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Podcast產業疫後觀察

吳學展
463 人閱讀

2021年疫情持續延燒,就節⽬⾯,過去幾個⽉最明顯的指標,應該是《雞來速》穩居Apple Podcast排⾏榜第⼀(第⼆)很長的時間,直到最近⼀兩週,才讓《股癌》和吳淡如的節⽬奪回寶座。現在《雞來速》仍然在第⼆名,這可以說是2021 年的最佳新進節⽬獎得主了。

這段期間,時有新⼈來來去去,但業內⼈⼠都清楚的是,Apple Podcast的排行榜對新節⽬與節⽬的新聽眾應有加權,所以會給新節⽬「⼀次機會」,尤其如果是名⼈跨界Podcast,這種效果就會更明顯。但能不能像《雞來速》⼀樣持續停留在榜上,還是看個⼈造化了。

就廣告市場⾯,受疫情影響,⽽且是比去年還嚴峻、長達兩個多⽉的三級警戒,全⾯禁⽌內⽤、室內活動嚴格管制5⼈以下等等政策,實體經濟受到的影響不⽤說,對企業⽽⾔,第⼀個砍的就是廣告⾏銷預算,因為下了廣告也沒⽤。但⾃從指揮中⼼宣布降為⼆級之後,相關的實體活動和業配廣告就蠻明顯的回溫。

就技術⾯,Apple在Lag了不知道多久之後,終於推出Podcast的訂閱制服務,⽽台灣也有⼀個規模不⼩的節⽬開啟訂閱⽅案,⽽且內容⼗分⼤膽。《通勤⼗分鐘》的Apple Podcast訂閱⽅案是每⽉590元台幣,可收聽每週⼀、⼆、四、五的集數(但週五的內容是免費公開的),這定價比Netflix家庭四⼈⽅案(每⽉390元台幣)還貴。此訂閱⽅案推出剛滿⼀個⽉後,不知道成效如何。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低估製作成本?公部門躍躍欲試

另⼀個吸引我注意的點是,經過去年媒體對Podcast的熱烈討論、促轉會做出《促轉星期四》、教育部做出《讓我聽你說》等專案後,公部⾨仍陸續在Podcast上有所嘗試,相關「實驗」到現在都還沒停⽌。

雲林縣政府⽂化觀光處在八⽉底推出《慢遊雲林》,嘉義市政府教育處也在差不多的時間推出《科學寶盒》,桃園市政府最近也開出⼀個「製播桃園⽂化故事數位節⽬」的 Podcast標案。

以「公部⾨⾃⼰開頻道」這件事來說,過去⼀年多我也被詢問過幾次意⾒。當然每個機關、部⾨的情況都不同,但老實說,⼤多數(尤其所謂⾼層)都還是停留在「開Podcast頻道就是閒聊,成本應該不⾼,⾄少比製作影片低」的成本導向思維。這種想法⼀⽅⾯容易有⽬標不明確的問題,⼆⽅⾯則是低估了製作聲⾳節⽬的成本和難度。

在那幾次討論中,要給提醒的話,我認為最重要的⼀點是「主持⼈⼈選」。針對「說話/閒聊」型態的聲⾳節⽬,非常吃重主持⼈的知識、論述和表演能⼒。網路影片的形式,⼀⽅⾯是時間通常較短,⼆⽅⾯則能倚賴腳本、畫⾯素材、剪輯等「旁⼈」的協助。但對聲⾳節⽬⽽⾔,有更⼤的比重是必須靠主持⼈憑⼀⼰之⼒「填滿」20、30、甚⾄ 60 分鐘。若想堅持「⾃⼰開頻道」這個作法,真的有必要仔細思考主持⼈⼈選這個問題。不然從中央到地⽅、從⾼層到基層的⼩編(兼主持⼈)們,⼀定會崩潰。

