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韓的親中競賽與台灣的未來

張博洋
167 人閱讀

距離2020總統大選不到一年,各方有志之士早已積極備戰、動作頻仍,無論是藍營的四顆太陽,或是尋求連任的蔡英文總統,均是如此。在美中貿易戰與全球秩序重整的大環境中,作為美中對抗最前線的台灣,其局勢之詭譎,在在都使得所有可能的總統人選,莫不謹慎以對。

然而當前對狹隘的台灣未來—即兩岸關係—發言最踴躍者,莫過於台北市長柯文哲與高雄市長韓國瑜莫屬。前者是外界評估熱門人選之一,針對總統議題發言並不令人意外;但後者雖是藍營當前人氣王,卻也只是初就職不足三個月,未免就引人側目了;更有趣的則是柯韓二人的論調彷彿是在彼此「加碼」般地唱和,比較誰對中國的態度更加友善。

先就韓國瑜來看,儘管特定媒體無所不用其極的為韓宣傳,有如民族救星再世,連帶也讓部分藍營支持者主張由韓參選總統,但基於韓國瑜當前的政治能量與未來發展,維持當前的高人氣,成為「造王者」,可說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最有利選項。於是乎,韓國瑜除了作為國民黨四顆太陽爭相拉攏的對象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則是可以「下駟對上駟」,以市長身份挑戰總統的外交路線,扮演掩護國民黨總統參選人的角色。

不同於選前政治0分,經濟100分的發言,韓國瑜近來頻頻對兩岸問題發表意見。達志影像/路透社。

依韓國瑜的深藍政治背景、競選市長時獲得黃復興黨部支持,使得他每每脫口而出呼應北京主旋律的言論,例如承認九二共識、指腹為婚、你儂我儂,都是那麼的自然毫無違和感。因此在總統大選導致候選人紛紛走向「中間路線」之時,韓國瑜的促統言論,可為國民黨候選人爭取到相對和緩的選舉形象,然而此舉對於韓國瑜日後若想更上一層樓,恐怕並非是加分的項目。

台北市長柯文哲的部分,顯然就令人玩味許多。從第一次參選所造就的墨綠形象,因台北市的特殊選區結構,在競選過程中以尊蔣等策略逐步「漂白」,最終定調為白色力量至今,柯文哲最大的利基點,就是藉由藍綠對立的激化,將藍綠壓制在基本教義派的範圍,讓自己能夠在淺藍和淺綠中拓展最大空間,從而殺出重圍取得勝利。根據這樣的思考脈絡,柯文哲近日在韓國瑜的基礎上加碼,認為兩岸問題是先有後婚,明顯是要進一步往藍營支持者的立場靠攏,不免讓人感到「飄移幅度過大」。

柯文哲的舉動,一部分的可能解釋,來自於2018年的選舉結果。在可說是將綠營選民裂解的情況下,最終以區區數千票險勝,證明爭取藍營選民的成效甚微,於是乎要更加積極;另一部分的可能解釋,則是在兩岸一家親的風波下,讓當初大力支持柯文哲的美國台僑失望,做出不予接待柯文哲訪美的決議,因而斷了相關的人脈與資源,此股風潮勢必將「出口轉內銷」,進一步影響國內民眾的判斷,於是更加往藍營立場靠攏,以維持能量。

柯文哲近日在韓國瑜的基礎上加碼,認為兩岸問題是先有後婚,明顯是要進一步往藍營支持者的立場靠攏,不免讓人感到「飄移幅度過大」。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CC BY 2.0)

然而,無論是柯文哲或韓國瑜,都只是從狹隘的兩岸關係來面對台灣的前途,不管二人是否有參選總統的考量,對台灣而言都不是好事。在美國亞洲政策沒有重大調整的過往中,台灣政治人物的傳統思考邏輯,自然是讓自己成為美國和中國都能夠接受的人選,至於滿不滿意,倒是其次。這就是為什麼民進黨參選人都強調維持現狀,而國民黨參選人則強調兩岸和平,背後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也就是不去碰觸美國設立的紅線。

傳統的思維,在當前美國已經凝聚抗中共識的情形下,已經不再適用。世界各國陸續加入的華為包圍網,其實就是表態與美國同一陣線,共同圍堵中國。這種世界級事件的表態,對於台灣的意義,自然就是長期以來處於地位未明的「現狀」,即將迎來決定性的變化。

若台灣表態作為美國堅定的盟友,意義即是在維持當前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之前提下,將進一步鞏固作為獨立國家的各項事實能力,並且朝向以獲得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承認國家身份之方向邁進;反之,若台灣表態作為中國陣營的一部份,那麼代表的自然就是要將當前的生活方式,與中國進行接軌,最終往香港、澳門的方向發展。這點可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初的對台談話中,便已清楚指出九二共識的內涵即為一國兩制得到證明。

總結而言,韓國瑜與柯文哲近日以來的「親中競賽」,無論是否出於對總統大選的考量也好、或是累積自己的政治能量也罷,整體而言都是向台灣社會與國際社會釋放訊息,也就是台灣社會中有這麼一股願意加入中國、與中國唱和的政治勢力存在,而這是需要台灣人民放下對個別政治人物的好惡,靜下心來仔細思考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只是決定台灣的未來,也必然會決定這塊土地上每一個人的未來。

作者本身是個工科人,誤打誤撞走進政治的領域後就回不去了,曾經擔任過基進黨的中執委,現為電台主持人。

留言評論
張博洋
Latest posts by 張博洋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