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總統大選的選戰結構

王宏恩
924 人閱讀

明年總統大選只剩下不到一年,雖然各政黨都尚未提名,但是選戰結構已經逐漸明朗,而各政黨也需要因應這結構做出對應的政策。

2023的總體經濟表現不會太好

首先,各個總體經濟前期指標都顯示,因為訂單週期以及貨運等因素,未來一年台灣出口的經濟表現可能不會再比前幾年好了。而根據大多數政治科學的研究,國家總體經濟表現是民眾評價執政黨的重要投票依據,但因為人民是健忘的,所以大多數的選民只依據選舉年、或者選舉前幾個月的經濟表現來投票,而非根據執政四年或八年的平均來投票。這個研究結果對於正在執政的民進黨或即將代表民進黨參選的賴清德來說,自然不是個好消息。

在這個景氣會變差的大結構下,國民黨與中國趁著這個議題合作,提出經濟誘因來吸引訂單在今年減少的企業跟選民,提出一個中國特許之下的解方,這也是為何在現在國民黨就開始急著訪中,即使中國軍機仍不斷繞台、即使國台辦跟王滬寧又開始推動兩岸統一。中國經濟雖然變差,在一年內在台灣多花點錢也不是大問題。當然,這個策略能夠吸引到的產業也比較特定,但更多能顯現的是短期的承諾與執行印象。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台美自由貿易協定遠水難救近火

而對於民進黨來說,除了提振內需之外,就是透過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然而,就算立刻簽定自由貿易協定,其經濟效果是否能夠在不到十一個月內顯現出來,也是個疑問,畢竟自由貿易協定不是像當初韓國瑜去到處簽MOU,而是在制度上更鼓勵企業合作來往,而輸美的產品也與輸中的產品類型不盡相同。

當初2014年馬政府企圖通過服貿協議,至少有兩年的窗口來試著讓協議產生經濟影響,現在的台美貿易協定則沒有那麼多時間。當然,台美貿易協定對於民進黨政府來說,也是信任問題,畢竟已經公投案過關、也開放其他美國農產品,即使這些都只是進一步自由貿易的前提,但假如在四年或八年內仍然沒有推動成功,民眾自然會質疑給更多時間是否仍無法成功。

民進黨大概仍著力於兩岸議題

在經濟前景可能看淡、又沒有比較好的對應方式的情況下,民進黨可能較佳的策略自然是回到兩岸關係,畢竟大多數民調仍然顯示台灣民眾警覺到中國的威脅、也不希望跟中國統一。對於地方施政的意見、以及對於當初防疫政策執行面的討論,大多已經在2022年地方選舉中發洩完畢,防疫指揮官也淡出。在兩岸關係這個議題上,民進黨的立場跟較多數選民是比較接近的。

因此,這場總統大選的大結構就會是一場框架大戰(Framing)。民進黨會希望積極地讓選舉形塑於對中國議題的看法,較少著墨經濟表現,而國民黨則會盡力淡化統獨議題,把所有重心擺在經濟成長的解方(而讓中國成為解方之一)。誰可以讓議題成為民眾在大選中主要關心的議題,就可以拿到比較多的選票。

當然,2022年地方選舉的結果也顯示,雖然許多民眾關心兩岸議題也反對統一,但同時也在意國內政策執行面及其效果,例如交通安全、房價、公共建設品質等。這對於目前的民進黨以及賴清德來說,是一個額外困難的議題。

無論賴清德在選戰時提議要做任何新的政策,民眾會質疑為何已經掌握多數的民進黨立法院不立刻通過就好了?同時,假如賴清德要抨擊任何當下政府做不夠好的地方,他仍然是執政黨的一員、也是副總統,會被質疑說那幹嘛不去把那個政策當下做好就好了?

假如賴清德最後的政策主張,大多是企圖延續現有政府的政策,那就要合理地跟民眾解釋為何這些政策值得繼續留著、為何其他政黨輪替後不能繼續幫忙執行這些政策、還要多久才能完全落實某些新政策。而一旦選擇延續,就代表要同時繼承現任政府的聲望資產與聲望負債。

賴清德在社群網站上的部署仍顯不足

這每一步都並非容易的事,尤其在跟選民溝通的階段上。蔡英文總統在各個社群網站的追蹤人數都是賴清德的十倍以上,而蔡英文總統在選前也有盡量與各社群網站的新一代網紅合作,但最後18歲公民權仍然推動失敗。目前賴清德雖然也開始主動在各個議題上發聲、民進黨內也改組,但是如同我上一篇文章〈2022期中選舉台灣選民的政治資訊接收管道〉所說,大多數民眾現在並不是直接看政治人物的網站,而有更多人透過新聞、透過網紅或名嘴的二次傳播(與詮釋)才知道政策或政見。在這種結構下,賴清德要跟民眾溝通或主打政策,效果恐怕會比2022年的蔡英文更不容易顯現。

當然,相較於2008與2016,賴清德仍享有一些優勢。首先,當前蔡政府的施政滿意度仍比同期的扁政府或馬政府來得高,因此賴有較好的起跑點以及潛在支持者。第二,過去我對總統及行政院長滿意度的連帶關係研究指出,蔡英文時期的所有行政院長滿意度都跟總統緊密相連,唯一的例外就是賴清德──賴清德院長的滿意度永遠比同時期的蔡英文總統高一點點。這可能來自民進黨內部對賴清德的額外支持、也可能是賴清德的男性、醫生背景讓某些選民願意額外替賴清德背書。這些優勢也可能避免2020年選舉變成一個票選理工科還是文組的無聊框架。

最後,無論是民進黨、國民黨、或是其他政黨的參選人,目前各政黨認同者都沒有超過25%,而整個選戰大概仍有40%的無黨派。假如用簡單的數學估計,無論是哪一位候選人或者總共有幾位候選人,都大概需要從這40%無黨派裡面取得20%,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因此在上述結構之下,如何爭取到這最後這20%選民的支持,就是剩下十一個月該做的事了。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留言評論
王宏恩
Latest posts by 王宏恩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