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十八日俄羅斯總統普丁訪問北韓兩天,這基本上是去年九月金正恩訪問莫斯科後的普丁回訪。普丁訪問北韓時簽署了《俄朝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基本上讓北韓與俄羅斯的同盟關係穩固化。這個條約不僅高度衝擊現有的東北亞戰略局勢,也進一步讓歐亞戰略一體化的內涵,從烏克蘭─台灣,擴展到烏克蘭─韓半島之上。
俄朝戰略合作的出場,讓中國感到窘困,韓日受到強度更大的威脅,也讓美國要處理的烏克蘭與韓半島問題變得更複雜。雖然台灣受到的立即衝擊似乎不大,但實際上,台灣卻可能因為俄朝合作及其對東北亞的衝擊,而進入一個相對不利的戰略處境。台北對此要及早因應。
俄朝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北韓出了一口怨氣
自從去年俄羅斯在對烏戰爭出現瓶頸,甚至內部還出現瓦格納集團兵諫事件,還面對當時烏克蘭野心勃勃發動反攻的處境,俄羅斯與伊朗及北韓強化軍武合作,伊朗提供無人機,北韓提供軍火彈藥。北韓提供的大量彈藥是俄羅斯在今年初俄羅斯開始對烏戰爭占盡軍火優勢的主因之一。俄朝關係也因此升溫快速,促成去年九月金正恩訪問莫斯科與普丁的見面。也因此帶來六月的普丁回訪。
對北韓而言,與俄羅斯關係的升溫無疑對金正恩吃了另一顆定心丸,從此大幅減輕其受制於中國的處境。俄羅斯提供的軍事技術援助也開始展現在北韓「北方限制線」發動的電磁頻譜攻擊上,金正恩更在今年初對南北韓關係做出新的調整,將2019以後逐漸陷入僵局南北韓關係直接定位為敵對的國與國關係,不再(名義上)追求和平統一。但南韓與古巴在2月14日建交,對北韓無疑是個重大衝擊。
此次普丁前來,除了讓金正恩不再感受到孤單外,也將北韓提升為俄羅斯對外關係的最上層之一。雖然普丁始終拒絕說這是軍事同盟(alliance),但金正恩對外一再宣傳這就是同盟關係,也沒見普丁出面更正。觀其內容,這基本上是把因冷戰結束蘇聯解體而隨之無效的1961年七月簽署的北韓─蘇聯友好互助條約以「俄羅斯─北韓」的方式復活,讓平壤取得其受攻擊時可能會有俄羅斯提供軍事協助的戰略保證。
對北韓來說,「朝俄戰略夥伴關係」再度出現,使得其在冷戰時代發展的蘇中朝韓半島北三角同盟架構重新出場,不僅降低後冷戰時代對中國的單方面依賴,還正式取得俄羅斯的軍武技術協助,更出了一口二月韓─古巴建交的惡氣,可謂一舉多得。
韓國因此會更為遠俄,但韓半島開始出現俄羅斯因素
韓國是此次俄朝戰略同盟正式出場受到最直接衝擊者。對韓國來說,與已經陷入低潮的韓中關係,此次俄朝合作的出現不僅代表冷戰時代的南北三角對峙再度出現,也讓韓國從1988年以來意圖打破南北三角對峙的「北進政策」(Nordpolitik)全面解體。不僅韓國直接說會重新審視「韓俄關係」,也可能會改變其不販售武器給烏克蘭政策的自我限制(韓國是販售武器給東歐國家,以便這些國家在提供自身武器給烏克蘭時更沒有顧忌)。
韓國分析家雖然不認為俄羅斯會直接軍事介入韓半島,但對於俄羅斯會提供什麼樣的軍事協助高度關注。對他們來說,這可能包括北韓的導彈技術、電磁戰能力的提升,以及對北韓核武的協助。基本上,北韓無核化的前景在俄朝同盟出現後已經實質消失,更不要期待聯合國安理會會再通過有關北韓的無核化要求(雖然過去的要求往往被灌水,在中國的不配合下也缺乏有效的制裁)。
