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地獄、福利爆炸與生存的意義──從《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看台灣長照困境

葉明叡
441 人閱讀

日本小說家垣谷美雨的作品《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繁體中譯本近日由遠流出版。本書設定在二十一世紀某時的日本,由於國家財政無力負擔因人口老化所生的龐大醫療及長照費用,新制定了一項法律,所有國民必須在七十歲時接受強制安樂死。

這項給定的條件,其思維與深澤七郎小說《楢山節考》中所詮釋的棄老習俗相同:由於環境物質條件超載,為了社會整體存續,必須犧牲一定年紀以上的高齡者。本書的敘事方法,亦與《楢山節考》相仿,採用極度寫實的方式鋪陳情節,極少使用隱喻或類比,讀者幾乎能完全將現代人的一般思考互動模式帶入(就好像在看PTT marriage板一樣)。

故事圍繞在法案通過後,高齡失能者與主要家庭照顧者的心境轉變,以及主要照顧者離家出走後,家中其他成員不得不的應對。觸及的照顧議題,包括失能者的自我生命意義、主要家庭照顧者的超荷負擔、照顧專業的重要性、照顧工作的本質與意義、居家環境改善與輔具使用等,可說是將長照教科書融入整部小說當中。不過由於是從個別家庭的角度為出發,本書是對於長照體系的服務輸送或財務等較少著墨,僅以法案通過帶過處理(這也很合理,畢竟是部小說而不是什麼無聊的政策評估報告)。

除了福利體系無力負擔、家庭照顧者處在無盡照顧地獄的主調,本書同時也生動地處理了日本社會現在幾個主要社會問題:包括最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議題、世代資源移轉(財產繼承)、青壯年世代的啃老或繭居現象、非典型雇用、高學歷無用化等等。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議題也將逐漸浮現於台灣社會。

另外,頗堪玩味的,是作者對於民主政治的詮釋。作為給定條件的七十歲死亡法案本身,在故事的尾聲,反倒是由最初的提案者總理大臣本人提議廢除。他的理由是,當初想藉著提出這個基進的法案,誘導、迫使日本民眾放棄自己的短視,真正為自己、為下一代、為整體社會的長遠考量而做出政治決定,如今已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因應措施(包括主角一家人),法案目的已經達成,故可廢除。

換言之,作者將七十歲死亡法案,視為一個破除民主的高齡傾向困境,以及凝聚社會共同意識的催化劑,而不只是如《楢山節考》當中生命的必然。在各民主國家的研究普遍顯示,各級選舉中高齡者投票率通常都比較高,也因此政治人物本會傾向於提出高齡者偏好的政策,造成民主決策偏向高齡者(age-biased)的結果,此現象在涉及世代資源分配的福利政策尤為明顯。是故,此解可說相當創新,也為本書看似反烏托邦的主題帶來樂觀的展望。

本書在文學層面上的表現或許不到極為亮眼,但本書的出版本身,反映著時代的趨勢:一個人類社會前所未有地富足、健康、長壽,但福利體系和照顧處境也遭遇最嚴厲挑戰的時代。

二十世紀中葉至今的超長承平時期,讓經濟發展國家人民的生活水準和期待提升,家庭在轉型為小家庭、平均每戶生育數下降後,照顧責任逐漸由個人與家庭部分轉移至國家身上。隨著戰後嬰兒潮世代也開始退休、進入高齡,公共照顧體系的負擔急速成長,福利體系的財政負擔是近二十年政策討論的主旋律,西歐國家與東亞最早發展的日本國,已開始嘗試將原已歸屬國家的照顧責任脫手。

至於台灣,正在抉擇的十字路口上。作為較晚期工業化國家,台灣的社會結構和福利體系發展也都晚上日本一拍,階級流動僵固、年輕世代機會減少、非典型雇用大增,向老年世代傾斜的年金改革受挫,醫療和長照卻還要再加碼公共支出……這些日本遇到的,台灣一個都跑不掉。

臺灣現行的全民健康保險。採主要以薪資為保費費基的隨收隨付(pay-as-you-go)財務制,也就是今年收到的保費,在明年大約全部用掉。在經濟條件假設不變的狀況下,人口老化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薪資保費收入幅減少。長照方面,2017年推出「長照2.0」計畫,由政府從稅收出資四千多億元、分十年投入培養長照服務能量。

但在此之外,還要算上台灣遠未及日本的產業經濟,以及(某種以漢人文化和儒教倫理為基底的)特色民情的挑戰。照顧地獄,將在台灣降臨。

這不是在說,我們現在應該來倡議制定老年死亡法案。許多專業人士與社區經營者已提出不同方案加緊努力,而小說能做的,是透過架空情境提供一般讀者思考練習機會。長期照顧是每個家庭將來必會遭遇的處境,但在真正遭遇之前,不是每個面向都能夠預先想像;即使是對現在正在經歷的照顧者來說,也不見得能夠自忙碌的照顧安排中抽離出來,看待照顧的本質、生存的意義。我們應該嘗試思考,我們想要什麼共同的「照顧未來」?要達到此目的,有賴一兼具文學樂趣,也足夠深刻的讀物加以輔助,《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

作者為 Emory University 健康政策研究生。


書名:《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

作者:垣谷美雨

譯者:李佳霖

出版:遠流

出版時間:2018/12/27

留言評論
葉明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