨有9個支持2025年非核家園的既定政策,在未來大選如果綠黨勢力能夠成長,將更能沒有懸念地發展綠能。

德國經研院(Deutsche 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研究主任Christian von Hirschhausen則表示,在未來,即使把碳價定在每公噸100歐元,核能的生命週期成本還是燃煤、燃氣等化石燃料發電選項高,根本不可能和再生能源競爭;任何認真考慮各種選項的未來能源系統模擬結果中,核能就是不會佔有任何重要角色。「不必懷疑,深度低碳的路徑一定就是100%再生能源的轉型路徑。現在值得討論的議題只有風能、太陽能、儲能、還有其他增進系統彈性能力的選項要如何搭配,才是最可行的發展藍圖。」

DIW去年的研究,指出在不同可預測變動型再生能源佔比下,最佳化儲能、削減風光出力、彈性可調度機組等等選項可行的路徑。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讓核廢議題透明化的新報告和參與模式

「不過,雖然我們已經可以沒有懸念地說,核能無法跟再生能源競爭,」Hirschhausen接著語鋒一轉,「過去這半個世紀『核能世代』仍會留下遺臭萬年的諸多核廢料,而這些東西不是我們這一代,甚至也不是我們的下一代所能夠解決的。」Hirschhausen認為因此更需要在現在這個當下,開始嚴肅面對核廢料這個萬年毒瘤。

“Wir haben gewonnen. Aber müssen wir Arbeit anfangen.”(我們已經贏了,但現在我們必須開始工作了。)

雖然議題牽連人類接下來數百代的後輩子孫,關於全世界核廢料的處置資訊卻十分不透明、難以取閱。有鑑於此,Hirschhausen正在協助一份類似於《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但聚焦於核廢議題的《世界核廢現況報告》的撰寫,希望未來能夠讓世人更了解核廢處置過程的潛在輻射危害,以及各國實際上的處理進度。

另一方面,活動結尾前則由德國高階核廢選址促進委員會(Committee to Accompany the Search for a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Site, Germany)共同主席Klaus Töpfer分享他認為核廢議題在未來能夠真正解決的前提。

「一定要盡早把相關利害人納入決策,甚至政策制定初期就應該納入。」他表示,「而這個過程也必須確保使用的語言簡潔易懂;任何不必要的專業術語都是在排除某些族群。」

Töpfer坦言,德國核廢選址目前仍然面臨找不到最終儲存場位址、處理預算可能不足等等潛在隱憂。但他也不認同在他之前的幾個講者,過度強調「輸贏」的敘事結構;正是在這些爭議無法解決的當下,更不應該輕易挑出轉型過程的贏家和輸家。「如果我們這麼做了,社會就永遠不可能達成共識。」

德國高階核廢選址促進委員會共同主席Klaus Töpfer。圖片來源:Stiftung Mercator@flickr(CC BY 2.0)

作者為德國弗萊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生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