2022選舉能否成為宣傳新

前陣⼦最⼤的政治新聞是,促轉會提出中正廟的轉型⽅案,要以「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為主軸,並且移除蔣介⽯銅像。該⽅案丟出的時間點,適逢國⺠黨主席選舉,當然就引來了⼀波愛中愛蔣愛威權的候選⼈作⽂比賽。⽽這不只是國⺠黨內的事情,這更是 2022 年地⽅選舉前哨戰已經開打。

從政治的⾓度看, Podcast 的影響⼒仍然很有限。⽬前尚未看到A咖等級政治⼈物經營、且穩定更新的Podcast頻道。(雖然發現國⺠黨不分區立委吳怡玎的頻道《玎玎有理》在九⽉初有更新,但前⼀次更新已經是五⽉和⼀⽉,因此這頻道顯然不是太重要。)

跟政治比較接近的⼈物,我原本以為周⽟蔻在五⽉離開HitFM之後,有機會順勢加入Podcast戰場,但⾄今似乎尚無動作。另⼀個類似的⾓⾊鄭弘儀則是在八⽉底正式進軍Podcast。但鄭弘儀和《社畜時代》朱姊的《沒⼤沒⼩の喇吉歐》這個頻道,主要也不是談政治題⽬,⽽是以「兩代交流」為主題。

很久沒有積極到處試菜了,所以稍微聽了⼀下《沒⼤沒⼩の喇吉歐》,因為「兩代交流」的設定讓我有點興趣,⽽且印象中蠻少⾒兩個主持⼈年紀差距很⼤的節⽬。畢竟鄭弘儀也算半個政治⼈物,所以看到這個節⽬宗旨時,第⼀個直覺想到的是,該不會是為了在未來的關(ㄒㄩㄢˇ)鍵(ㄐㄩˇ)時刻,能發揮「兩代交流」的作⽤?

《沒喇吉歐》隔代溝通的曲線救國

「兩代交流」的核⼼在於解決雙⽅對彼此某些想法或⾏為的不滿。⽽這個不滿可能來⾃誤解,也可能來⾃價值觀的差異。但無論如何,要有交流,就是要從衝突開始。在溝通之後,不管是否認同,⾄少也能知道對⽅的理由是什麼。

聽了三集,覺得EP3的「3C科技」是個好題⽬。光是看到這個關鍵字,腦中就能浮現各種兩代之間圍繞3C產品發⽣的衝突畫⾯,例如節⽬中提到:晚輩教長輩使⽤新科技時很沒耐⼼,鄭說⾃⼰使⽤3C還算上⼿,但他也「代表」長輩說出⼼聲,長輩使⽤3C是弱勢,所以需要晚輩更多的耐⼼。或是他舉⾃⼰陪只會台語的媽媽看中⽂電視節⽬的例⼦,「媽媽會開⼼,不⼀定是因為看懂節⽬了,⽽是因為你願意陪她。」

另外,鄭弘儀不懂為何吃飯前⼀堆⼈都要先拍照打卡?朱姐⽤「經營社群形象」這個概念來解釋,這若要進⼀步談,就是「數位即⽣活的⼀部分」的經驗落差——那些不熟的⼈就是⽣活的⼀部分。這集的交流點,還包括鄭弘儀認為吃飯時⽤⼿機很沒禮貌等,朱姐也很直接回應,「因為飯桌上總是會有些煩⼈的長輩問些煩⼈的問題」,這時拿出⼿機,就可以讓⾃⼰看起來好像在忙其他事情,就不⽤應付來⾃長輩的問題。雖然這句沒有正⾯回應「沒禮貌」的指控,但如果真有長輩聽到這段,或許會開始調整⾃⼰關⼼晚輩的⽅式。

兩代交流的困難,在2018年的公投我們都已經⾒識過了。但如果不想放棄的話,我覺得這個節⽬的宗旨提醒了⼀個重要的觀念是,兩代交流必須從平時做起、從⽣活談起,畢竟很多溝通其實不是針對「議題」本⾝,⽽是更廣義的價值觀,因此這件事情必定需要耐⼼,才可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功能。

留言評論
吳學展
Latest posts by 吳學展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