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役應該維持,但須重建

MT
392 人閱讀

台灣多數男性都有經歷過義務役,也有在戰時被徵招為國民兵的義務。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CC BY 2.0)

台獨運動經常受到的提問是:若台海發生戰事,願不願意從軍?

這問題說來有趣,台灣多數男性都有經歷過義務役,而也有在戰時被徵招為國民兵的義務。這樣的提問,反映的卻是台灣兵役改革的過程中,獨派團體對於軍隊的質疑。這個質疑奠基於兩點:成本與價值。

成本反映的是,台灣作為一個仰賴技術人才的經濟體制,究竟將人才放進義務役導致其知識與技術出現一年以上的空窗,作為一個高度仰賴技術人才的經濟體究竟合不合理?

價值反映的是,當多數義務役進入軍中所看到的卻是軍隊的教育,反映不出人們心中「有作戰能力,有堅定價值」的軍隊該有的樣貌。

這產生的都市傳說是,醫科生會透過一些小手段讓自己規避體位來避免服役;有關係的透過這些關係進入比較「涼」的單位,一方面在些單位避免麻煩,另一方面則是透過這種「涼」的過程進一步閱讀自身專業技術來保持技術能力,避免退役後的求學就業困難;沒關係的則是靠著單位內的勢,躲開麻煩以求不出事為上;靠不了勢的送香菸茶水學習交際應酬,願意不顧顏面的裝瘋賣傻只求早日出監。

這些人比例或許不高,但不代表沒被看在眼裡。而當他們真的成功迴避義務與責任,擔起公民義務的人們只會對國軍有更高的不信任。當軍隊在對於義務役的教育多半以不出事為原則,更進一步的助長了人們更不願意在配合著失去價值的義務役來浪費時間。

因此,「國軍如何在現在的政治與社會架構下的體制修正」這樣的問題便出現了。即便現今獨派團體認為義務役對於台灣國防安全有所必要,對於軍隊本身能提供多少「價值」則存在質疑。迂腐的精神論者或許會高喊著國防義務高於價值,但正因為義務消磨的是自由,且自由民主是台灣的根本,軍隊才更應該彰顯出其價值以說服公民。義務不是迴避人民對於軍隊問題的遮羞布,質疑體制也並非反對國防安全。

重建義務役體制與教育模式是根本的解套手段,其一是提高國防能力,另一則是讓軍隊得以受到民眾信任。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CC BY 2.0)

國防部對於義務役體制的失敗的另一種迴避手段,則是指出台灣的軍事防禦可透過志願役達成,這是透過專業壟斷以迴避失誤與質疑的方式,而同樣的說詞可以在諸如外交、內政、經濟、能源等領域看到。中國對於台灣的防衛能力的擔憂一部分就建立在台灣大規模的可動員後備軍力上,而這樣的動員能力也構成了美日對於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的信賴之一。即便真如國防部所言,志願役可完全負擔起台灣國防的需求,那麼:從何時開始志願役可完全負擔起國防需求?過去參與義務役的人不就是浪費時間?這是否表示了國防部並不在意公民義務所代表的責任與意義?

然而國防部並非沒有檢討過義務役廢除的問題,而筆者作為台獨論者,也不認為完全廢除義務役是最佳的方案。重建義務役體制與教育模式才是根本的解套手段,其一是提高國防能力,另一則是讓軍隊得以受到民眾信任,但如何重建才是問題。

義務役的不滿來源,在於他們不認為自己在軍事動員的過程中有任何意義;而國防部或許也認為專業化的軍隊已然存在,義務役作為國家過去政策的延續便以不出事為標竿。因此,重新「定位」義務役在戰時體制的價值與任務目標會是改革義務役體制的關鍵,這樣的定位不但是做為重建義務役體制的一環,另一面也是現有的後備兵力的任務目標。

這問題的另一個面向,在於目前以男性為主的義務役體制將導致一半以上的民眾在軍事動員時期陷入弱勢。女性參軍的必要不但應該作為重建義務役的重心,也應該認知到軍事動員時期的非動員平民的安全保障。這樣的安全維護或許可透過國防部眼中「沒有志願役程度戰力」的義務役進行運作,以將珍貴的志願役兵力投入在更重要的任務上。作為志願役的延伸,或許短時間內僅保有志願役制度來集中資源改善軍隊體制的手段並非錯誤,但長遠的國家安全上,面對中國的切實危害,義務役制度或許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作者待業中,「所謂的迷路是這樣子的,會迷路的人並不是完全沒有方向感,而是會用不可靠的方式判斷方向。」「所以呢?」「朝北方走就能到台北了吧!」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