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過後,台中人還在意空氣汙染嗎?來看看Google搜尋趨勢

王宏恩
182 人閱讀

圖片來源:Pixabay

在2018年地方選舉與公投案中,被認為影響筆者家鄉台中市選舉最大的,就是由國民黨領軍的空汙公投。

國民黨台中市長候選人盧秀燕在選戰過程中,主打的議題也是換市長可以讓空氣換新。如今,新市長也正式上任五個月了。假如我們相信最傳統的民主理論,選民把他們對議題的重視轉化為選票、然後再由當選者落實民意,那我們應該可以看到台中市民持續關心空氣汙染議題,然後把這個議題視為評價盧秀燕市長的判準。那麼,在就職五個月後,台中市民還在意空氣汙染嗎?

當然,假如只是打電話問民調,應該全台灣每個人都在意空氣汙染,畢竟這是個政治正確的回答。但我們或許可以用更客觀的行為資料來觀察台中民眾對空氣汙染的反應,是否在選舉前後仍然一致。這可以分成三方面來觀察。

第一,我們可以從環保署的資料,取得每個月客觀的空氣汙染指標。我取每日平均,並取台中市個觀測點看起來人口密度比較高的太平(所以會有比較多人搜尋),但基本上個觀測點離火力發電廠比較近的文山結果是一樣的。

第二,我們可以從Google搜尋趨勢的資料,並鎖定台中市的網路使用者,觀察他們搜尋空氣汙染的頻率在選舉前後是否有所變化。(資料來源:Google Trend,選擇空氣汙染主題,地點台中市,選舉日前後各六個月,取得每日資料並以最多的11月7日那天校準)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觀察台中市民是否在選舉日前後,都會隨著當日空汙指數來改變搜尋量。理論上,假如打開窗戶看到外面空氣很髒,那應該就會想要拿出手機搜尋一下今日空汙狀況。假如打開窗戶看到藍天綠地,那就不會想到要用手機搜尋空汙。

換言之,台中市民假如真的關心空汙、而且關心空汙的心沒有隨選舉改變,那應該可以看到他們每日搜尋空汙的頻率會緊跟著每日空汙變化的狀況。

首先我們來看看台中市空汙與Google搜尋量在選舉前後變化狀況。下圖的上方兩條線分別是每個月的PM10以及PM2.5的中位數濃度,而最下面一條線則是該月Google搜尋的相對頻率的月中位數。的確,在選舉前一個月,台中市空氣品質是比較差,所以該月搜尋空汙的數量也比較多。

然而,我們可以發現搜尋數量的變化跟空汙在以月為單位時似乎沒什麼關係。舉例來說,在就職後三個月,該月的PM10與PM2.5都相較前一個月激增,與選前一個月差不多。然而,該月的搜尋量卻遠低於選前一個月。另一方面,整體來看,這段期間的空氣汙染數值變化不大,並沒有因為選舉而有快速的改變。然而,因為這空氣汙染數值變化很可能與季節有關,所以這裡不宜過度推論。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那麼,更重要的部分,每天台中民眾搜尋空氣汙染相關關鍵字的頻率,是否有隨著每日空汙狀況改變,以及這個趨勢是否有隨著選舉改變呢?下面這張圖是每日台中市民搜尋空汙次數與該日空氣汙染指標的相關係數圖,越接近1代表兩者越是高度正相關,越接近0則代表兩者間毫無關係。

在這裡,就可以看到選舉前跟就職後一個非常有趣的趨勢了。在選舉前一個月,台中市空汙狀況跟搜尋量是高度正相關的,相關係數達到0.6,意謂著在選舉日之前的最後決戰月,只要有一天空氣品質比較糟,台中市民就會拿出手機或電腦在該日搜尋空氣汙染的相關關鍵字。

然而,這樣理想的趨勢,卻在離選舉日很久以前、以及選舉日之後都不復存在。在離選舉日三個月前,兩者的相關性僅0.1左右,幾乎毫無關係。而在就職日之後,兩者的相關性更是逐漸降低,甚至出現負值(也就是在該月空汙越嚴重時反而搜尋量越少)。換言之,在就職日之後,台中市民搜尋空氣汙染相關關鍵字的每日頻率,就跟該日客觀的空氣汙染指標之間沒有甚麼關係。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假如我們把兩張圖放在一起看,可以發現在就職日後的空氣品質並沒有跟選舉日之前兩個月差異太大。然而,在選舉日之前民眾查詢跟該日空汙之間的高度正相關性,卻在就職之後就消失了。台中市民還是會搜尋空氣汙染的關鍵字,但是卻不是在真的在外面空氣汙染指數高的時候搜尋。台中市民的行為表現的確跟選舉日前一個月有所不同,至少總體數字很可能反映了這樣的趨勢。

這樣的結果,其實跟最近美國學者分析美國選民的經濟投票行為很像。在2016年一本政治科學專書《現實主義談民主:為何選舉無法促進責任政治?》中,兩位作者同樣發現美國民眾對於總統的經濟表現評價,完全只看選前三個月的經濟表現,而無視四年的總平均。

更重要的是,兩位作者同樣發現,總統在選前三個月的經濟表現雖然對得票有幫助,但對之後連任四年的經濟表現毫無預測效果。換言之,民眾憑著短短的印象以為選了會搞經濟(其實只有選前)的總統,但實際上並沒有真的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同樣地,我們在這個台中的案例也看到,台中市民在選舉前更可能會在空汙嚴重的那幾天上網搜尋空汙資訊,卻在選舉之後不再繼續隨著客觀指標繼續關心這個議題。那麼台中選民在選舉前的行為,究竟是因為競選而造成的主動關心呢?還是因為受到特定媒體動員而有的行為呢?這是可以繼續追下去的研究問題。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留言評論
王宏恩
Latest posts by 王宏恩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