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會重演2018嗎?一些結構性因素

王宏恩
1K 人閱讀

隨著年底縣市長選舉接近,現在各黨也進入提名程序、黨內廝殺也越來越激烈。四年前的縣市長選舉綁十項公投案,韓流崛起、對於民進黨政府造成重擊、也導致後來撤換閣揆。但選完兩個月後的習近平新年談話定調九二共識,讓蔡英文找到機會反擊,接著香港抗議與鎮壓與韓國瑜參選總統進一步定調了接下來的2020總統選舉。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這段期間台灣認同大增、支持獨立的民眾也大增、也是九二共識第一次無法獲得半數選民支持、讓蔡英文成功地透過2020大選否決了九二共識的市場。如今縣市長大選又來了,各黨都會想要再次在大選中有所斬獲,國民黨希望繼續地方包圍中央、民眾黨希望可以把在都市的不分區選票轉化為議員席次來維繫整個政黨的資源、而民進黨則希望反攻四年前錯失的地盤、並避免四年前的悲劇再次發生。

那麼,2022會重演2018嗎?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整理兩個可能性上升的因素、與兩個可能性下降的因素。

第一個2022重演2018的可能性上升因素,是無黨派比例2018年選前的一個重大轉變,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超過50%的選民自稱無黨派,不宣稱自己屬於任何一個政黨。回答無黨派,不只是政治冷感、更可能只是討厭當前檯面上的任何政黨。但在同時,無黨派也給予了民粹主義崛起的空間,因為民粹主義的核心就是反對檯面上的菁英。這個比例在2018年泛藍大勝後降回去。但在2022年年初的各家民調,又已經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也就是無黨派占了全體受訪者接近或超過一半的比例

雖然民進黨的支持度因為防疫與烏俄戰爭而有rally around the flag的現象,但這現象應該屬於短期無法延續到選舉。而林聰吉等人去年九月在《政治科學論叢》的研究也發現,台灣民眾「討厭兩大黨」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中,從2012年之前的5~10%,到2012年之後躍升到10~15%,尤其在非總統大選年的2013與2017年,討厭兩大黨的選民比例分別占了16%左右,而總統大選年2016與2020僅有10%。在這次2022年,很有可能又有類似的趨勢,成為民粹主義的養分、並讓以反對兩大黨為主軸的政黨得利。

第二個可能重演的因素,在於青年選票。這個因素是基於一個假設,就是這次2022年縣市長選舉的青年選票投票率會比2020、2018、2016都還要更低。總統大選青年投票率較高並不意外,但是假如比較2018與2022,2018有十項公投案,尤其是有年輕人關心的同志婚姻公投案、以及其他全國性的議題,所以青年投票的比例會比較高。

莊文忠等人直接抽樣中選會選舉資料的研究,顯示同時舉行的公投與縣市長選舉,公投投票率都低了一截,大概是許多人沒有投。但假如我們比較不同年齡層,可以發現年輕人的公投及大選投票率之間是幾乎沒有差異,而中年與老年人則有將近20%的落差。這個差距比較好的解釋是,年輕人更在意公投、被公投動員去投票,而中老年人則更多是地方政治動員去投票、公投只是順便。

在這種情況下,2022年沒有公投案,唯一可能的修憲公投案各黨都支持、因此不太可能會有主要政黨用這公投案來動員學生,學長姐對學弟妹大概也不會特別有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假如加上討厭兩大黨的風潮,年輕人對於年底地方選舉大概不會有太大的興趣,因此投票率可能會下降。假如傳統上年輕人的投票可能對於綠營與小黨較有利的話,那年輕人投票率下降可能對於綠營與小黨就是比較不利的因素。

圖片來源:莊文忠與洪永泰/作者提供

當然,跟四年前相較,目前台灣的政局也有一些結構性的不同,而讓2018比較不會重現。

第一就是目前蔡英文的滿意度較四年前高出許多,目前仍有四到五成的滿意度,是四年前的一倍。蔡英文的滿意度,也連帶使得民進黨的支持度、台灣認同、對台獨的支持度都比四年前高出10%左右。換言之,跟四年前相較,這一次民進黨更可能仿效才剛結束的四項公投案,透過以蔡英文帶頭的方式給衝出民進黨的基本盤(但同時,這也代表蔡英文會再度被卡在選舉裡)。目前民進黨決定把提名權給集中,也顯示了這個黨主席負責成敗的方向。

第二,則是較低的中國因素。四年前民進黨剛上任兩年,中國政府連續兩年砍了20%的陸客、搭配其他的經濟懲罰措施,這讓韓國瑜的「貨出去、人進來」有說服人的機會。但是這兩年因為疫情,陸客已經直接下降為零,近幾次的農產品攻防戰也已經雙方各自有操兵的機會,因此要再透過這方面施壓大概效果有限。假如中國仍然維持耐心而沒有忽然在這次大選前動武的話,那這一次大選中國因素大概不會公然在檯面上推動。

在這樣的結構性因素下,在野黨要怎麼避免民進黨透過蔡英文滿意度來推動藍綠對決呢?一個可能性是如同2018的《勞基法》修法一樣,塑造對民進黨政黨的不信任。2018的《勞基法》修法,就算最後平均工時有減少,但當時兩度轉彎的過程,造成民眾跟企業主對於時任賴清德內閣的不信任,最後選完也導致賴清德下台。政治信任(political trust)是人們將政治權力交給掌權者時的安心因素,假如不信任、那掌權者嘴巴講得再好聽也沒用。

對於即將而來的2022來說,在野黨可以挑戰的一個點是這四年來蔡英文的外交與內政,尤其是否真的因為四大公投案沒過、開放日本食品,讓台灣在選舉前成功跟美國或日本簽約一些新的自由貿易協定?

而內政雖然今年看起來不會缺水,但跳電問題可能會被放大檢視。這兩個點的共同之處都在於是對於蔡英文與民進黨整體信任程度的考驗,宣傳主軸都將會是「民進黨不可信」,畢竟只要信任降低了,人們就不相信其政見在未來會被會被落實,而民眾也會更轉而轉向更立即、快速、可以立刻拿到手的其他政策與候選人,尤其是具有大撒幣與買票性質的政見。

假如這個民進黨不可信、懲罰民進黨的風潮有成功帶起來,那就有可能成功的吸引部分無黨派選民出來懲罰執政黨、而讓2018有重演的效果。

留言評論
王宏恩
Latest posts by 王宏恩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