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無須強做「所羅門王的審判」

洪浩唐
591 人閱讀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有關兩岸政府對於將以何種模式來處理滯留武漢台人返台的爭議,近來頗有論者(例如,3月6日〈蘋論:所羅門王這下傻眼了〉)或政治人物(例如,台北市議員羅智強)以「所羅門王的審判」故事來比喻、批判兩岸政府太拘泥於政治鬥爭,而「顯不介意民眾受苦」?但筆者以為上述評論恐有「引喻失義」之嫌?

故事中,面對兩個都堅稱自己才是是嬰兒親生母親、且僵持不下的婦人,所羅門王做了一個殘酷且十足考驗人性的判決:將嬰兒劈成兩半!因為他知道屆時誰不忍將嬰兒劈成兩半的,那人便是嬰兒的母親。

乍看之下,當前兩岸政府對滯留武漢台人所宣稱的關懷態度,的確像極了故事中的兩位「母親」?但我們要問的是,絶大多數的台灣民眾,在這個故事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或者,他們在此故事中找得到自己的角色嗎?在疫情蔓延全世界之際,誰來扮演所羅門王?

因為聽故事的人對不同角色的「自我投射」,將會決定他們將會在故事內容中獲得何種啟發(或完全沒有得到啟發)?所以,台灣社會於此「防疫優先」的特殊時刻,在思考、權衡此次的爭議時,我們實有必要共同來檢視,此故事和現實狀況的差異,以免模糊了焦點,又失去了解決問題的契機。

首先,正如前述,要用「所羅門王的審判」來描述兩岸處理滯留武漢台人返台的爭議,顯然太過簡化、且角色嚴重不足(絶大多數的台灣民眾,在此故事中找不到自己的角色)?試想,在現實的情況下,兩個「母親」所爭奪、關心的「孩子」可不只有一個?特別是台灣政府這個「母親」所需要考慮的,除了安全地帶回自己滯留武漢的「孩子」以外,還要確保此刻留在家裡更多「孩子們」的健康?所以她當然要先(用國際普遍認可的SOP)「確認」自己即將要帶回來的這個孩子是否被感染,以免危及家中的其他孩子們?

但顯然,在現實生活中,那些乖乖聽「母親」的話,在家排隊買口罩、並和她一起抗疫的「孩子們」,在此故事中是不存在的?而當這些孩子們的安危被述訴者(有意或無意)排除在外,台灣政府這個母親的「堅持」,當然就變成「意氣用事」、「不顧人民死活」了?

其次,若我們將兩岸政府比喻成故事中的兩個母親,那麼在現實生活中,誰來扮演那個睿智的「所羅門王」?是至今仍將台灣排除在外的WHO?暫且不論台灣是不是WHO的會員國了,以該組織秘書長在這段疫情期間的發言,我們恐怕很難期待該組織會對台灣政府做出什麼睿智的「判決」?

最後,最關鍵的差異就在於,故事角色間的「權力關係」根本與現實難以類比?與其說兩岸政府對「武漢包機」的爭議,像法庭兩造的攻防,其實,毋寧更像是綁匪與被勒索者的對峙——現實世界中,「孩子」正被牢牢抱在中方那個「母親」的懷裡,而能操縱孩子命運的「所羅門王」根本就是由她「一人分飾兩角」?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難道要用願意給付「贖金」與否,來判斷台灣政府是不是孩子的真正「母親」嗎?此時,如果我們硬要用「所羅門王的審判」來檢驗台灣政府,會不會同時也不知不覺地站到了「歹徒」這一邊呢?

台灣是個民主國家,政府決策須尊重民意,人民也享有相當程度的言論自由。照理說對於兩岸政治的種種爭議,台灣社會較有機會以理性的態度討論之。而雖然這世上不乏確有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存在,但此種特殊的「情感」卻完全無益於事實的釐清、問題的解決。

所以,對於「武漢包機」的爭議,台灣媒體或政治人物,即使不必一定要完全力挺政府,卻也不可故作「公平」而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兩岸政府「各打五十大板」。當然,更無須祭出那駭人聽聞、且值此疫情緊張之際,徒增民眾國族認同困擾的「所羅門王的審判」了!

作者為自由作家

留言評論
洪浩唐
Latest posts by 洪浩唐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