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與百年黃埔

周奕成
820 人閱讀

今年(2024年)六月十六日「黃埔軍校」百年校慶,之所以成為台海兩岸的大事,乃因其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皆有密切淵源。

黃埔軍校在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國軍的論述中佔有極核心地位

黃埔軍校的歷史,在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國軍的論述中佔有極核心的地位。即使1949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退居台灣,陸軍官校在高雄鳳山復校,整個中華民國國軍體系,仍以黃埔精神傳承者自居。

在中國國民黨的歷史詮釋中,黃埔軍校自1924年創校之初,孫中山強調黃埔軍校的使命是「建設一支強大的國民革命軍,以達成國民革命之目標」。這一使命在國民黨的歷史敘事中,代表了國民黨在推翻滿清、結束軍閥割據、實現國家統一過程中的重要努力。

隨著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的實施,國民革命軍正式改名為中華民國國軍,理論上軍隊不再屬於任何政黨。然而,黃埔精神依然在國軍傳統中佔有核心地位。不言而喻的是,黃埔精神也讓不再是黨軍的國軍仍保持著與國民黨的歷史聯繫。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後,黃埔軍校在高雄鳳山復校,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繼續承擔起培養軍事幹部的任務。此時,黃埔精神成為中華民國國軍的重要精神支柱。

蔣中正再次確認陸軍官校的黃埔精神

蔣中正在1959年主持陸軍軍官學校35週年校慶時,進一步闡述了黃埔精神,強調「犧牲精神」、「團結精神」和「負責精神」。他指出,黃埔精神要求軍人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並且為總理、為主義、為革命奮鬥。這些精神的強調,使得黃埔精神成為國軍在東征、北伐和抗日戰爭中的強大動力。

在台灣,黃埔精神被廣泛宣傳和弘揚。每年校慶、各種軍事節日,及軍隊的日常教育,都以黃埔精神為核心,強調其在國軍建設中的重要性。高層將領經常在公開講話中提及黃埔精神,將其作為鼓舞士氣的工具 。所謂黃埔精神已不僅是一種軍事文化,更是一種政治信仰,象徵著對中國大陸的歷史記憶和統一夢想。

黃埔軍校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敘事中,同樣有其重要地位。

黃埔軍校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象徵

在中國共產黨的論述中,黃埔軍校於1924年在廣州由孫中山創辦並得到蘇聯的援助。這所軍校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象徵。

當時,周恩來等共產黨員在校內擔任教官,參與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標誌著中國革命軍事教育的現代化起點。中共方面強調,黃埔軍校不僅是國民黨的軍事搖籃,還是中共早期軍事力量的重要來源。

1927年國共分裂之後,黃埔軍校內的共產黨員遭到清洗。然而,許多共產黨員在這段時間內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並在後來的革命戰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例如,著名共軍將領林彪、聶榮臻等人都曾在黃埔軍校受訓,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鬥爭中貢獻巨大。

在抗日戰爭期間,黃埔軍校訓練出來的軍人成為抗日戰爭的重要力量。在中共的論述中,這些黃埔出身的軍官不僅在正面戰場上英勇作戰,還在敵後根據地的游擊戰爭中表現出色。他們的貢獻被視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典範,彰顯了黃埔精神在國家危難時期的重要性。

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黃埔軍校的畢業生分屬兩個陣營,成為國共雙方的中堅力量。中共方面特別強調那些加入共產黨的黃埔生在解放戰爭中的卓越表現。他們運用在黃埔軍校學到的戰術和指揮能力,為中共的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在中共觀點中,黃埔軍校不僅是軍事教育也是革命傳統。中共將黃埔精神定義為忠誠、勇敢和愛國,這些價值觀被認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核心價值。中共對黃埔歷史的解釋權也成為其政治宣傳的一部分,旨在強調其在中國革命史中的合法性和正統性。

這一歷史解釋權的爭奪,不僅是歷史記憶,更是現實政治的一部分。這也正是黃埔百年校慶在台海兩岸極具政治意義的原因。

賴總統只著重黃埔對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意義

但黃埔百年校慶之時,在台灣這方,賴清德總統低度處理黃埔軍校在兩岸政治之中的特殊連帶。他只著重在黃埔對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意義。

圖片來源: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賴清德總統在百年校慶演說中回顧了黃埔的校史,強調「中華民國在哪裡,黃埔精神就在那裡」。也提到中國強勢崛起,破壞台海現狀,並重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台灣前途由兩千三百萬人民共同決定。

當賴清德重申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就表明兩岸也不需要過去的歷史做為連結,也就不把黃埔的特殊性當成兩岸的連結。

他說「中華民國在哪裡,黃埔精神就在那裡」。這就是把黃埔當成是屬於中華民國的資產,並認為在中華民國台灣的陸軍軍官學校,才是正統的黃埔精神繼承者。

賴清德更說,秉持「為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戰、為台澎金馬百姓安全福祉而戰」的才是真陸官,沒有這份雄心壯志就是假黃埔。這是嚴格地畫出了敵我界限,不容許少數退役將領假黃埔精神之名遊走兩岸。

賴清德說,在歷史性的時刻,他對陸軍官校同學提出三點勉勵:第一是深刻體會「犧牲、團結、負責」的歷史意義;第二是全心全力奉獻給國家人民;第三是捍衛國家主權。

這三點其實不僅是對陸軍官校同學的勉勵,更是賴清德做為三軍統帥對全體國軍的訓話。

「犧牲、團結、負責」正是蔣中正對黃埔精神的定義,而賴清德要求國軍幹部體認其時代意義,也就是精神仍在,但時代不同。對黃埔精神早已不能再做國民黨黨軍時代的理解。

從賴清德對黃埔傳統的再詮釋,以及對軍人強勢訓話的要求,可以看到一個更為國家化、台灣化的中華民國國軍新時代,在黃埔百年校慶之際來臨了。

作者為政治運動家,社會創業家。創立世代街區等七家公司、發起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也曾創立第三社會黨。曾任總統府諮議、行政院政務顧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修畢。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