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舉世矚目的美日領導人峰會剛結束,這也是拜登政府執政以來繼四方安全機制、美日韓兩組2+2對話以來最重要的雙邊關係。
華府的政治動機不言而喻,亦即面對中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擴張傳遞清晰的訊號,在《美日安保條約》主軸之下的安全機制,不會坐視北京在區域「片面意圖改變現狀」的種種作為。除了東海與南海議題外,台海和平穩定更是關鍵的議題樞紐;這也是1969年尼克森與佐藤榮作發表聲明以來,再度提及台灣海峽對日本的戰略意義。
有趣的是,52年前美日提及的國際戰略情勢,與當下的時空背景有著鮮明的對比。
冷戰時期的美、日與國際局勢
美國雖然在亞洲有個形式上的多邊安全機制「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但由於各國政經制度與文化價值迥異,每個國家的面對的威脅來源有所不同,因此只能與個別國家簽訂雙邊的軍事同盟關係,這與杜魯門主義下的北約或歐洲共同市場存在本質上的差異。
在冷戰時期《美日安保條約》的假想敵始終設定是蘇聯,因為美國認為莫斯科極有可能從北方群島入侵北海道,為了圍堵共產勢力的擴張,美國在亞太地區建構了一系列的雙邊安全體制,其中也包含了1954年所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由於蘇聯威脅與日遽增,再加上尼克森個人渴望讓美國從越戰泥淖中脫身,當美國情報部門掌握中蘇決裂的情報後,也提供季辛吉操作現實主義與權力平衡的條件,特別是1969年中蘇在邊境爆發珍寶島衝突後,華府「聯中制蘇」的戰略儼然成形。換言之,蘇聯的擴張將影響區域與美日的戰略利益,是當時聯合聲明的重點。
在這個氛圍下,1971年發生了兩個重要的外交事件,自然牽動國際情勢與美中台三邊關係的發展:一個是中美之間在日本名古屋世界桌球賽進行的微妙互動,也就是有名的「乒乓外交」;另一件則是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這兩件事情所創造的初始條件,導致1972年尼克森訪問中國並簽署《上海公報》,雖然水門事件與福特對蘇聯所採取的「低盪」政策(Détente),延遲了美中關係的全面正常化,但是美蘇中戰略三角的關係已成客觀事實。
另一方面,日本在1972年9月正式與中國建交。在《中日建交公報》中,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這就是所謂中日關係的「72體制」。
直白地說,日本其後的台海政策曖昧不明,一方面覬覦中國市場的龐大商機,但又必須與美國的戰略利益馬首是瞻,同時得在國內右派保守與左傾社會主義之間尋求平衡,所以總是在討好與刺激中共這光譜兩端之間擺盪;迎合北京時高舉「72體制」的「一中原則」,激怒中共時則端出《舊金山合約》宣稱「台灣主權未定位論」。
50年後,更為清晰的聯合聲明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聯合聲明已經不再提及上述內容,取而代之則是更為明確清晰的政治宣示。理由不難理解,在美日心目中,習近平的中國早已取代前蘇聯與北韓成為新的威脅來源。
俄羅斯雖然與中國存有「新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但就目前烏克蘭情勢來看,莫斯科仍以歐洲作為其地緣政治主要的舞台,其次是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亞五國的互動,亞太地區並非其核心戰略利益地帶。但華府必須關切中俄是否會採取默契支持的方式進行政治合作,亦即相互承認對方在東烏克蘭與台海擁有核心戰略利益,讓改變現狀成為既定事實。
此外,北韓發展核武或針對日本進行導彈試射則是其「戰爭邊緣策略」的一環,雖然對日本民心造成一定的心理威懾,但日本更關注被北韓特務綁架的國人行蹤下落,這可從日方過去參與六方會談時的態度得到驗證。
習近平採取的擴張政策自然引發印太國家的憂慮,台灣海峽不僅衝擊美國第一島鏈的戰略部署,同時也危及日本的經濟生命線。諷刺的是,在冷戰時期美國尚難在亞洲主導多邊的安全與經濟整合機制,但是在中國威脅與日俱增下,民主國家圍堵中國的政經聯盟正在醞釀發展中。
如何從歷史脈絡中論證中國意圖改變現狀的事實呢?2002年在中國主導下,針對南海問題與東協十國共同發表了《南海各方行為準則》,北京彼時強調在尊重《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公約》的國際建制下,除了反對任何一個國家片面改變南海主權外,並遵守航海與航空自由權,同時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胡錦濤彼時的政治宣示,在習近平此刻的南海各種擴權作為下,猶如一張廢紙。
習近平仍宣稱「不稱霸、不擴張」?
不客氣地說,習近平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宣稱「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不搞軍備競賽」的說法,無疑倒置了「加害者」與「被害者」的關係。彷彿本次美日聯合聲明所建構的安全合作機制是在搞「反中小圈圈」,目的在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
這種大內宣式的政治操作,大抵擁護中共的民族主義者深信不疑外,在民主國家也只有部分國民黨或統派人士及其支持者持續操作親中仇日的言行。否則這些人的言行為何與環球時報口徑一致,指涉美日在亞太地區形成一條如同二戰法西斯的「新軸心國」?
作者為政大東亞所碩博士。現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東吳大學法律系兼任助理講授、媒體專欄作家以及政治評論員。
推薦閱讀:
- 吳介聲/「再買中概股就是傻瓜」?滴滴風波後,外資將掀中國資產拋售潮 - 2021 年 8 月 2 日
- 劉維人/「中國式民主」是民主嗎?顛覆型惑眾妖言如何威脅台灣? - 2021 年 8 月 2 日
- 劉亦/一「島」各表的異夢同床?「同島一命」帶來的和解可能 - 2021 年 8 月 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