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掛零事件看到了什麼?

張哲維
2.3K 人閱讀

近日,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報到人數掛零事件,意外引發了各界廣泛關注。原本只是系所在招生技術上的失誤,因校方回應不當和媒體刻意渲染,讓輿論焦點轉向生成式AI對人文科學生存的威脅。

成功大學歷史系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了解人文科學的目的與自然科學的不同之處,才能看出問題的端倪。

不同於追求普遍規律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探究的是人的主體性。研究者需透過自身經驗與研究對象留下的材料產生共鳴,才能達到主客合一的客觀精神。因此,人文科學的價值來自於與研究者身處的當代社會對話的過程。因為它涉及人的內在價值和意義的探索,所以自然科學無法替代。當社會不再尊重人文科學時,人將失去其價值,也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意義。

因此,人文科學的使命在於與當代社會不斷對話。

成大歷史系的社會連結很圓熟又在地

筆者是剛入職成大歷史系不滿一年的新進教師,對系上同事們相互合作、認真教學的態度深感敬佩。為了趕上同事的步伐,筆者也努力直面AI的挑戰,開設相關課程。從成大歷史系近年來開設的多元課程中可以看出,老師們積極與時俱進,呼應社會需求。

從提倡知識開放的維基百科、醫療與照護史學、與台南市博物館群的合作、歷史文物館的空間再造,歷史公演、二十而立、迴聲社造…等,不勝枚舉。這些努力不僅學界有目共睹,且與台南在地文化緊密結合,此特色是北部學校無法比擬的。我們擁有不亞於其他學校的特色,無奈高等教育長期重北輕南的結果,造就了學生和家長內心難以消除的偏見。

從本質上看,人文科學本身就是跨領域的,它在不同領域間架起「以人為本」的橋梁,促進多元視角的理解和跨文化的融合。歷史系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獨立思辨、勇於負責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更在面對事物時勇於求真、面對他人時勇於求善、面對自己時勇於求美。許多時候,反而是筆者從學生身上學到更多。

相反的,擅長數理的人容易陷入邏輯自洽的陷阱,忽視溝通的重要性。在這個講求分工合作的社會裡,有效的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關係的必要方式。多年來,台灣經濟發展需要培育了許多優秀的理工專業人才,公司很容易招募到相應的人才,但始終缺乏了解人性、善於溝通和整合團隊的人才,而這正是歷史系學生的專長。

事件凸顯的就是人文不備的漏洞

造成這次風波的主要原因是「校方回應不當」和「媒體刻意渲染」,這反而提醒我們,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缺乏人文素養將會導致人們為了短視近利的目標,而「被工具所奴役」。原本應該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公共討論,卻被錯誤的認知捲入無止盡的謾罵之中。這些討論並非基於「掛零事件」的本質原因,讓輿論落入肆意貶低人文素養價值的窠臼中。不重視人文素養的社會,又將如何迎接AI時代的來臨?

在這個科技主導的時代,人們基於自身需要創造了許多人造之物。如果我們不保有人文素養,為了私欲濫用科技,不僅會導致許多倫理問題,更會被人造之物所奴役。如此下去,我們都將成為AI的奴隸。不要忘記,歷史上那個普遍相信科學萬能的時代,造就了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第三帝國。也不要忘記,冷戰時期人們對核子戰爭的恐懼。

事實上,發明科技的真正目的是為人們展現自身主體性而服務,讓人們自由發揮創造力而生。我們之所以感動,並非科技本身,而是透過科技讓我們更容易基於自身經驗與他人產生連結,進而產生共鳴的過程。例如輝達的GPU讓許多遊戲成為可能,但令人感動的好遊戲,其主因還是來自於遊戲劇情與遊玩者之間產生的共鳴,又例如台積電作為台灣企業在世界上奮鬥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成大歷史系隨時歡迎企業與我們合作,書寫一部令人感動的台灣企業發展史。而這不就是人文科學的目的嗎?

有紮實的人文素養才不致為物所役

只有彰顯人文精神,才能讓人類在面對科技日益進步的情況下,不被自己發明的事物異化,如同荀子所說「役物,而不役於物」。也如同筆者同事簡宏逸老師在投書〈人工智慧的光與影:生成式AI衝擊教育現場的反思〉中所寫:「這個世界仍然需要辨別真假能力(judgment)、評價資料的眼光(assessment),以及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任的態度(accountability)。這些是做人的道理,也是教育現場歷久不變的要求,不曾也不會因為新技術而改變。」

因此台積電並不過分,該擔憂的是逐漸喪失人文素養的社會。只有在尊重人文素養的基礎上,科技才能真正為人類服務。我們應該意識到,AI的衝擊是不可避免的,但它衝擊的是那些喪失人文素養、缺乏對自身價值和意義理解的人們。只有當我們重視人文,科技才能在為人類服務的同時,帶來真正的進步和幸福。

此次成大歷史系「掛零事件」看似危機,對人文學科來說,反而是重新出發的轉機,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近日,成大歷史系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積極討論因應之道,再一次展現了我們的活力,其成果拭目以待。(請參考成大歷史系對此事件的回應〈從「零」的反思: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針對113學年招生報到掛零新聞的聲明稿〉。成功大學雖以理工科見長,但在沈孟儒校長「幸福校園」理念的引領下,致力於將科技回歸以人為本的人文素養中。這不僅有助於平衡科技與人文的發展,在人文科學的引導下,更能為成大多數的理工科學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培養出具有人文素養的科技人才。

作者為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