北韓從今年開始對南韓的系列不友善動作,包括在北方限制線的電磁頻譜戰,對首爾頻釋放髒污氣球甚至影響民航安全。南韓還高度關注俄羅斯的網軍與假訊息戰會如何訓練北韓與協助北韓等發展。而北韓在確保有俄羅斯力挺下,勢必對南韓的不友善舉動會更沒有限制,也很可能會採取更極端的作為。
南韓對此新局勢一方面會想要更強調美日韓三方,以及與其他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例如日前的韓澳2+2會議),但也會與同樣被俄朝同盟化發展而感受困窘的中國接近,起碼期待讓俄中朝北三角關係不會那麼強化,甚至可能希望拉近中國以期待從側面制約北韓(即使現任南韓政府對此不抱期待),這也是在普丁訪問北韓的同時,會出現首次韓中2+2會議的原因之一(即便這個2+2會議還只是副部長層級)。
另一方面,希望強化美日韓三方合作的同時,韓國對美國的戰略期待也會升高。因為現在北韓無核化已經毫不可能,俄中三角關係更形穩固,又預期北韓會對南韓發動更具侵略性與敵對性的活動,這會使南韓內部要求發展核武以建立自身威懾力量的呼聲更高,這直接與美國非核擴散的政策背道而馳,但如果美國提供的核保護傘不夠確實的話,韓美矛盾會因此提高,而韓國意圖發展核武也會衝擊至今追求無核和平的日本。因此整個美日韓關係都會受到這個議題的影響。
日本可能面臨台海與韓半島的同時出現危機的問題
除了每天中國對台灣發動低度軍事衝突,但更具高強度的政治脅迫作為外,今年以來北韓在韓半島的作為也讓局勢快速升溫。而隨著俄朝同盟的再度出場,日本發現自己有可能會面對台海與韓半島危機同時爆發的處境。一個是中國對台灣的侵略壓迫,另一個是俄羅斯撐腰的北韓對南韓的挑釁作為,對日本來說都是夢魘,也無法區分何者比較重要,因為都會直接影響日本的安全。因此日本如何評估韓半島局勢,以及如何使用其2015年通過的《新安保法》,因為現在的問題可能不只台海會被用到,包括該法新訂出的「存立危機事態」,韓半島局勢也可能會被使用,甚至其使用時機會早於台海。
與韓國的反應類似,日本除了強化美日同盟與美日韓三方合作外,也會向中國伸手,其理由與韓國類似,就是在消極面希望俄朝同盟不會被進一步強化為俄中朝同盟,在積極面希望即使中國無法(或不願意)約束北韓,但起碼可以影響使北韓如對日本有不友善作為,不會有中國對北韓行為的背書,甚至期待中國可以影響北韓使其對付日本的頻率與姿態可以降低。當然日本不太可能會為了要取得中國在北韓議題與東京合作,而在台海危機的立場有所妥協,因為後者同樣是嚴重影響日本國益甚至生死存亡的問題。
中國角色尷尬,感覺更無法控制北韓,但也可能因此考慮與美國合作
北京對於俄朝同盟出場的態度相當尷尬,從外交部的發言可以發現,中國雖然沒有一個負面評價,但對此的冷淡態度顯示中國並不樂見俄朝同盟的發展。一方面是這會淡化中國對北韓的影響力與制約能力,二方面在俄羅斯的加持下,北韓可能會採取更急進的行動,進而為韓半島局勢添加不可控因素。
中朝關係在2019習近平與金正恩見面後開始下滑,相對於金正恩與普丁在一年內部有互訪與峰會見面,2019後至今習近平與金正恩都沒有見面,今年四月也是為了「中朝友好年」,由中央政治局常委趙樂際率團訪問平壤與金正恩見面。想見面對俄朝關係的發展,習近平會更想掌握北韓,因此會更積極對金正恩送訊號,也會與普丁討論韓半島局勢。
而俄朝關係升溫,也對中國提供新的戰略機會。一方面中國更不用對北韓無核化負責任(包括對美國與對北韓),因為俄羅斯可能會直接出面幫北韓,屆時中國只要說制裁也沒用,因為俄羅斯不會配合甚至在安理會就直接否決。二方面包括美、日、韓都會因為擔心俄朝中戰略三角同盟的出場而更想要與北京接近,屆時2003在反恐戰爭與入侵伊拉克而備多力分的美國,在發生北韓核武危機後將對北韓核武的外交外包給中國的狀況,就可能在今日會重演。
而且現在這可能包括日本與韓國更都會希望與中國對話,希望中國不要倒向俄朝。這種局勢如果出現,勢必添加中國的議價籌碼,特別是在台海議題上。而即便美日韓無法在台海議題出現如中國期待的進展,也有可能使北京在經濟與科技上取得挹注。
美日韓合作會升溫,但美國會更有動力處理烏克蘭戰爭問題
俄朝關係進入同盟發展,是個影響韓半島戰略結構的大事。如前所述,美日韓合作勢必會升溫,日、韓與俄羅斯的關係肯定會下降,但中國有可能因此取得與美日韓一個新的合作可能,甚至是議價籌碼。而這發展也可能會影響美國對烏克蘭戰事的態度。畢竟持續久拖不決,其對其他區域的擴散效應只會持續擴大,今天是東北亞與第一島鏈,明天就可能是與伊朗連帶的中東形勢,甚至將以哈戰爭擴散到大中東地區,讓以色列面臨要南北兩端同時作戰,在失去國際輿論的支持下,因逐步的流血而弱化其能力。
在烏克蘭歸復其烏東失土與克里米亞半島的希望逐漸黯淡之際,美國與歐洲對此態度會如何值得關注。最大的變數是如果川普上台,是否美國會改變現在對烏克蘭的力挺。雖然川普本身的發言令烏克蘭擔憂,但畢竟他前後矛盾的前例不少,加上其資深幕僚持續力挺烏克蘭,但是可能會改變美國目前對烏克蘭防衛操作綁手綁腳的態度。
因此在俄朝關係同盟化的催化下,可能美國在烏克蘭議題的會出現新的發展,雖然這不意味著美國會改變對烏克蘭抵抗俄羅斯侵略的支持。但本質上,烏克蘭議題會因此取得要被處理得更優先順序,美歐支持久拖不決戰爭的態度,有可能會出現改變。
台灣須高度關注韓半島及其擴散效應,韓半島問題有先於台海爆發的可能
北約將於七月在華府舉行七十五周年的峰會,除了烏克蘭議題外,因為日韓都被邀請參加,俄朝同盟與韓半島局勢,肯定會是北約討論的議題之一。台海議題也同樣會被關注。但以北韓的作為來看,南北韓局勢升溫的可能性大增,包括2002年就有延坪島海戰。之後在2012年四月天安艦被北韓潛艦擊沉,當年十二月又出現延坪島死亡炮擊事件等,可見金正恩發動具殺傷力的衝突之門檻相當低。而現在金正恩又直接宣布兩國是敵對關係,其在邊界的作為也更發具攻擊性。台灣不能忽視韓半島危機早於台海危機爆發的可能性。
此外,美日韓為了因應俄朝同盟,會如何與中國交往也值得台灣關注。台灣必須思考中國是否會利用這個局勢增加其對美日韓議價籌碼空間的操作,進而在台海安全出現對台灣不利的可能性(雖然可能性很低)。台灣除了與美日合作外,也必須加強與韓國的戰略交往,並思考台灣在韓半島緊張局勢升高時,可以扮演的角色。換句話說,對南韓在韓半島安全的需要台灣可以貢獻什麼,台北對這個問題必須有所準備,以爭取更高的戰略主動。
作者為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 須密集關注加拿大在印太事務的潛在角色 - 2024 年 8 月 13 日
- 拜登政府跛鴨了嗎?中國的外交突襲成功了嗎? - 2024 年 7 月 30 日
- 如何面對可能的川普政府與川普美國 - 2024 年 7 月 22 日